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此次会议是继2002年第一届全国音乐教师研讨会后,又一次全国高等音乐教育界的盛会。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广州大学、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协办。
本次会议受到教育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广大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以其学术研讨的权威性吸引了全国除西藏、海南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近4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
本次研讨会是以今年3月音乐教师教育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为起点的,共收到各地音乐教师踊跃参评的教育论文1078篇。经过评选,获奖文章有95篇。其中,一等奖14篇,二等奖33篇,三等奖48篇。在研讨会上举行了颁奖仪式,并邀请部分获奖者进行论文宣读与交流。
18日的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斌主持。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和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润培先后致词。杨瑞敏理事长在致词中谈到,“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实际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专业化教师做出贡献。”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次研讨会的资助者,表示该企业一直着力支持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协办本次会议是“取于社会、用于社会、永远服务于社会”的企业宗旨的体现。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先生做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式》的学术报告。他明确提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教育的开放、体制与教学的改革,并从这两个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近年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明远教授在题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报告中强调我国音乐师范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优秀的师范教育是强国兴邦的保证。两位专家的权威身份和高屋建瓴的视角,使得研讨会开幕之初就具有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起点。
大会还邀请到俄罗斯、德国、日本等专家前来共同就音乐教师教育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日本专家柘植元一和德国专家曼弗雷德·斯乌瑞茨分别就《日本音乐教师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和《德国大学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主题,向参会者介绍了日本和德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俄罗斯专家阿普杜林·爱德华·鲍里索维奇在《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的主题演讲中,不但介绍了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体系,展示了俄罗斯小学的音乐观摩课,还带领大家演唱了俄罗斯的歌曲,让参会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卡巴列夫斯基教学体系的内涵与优秀成果。在精彩的讲座之后,三位专家与会议代表分组进行了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大家分别就日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德国音乐人才培养体制和俄罗斯音乐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等许多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专家与代表们的发言都非常有学术价值,大家各抒己见,严谨的学术思维一次次碰撞出火花。通过讨论,代表们在比较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方面的异同中,开阔了思路,对大会的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多感性的认识。
大会还邀请了长期活跃在高师音乐教育一线的专家做主题演讲。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在《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的主题演讲中,通过介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国家级及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面向基础教育,坚持面向未来教育,坚持面向实践教育;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副教授的主题演讲《面向教育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科》,是围绕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框架、学科建设等具体问题展开的。她认为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成长的一切条件,并根据具体实际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徐希茅教授在主题演讲《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提出,应构建灵活而又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应用型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探索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专家的演讲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国内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状况,为代表们提供了大量实践性的信息。
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科研落后于教学改革实践并相对薄弱的现状,大会邀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美育与艺术教育课题负责人吴健博士作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回顾与展望——兼谈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科研动态与课题设计》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宏观的角度为音乐教师怎样拓宽教育理念和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将会对今后音乐教育科研带来有效的推动。
研讨会上,还为8位一等奖获奖者安排了论文宣读,使本次研讨会开得更富有针对性。论文《怎样的“高材生”好用——来自基础音乐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从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看音乐教师教育》等,与大家分享了来自基础音乐教育一线老师们工作多年的观察所得,总结出了真正符合要求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此次会议写出了精彩的一笔。
会议围绕主题安排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方式。分组主题论坛为参会的专家与代表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代表们在各分组负责人的主持下,就高等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探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民族音乐传承等研究方向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在9月21日的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安国教授代表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此次会议是在我国教育事业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教育大环境中,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已取得6年实践经验,正进入反思、调整、总结、完善的深入发展阶段,在教育部已推出《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份重要文件的大背景下召开的。这样的教育大背景,既给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又给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就会议研讨内容,王安国教授总结道:“大会研讨的内容,紧扣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主题,围绕我们对未来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一系列相关议题,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整个研讨具有较高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研究起点。”接下来,王安国教授对到会专家的学术报告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对杨瑞敏理事长及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多年来为音乐教育事业倾注的心血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会场上,响亮的掌声代表了大家深深的敬意。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论坛中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最能动的因素也是人;实施教育改革,如果成功,是因为教师,如果失败,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因此研讨会比较第一届而言,明确将研讨主题集中于音乐教师教育上,清晰的定位使本届研讨会取得了成功。
姬晨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本次会议受到教育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广大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以其学术研讨的权威性吸引了全国除西藏、海南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近4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
本次研讨会是以今年3月音乐教师教育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为起点的,共收到各地音乐教师踊跃参评的教育论文1078篇。经过评选,获奖文章有95篇。其中,一等奖14篇,二等奖33篇,三等奖48篇。在研讨会上举行了颁奖仪式,并邀请部分获奖者进行论文宣读与交流。
18日的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斌主持。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和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润培先后致词。杨瑞敏理事长在致词中谈到,“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实际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专业化教师做出贡献。”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次研讨会的资助者,表示该企业一直着力支持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协办本次会议是“取于社会、用于社会、永远服务于社会”的企业宗旨的体现。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先生做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式》的学术报告。他明确提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教育的开放、体制与教学的改革,并从这两个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近年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明远教授在题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报告中强调我国音乐师范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优秀的师范教育是强国兴邦的保证。两位专家的权威身份和高屋建瓴的视角,使得研讨会开幕之初就具有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起点。
大会还邀请到俄罗斯、德国、日本等专家前来共同就音乐教师教育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日本专家柘植元一和德国专家曼弗雷德·斯乌瑞茨分别就《日本音乐教师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和《德国大学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主题,向参会者介绍了日本和德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俄罗斯专家阿普杜林·爱德华·鲍里索维奇在《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的主题演讲中,不但介绍了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体系,展示了俄罗斯小学的音乐观摩课,还带领大家演唱了俄罗斯的歌曲,让参会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卡巴列夫斯基教学体系的内涵与优秀成果。在精彩的讲座之后,三位专家与会议代表分组进行了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大家分别就日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德国音乐人才培养体制和俄罗斯音乐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等许多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专家与代表们的发言都非常有学术价值,大家各抒己见,严谨的学术思维一次次碰撞出火花。通过讨论,代表们在比较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方面的异同中,开阔了思路,对大会的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多感性的认识。
大会还邀请了长期活跃在高师音乐教育一线的专家做主题演讲。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在《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的主题演讲中,通过介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国家级及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面向基础教育,坚持面向未来教育,坚持面向实践教育;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副教授的主题演讲《面向教育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科》,是围绕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框架、学科建设等具体问题展开的。她认为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成长的一切条件,并根据具体实际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徐希茅教授在主题演讲《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提出,应构建灵活而又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应用型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探索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专家的演讲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国内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状况,为代表们提供了大量实践性的信息。
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科研落后于教学改革实践并相对薄弱的现状,大会邀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美育与艺术教育课题负责人吴健博士作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回顾与展望——兼谈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科研动态与课题设计》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宏观的角度为音乐教师怎样拓宽教育理念和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将会对今后音乐教育科研带来有效的推动。
研讨会上,还为8位一等奖获奖者安排了论文宣读,使本次研讨会开得更富有针对性。论文《怎样的“高材生”好用——来自基础音乐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从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看音乐教师教育》等,与大家分享了来自基础音乐教育一线老师们工作多年的观察所得,总结出了真正符合要求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此次会议写出了精彩的一笔。
会议围绕主题安排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方式。分组主题论坛为参会的专家与代表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代表们在各分组负责人的主持下,就高等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探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民族音乐传承等研究方向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在9月21日的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安国教授代表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此次会议是在我国教育事业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教育大环境中,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已取得6年实践经验,正进入反思、调整、总结、完善的深入发展阶段,在教育部已推出《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份重要文件的大背景下召开的。这样的教育大背景,既给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又给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就会议研讨内容,王安国教授总结道:“大会研讨的内容,紧扣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主题,围绕我们对未来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一系列相关议题,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整个研讨具有较高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研究起点。”接下来,王安国教授对到会专家的学术报告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对杨瑞敏理事长及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多年来为音乐教育事业倾注的心血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会场上,响亮的掌声代表了大家深深的敬意。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论坛中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最能动的因素也是人;实施教育改革,如果成功,是因为教师,如果失败,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因此研讨会比较第一届而言,明确将研讨主题集中于音乐教师教育上,清晰的定位使本届研讨会取得了成功。
姬晨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