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之余,期待更多激励与收获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xq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今年还办?真是意想不到。真的太好了!”当听说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如期举行的时候,金敏流露出一些小惊讶。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教授金敏原以为今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起码会延期。好在如今网络发达,许多科学家可以在线参会。这也让自2018年起在上海举行的这一论坛得以如期举行。“倒也未必说这个论坛在社会上会有多么火爆,但前两届的时候,11月前后,我们临港这一带,特别是在高校校园里、马路边、路灯杆子上,那些有关论坛的旗帜飘扬着,有种过节的感觉。”金敏告诉《新民周刊》。

心驰神往的年轻人


  “前两届论坛,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个影,近距离接触一下,对于我们临港片区高校的许多年轻学子来说,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幸运的事!”金敏说,“回顾第一届、第二届论坛,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年轻的研究生来说,顶尖科学家们在论坛上的发言,仍是相当艰深的。”
  作为年方不惑的教授,金敏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于今年7月31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具有超常塑性的二维结构InSe半导体单晶材料等。这是上海电机学院一次非常大的突破——首次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然而,即便如此,金敏仍称,自己对来参加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科学家们的研究项目,除了石墨烯等自己接触到的专业领域之外,绝大多数是不懂的,堪称隔行如隔山。
  但年轻人参与到顶尖科学家论坛中,首先满足的是一种崇拜感的释放。来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的得主们,对于临港片区高校的学子来说,原本只在媒体报道上见过,是自己心中的“神”。因为有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让同学们距离他们是那么近。
  2019年第二届论坛,位于水华路300号的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的图书馆成为分会场之一。金敏教授获得论坛现场的入场券。很遗憾因为课时安排的原因,他要上课,无法全程在现场。于是,他提前将入场券拿到课堂上,问有哪位同学有时间去听。没想到,大家纷纷举手,最后只得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这张入场券归谁。“我知道获得入场券的这位同学一定听不懂那场论坛主要说了些什么,其实我也不太懂——我是搞材料的,那场论坛主要是讲计算机领域的问题。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这位同学对论坛的心驰神往。”金敏说。

  今年将在线上参加论坛的诺贝尔化学家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去年5月就曾在华东理工大学与青年学子开展了一场对话。

  “这辈子,能在大学求学阶段,见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兴奋的吗?”有同学如此表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三年来,着实拉近了沪上年轻人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之间的距离。譬如今年将在线上参加论坛的诺贝尔化学家得主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LucasFeringa),去年5月就曾在华东理工大学与青年学子开展了一场对话。这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交流,而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多次参与者,与年轻人在一起感悟国际合作下的科研魅力,一起追逐夢想的学术精神。当时有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学生问费林加:“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心情吗?”
  费林加答:“我觉得应该可以向周围的人炫耀了,但却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不知道该说什么。挂断电话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让刚刚讨论的学生回来,继续被电话打断的课题讨论。”
  还有同学问:“您成长于农场,这对您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您为什么选择化学作为研究方向?”
  费林加答,自己出生在一个很小的乡村,12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他说:“我有个很大的家庭,在9个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二。我非常喜欢化学,喜欢合成新的化合物,漂亮的晶体,甚至是令人难忘的味道。”费林加当时还鼓励同学们:“即使你出生在贫困的家庭或是境遇不好,你也要努力追随自己的内心和天赋,把握好机遇。”
  在金敏看来,年轻的本科生、研究生,往往会对“诺贝尔”三个字有种盲目崇拜,感觉“了不起”,然而究竟怎样了不起,却未必说得出个所以然。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些高校教师,又往往会觉得“诺贝尔奖跟我有啥关系”或者“我的学术水平距离诺贝尔奖太远”。而当大家近距离接触到这些顶尖科学家后,会发现,他们在研究领域以外,其实也是一如你我的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喜怒哀乐。甚至也会遇到未必是自己擅长解决的生活中的矛盾、麻烦。
  “我知道,譬如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里,一些老教授们往往还是平易近人的。他们愿意和年轻人——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攀谈。”金敏告诉记者,“我也曾在国内顶尖高校近距离观察一些国外来做学术交流的顶尖学者,发现他们在茶余饭后大多愿意和师生交流,话题则大多离不开本行。”在金敏看来,即使在学术水平上有云泥之别,这样的攀谈也是很有益处的。“反观我们的一些院校,师生课后的交流还是少。而有的一些交流,又是与学术无关的。好像聊八卦新闻多一些。”金敏分析道,“当我们近距离接触到那些世界顶尖科学家后,首先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就能够发现他们的成功是有路可循的。他们对待专业,对待学术的态度,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金敏还透露,比之像他这样身处临港的教授来,一些外地来沪出差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对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有另一种方式的心驰神往。譬如在非论坛举办期间,有人会特意到顶尖科学家们住过的酒店“沾沾仙气儿”,甚至探究一番科学家们当时住哪间房,睡在哪张床。然后哪怕差旅费超标部分自己买单,也要订那间房、睡那张床。
其他文献
80年代申城治水记  许多朋友问我,你是怎么走上摄影之路的?回答這个问题时,我想提一个人的名字,就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从1938年费孝通开始调查和记录江南农村,到1980年代发表著名的《江村经济》,前后跨度逾40年。费老记录的“江村”就是用了人类学和比较学的手法,以小见大揭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伟大进程。我的家乡无锡,也是中国江南一个富庶之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无锡县梅村的
阿里零售通赋能社区零售店。  第二届进博会刚结束,买买买的国人又开始欢庆“双十一”了。从2009年至今每年一届的电商盛会已经从一个“人造节日”发展成数亿人参与的大型购物活动,今年阿里更是创造了1分36秒破100亿元、1小时3分59秒破1000亿元的销售额新高。  很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在网购大行其道的当下,目前全中国线下仍存在600万家夫妻老婆店,仍占据快消品市场50%的份额。如何让这些小店在新零
五盏红灯一齐熄灭,赛车如子弹般疾射而出。引擎的轰鸣、轮胎的摩擦、车尾的火花……F1的速度与激情让观众血脉偾张。4月14日,F1千禧站的正式比赛日,在现场数万名车迷的见证之下,汉密尔顿实现了在上海的第六冠,以一骑绝尘的方式加冕“千站之王”。  一周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路跑爱好者齐聚浦东陆家嘴,他们为2019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而来。15000人迈着自信的脚步,踏上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赛道,共同庆祝上海半马
2018年10月24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出现了令人诧异又兴奋的场景。越来越多的观众从音乐厅的各个方向蹦向舞台中央,他们有的是学生模样的女孩儿,有的是银发挂耳的中年大叔,有的是白领情侣,有的是父亲带着身穿公主小纱裙的小姑娘……他们自信地跨上台阶,来到演员身边,尽情跟着音乐舞蹈,随着节奏摇摆,时而还有陌生人之间“尬舞”,朋友间互相自拍,现场气氛不亦乐乎。玩跨界,让演出现场更嗨  如此奔放展现在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全国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合计285项(人),其中刘永坦院士和钱七虎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由清华大学的薛其坤团队获得。  聚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上海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依托自身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充分调动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涌现了一大批重大
1999年,有一本书风靡,书名是《格调》,副标题是“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这本书谈的是美国社会的阶层问题,但造成阶层差异的,不只是收入水平,更是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出版之后,不少人把它当作生活方式的指南。比如《格调》这本书中提到,平民阶层最喜欢穿带着大logo的衣服,还喜欢戴棒球帽,平民阶层的家里,电视总摆在很显眼的位置。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追求的人,看了这些描写,就会反着来。  一转眼,20年
金山嘴,老沪杭公路,海堤上的那一段,曾经风起云涌,浊浪滔天,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则归于田园般的宁静。唯有不知疲倦的海鸥,以优雅的姿势,频频捎来大海的消息。一家特殊的酒店正在形成气场,吸引着背包族、时尚达人以及美食家来这里体验。  我在进入这个空间时却不免狐疑:这里本来是五户渔民的普通住宅,何以成为一份时尚样本?  酒店的主人叫李伟,一个文艺范的帅哥,毕业于华师大美术专业,以艺术教育起步,前几年创建了一
刘迪  如果日本人会说英文了,那下一步日本人、日本社会究竟想做什么呢?  2021年1月即将实施的日本“高考”面临“疫情”与“新型高考”的双重不安。  首先,“疫情”正在威胁日本高考。2020年末,整个日本列岛疫情再次强力蔓延。日本舆论高度关注定于翌年1月16、17两天举行的日本全国大学入学统考能否如期实施。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分两个层次,首先是“全国统考”,另外还有各大学分别实施的校内考。人们担
许多人认识青山周平,都是从2015年一档名为《梦想改造家》的私宅改造综艺。节目中,经青山周平设计改造的“南锣鼓巷大杂院”和“灯市口L型之家”,颜值出众,物尽其用,让他一时间圈粉无数,人称“建筑界的小栗旬”。改造一个家,改变一个社区  那其实是青山周平第一回做私宅改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次改造,他都提出“和屋主同吃同住24小时”的要求,希望借此去了解他们原始的生活状态。  在南锣鼓巷,他发现,家里
姚谦  进入音乐圈工作前,我只是个纯粹爱听音乐的人。那时候台湾华语流行音乐经校园民谣的影响,在音乐圈兴起了一股创作风潮。由梁弘志作词作曲、苏芮演唱的《变》,自1983 年发行以来,直到今天依旧是我私房情歌的重点歌曲,完全没有陈旧感,感染力依然强烈。在接触过的华语创作人里,梁弘志在我心中一直排在前几位。他的作品使我憧憬流行音乐行业,甚至决定加入其中。  他从不玩文字游戏,作品中总有朴素而接近口语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