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图案的当代“再设计”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地区五大少数民族图案伴随时代的变革,逐渐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承,是延续其图案生命形态的方式之一.而任何的手造产物,都需要社会和人文作为其存在和延续的支撑条件,那么在这个多重信息构筑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以“再设计”的概念强调、完善、拓展其图案的内涵、形式与呈现方式,从图形设计的视域延续其图案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使其再次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其他文献
《黄山图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共六十开,另有八人题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弘仁纪游写生的代表作品.本文将重新审视此套册页的真伪问题.首先,此套册页从纸张材料、整体风格、笔墨细节到钤印、题名都与弘仁原貌相差甚远,更像是黄山版画稿本;其次,除查士标以外至少三人题跋与其标准件对比面貌相悖,疑为伪跋,其中汪家珍题跋内容与江注《黄山图册》中汪氏题跋相差无几并有改写语病,疑为誊抄;最后,该套图册与江注《黄山图册》有二十余开图式章法完全一致,令人生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弘仁《黄山图册》(题跋真伪杂糅)可能是清代中晚期为
黄永年(1925年10月14日至2007年1月16日),江苏江阴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先后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同时曾担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期刊
康乾时期的宫廷绘画中出现过一系列“青地”样式的作品.本文以郎世宁创作的《平安春信图》为例,一方面探讨《平安春信图》中“青地”的名实,认为“骚青”作为“青地”的主要质料来源和语词指称之一,其实是对工艺手法“扫青”及材料石青(蓝铜矿)的称谓;另一方面,深入到此绘画样式和表现形态的背后,得出《平安春信图》及类似风格的“青地”绘画作品是域外文化传入中土的结果,借鉴、吸收了中亚壁画和欧洲肖像画的艺术形式.
《听琴图》所绘的抚琴者,身着道服,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种衣着时尚.范仲淹的《道服赞》则从文字上记录了当时士大夫着道服的时尚.本文以《听琴图》中所表现的道服为例,具体分析宋代士大夫阶层着道服的时尚.
塞尚一生创作了七十余件以圣维克多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圣维克多山”系列的创作过程也是塞尚探索如何将西方绘画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塞尚完成了从对物体具象的描摹向对画面空间分析的转变.解构、重构在这些作品中为绘画走向对平面内在空间的探索,为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奠定了原理基础.本文以这一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使用的方法,总结其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孙悟空角色造型构建分为三个层次:造型轮廓、造型本体以及造型附属.造型轮廓作为诸多要素的桥梁,通联了造型本体与造型附属,前者是广大观众的共同想象,后者是角色造型的表面特征,三个层次和谐统一是形象生成的必要条件.
“四皓”的事迹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并在后世广为流传,也形成了固定的绘画主题.以“四皓”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存在着两个固定的图像模式,本文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论述“四皓”图像模式反映出古人如何将复杂的“四皓”本事提炼成可视的图像.
意笔大景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重要组成.从古代画论和崔白的《双喜图》出发,文章认为“意笔”并非技法层面的写意,而是画家以内心情感对物象进行描绘的选择.“大景”非尺幅之大,而在“意境”之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形象的空间视觉特征伴随着各个时期的发展建设不断做出时代的选择.以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其空间视觉形象塑造逐渐具备民族认同性、文化归属性、宜居性、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城市空间视觉的发展也形成了自身的演变脉络.
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被政治学、地理学等设定为研究对象,其中多以政治和权力的视角为主,其后果导致空间问题一直以来被遗忘了与视觉和身体的关联.本文认为视觉问题一直与空间紧密相关,离开了视觉以及视觉的身体性,空间最终不过是一片荒芜.本文试图从视觉的角度重新审视空间问题,进而使空间问题从地理学、政治学概念中回到其源初的视觉及身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