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梳理了2006-2012年海外涵化理论研究的论文,基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视角,结合研究主题作了相关述评,阐释了近期涵化研究的重点和进展;同时,本文对研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从“涵化效果背后的作用机制”角度考量,海外研究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进展,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问题也亟待解决,希望这对于我国学者从事涵化理论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涵化理论 两级涵化效果 研究述评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40多年的研究历程,这一“相对年轻”的理论已经拓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目前,基于两级涵化效果角度,涵化效果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两个层级涵化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模式,涵化理论框架成熟的整合模式等前沿问题,亟待学者进行更为系统,乃至更有突破性的研究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和论述,能够给我国学者带来关于涵化效果研究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实习编辑:罗海霞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涵化理论 两级涵化效果 研究述评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40多年的研究历程,这一“相对年轻”的理论已经拓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目前,基于两级涵化效果角度,涵化效果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两个层级涵化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模式,涵化理论框架成熟的整合模式等前沿问题,亟待学者进行更为系统,乃至更有突破性的研究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和论述,能够给我国学者带来关于涵化效果研究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实习编辑:罗海霞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