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之我见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SHAW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优秀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学之美,学习到必备的文学知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可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些,片面的强调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在学生那里也变成了机械的知识点的记忆。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是首位,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语文课文的学习也是有方法的,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符合高中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规律的文章。可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将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学习只为了分数,在紧张的学习中,不找方法,只求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不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爱上“学”,而不是爱上“背”。下面我来谈谈语文课文的学习方法。
  一、审题目
  文字的题目,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它其实最能概括作者所想、所述。經过学生多年的学习与亲身实践不难发现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甚至于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展开对文章的讲解与探究。例如,贾国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把题目作为切入点,简短的标题只有七个字,但却为我们点明了文本的写作对象是荔枝,时间点是六月,地点是南州以及荔枝的特点红色。准确、简练,却又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最为关键的信息,这样对接下来的对文章的学习、分析就事半功倍,目标明确。
  二、抓“文眼”
  一篇文章的写作总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在文章中总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出现。这个关键性的内容就是文章的“文眼”。在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词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来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三、理思路
  文章的写作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思考书写而成的,它们有一定的脉络可循,作者表达的思路也是他想要一点点告诉你的心中所想。学习和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够整体把握好课文,而且通过分析学习文章的结构,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我是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透彻。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把中心论点分为连个分论点。第二段三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总结经验教训,第五段又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四、“读”文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于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多年教学,我觉得朗读是最好的“读”课文方式。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分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也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够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了,就无需教师再去分析、分解诗歌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们分组读,每组又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我们推荐出朗诵的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了,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了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使人获得了美的享受。如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等各方面,当学生能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了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做教师的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高。
  五、纳思想
  作者写作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文章的纲领,他的文章布局都围绕这个思想,他写作的素材组合最终也是为了展现这个思想。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就是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我们就抓住文章的主题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害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谁?有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四婶?我?卫老婆子?还是鲁镇的人们?经过学生的分析、争论、探究,他们都没有直接害死祥林嫂,因此被一一否定了,害死她的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思想里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篇文章学生不太喜欢读,我抓住课文的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做为切入点,通过它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鉴赏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任何学习都有适合它的方法,找到这个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从而促进我们实现高效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学、会学、爱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少先队组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是小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和第二课堂。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来提高效率,是新时期的教育要求的重要方式。针对目前基层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自身中存在着地位缺失、主体缺失、内容缺失、形式缺失的等问题。需要加强少先队的建设状况和业务活动,加强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对小学少先队员本身建设的有效的改善,并给小学生教育提升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而教材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帮助学生提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是最常见和流行范围最广的一种浅部感染真菌,它的孢子萌发是和致病密切相关且非常重要的发育过程.为研究出芽时生理、生化以及细胞学方面的改变,从红色毛癣菌cDNA文库中选取了3364条有明确功能注释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制备了cDNA芯片,对孢子期及萌芽期进行了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孢子萌发过程中有335个基因表达上调,主要是翻译、修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针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西方社会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它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月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
运用透射电镜研究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卵原细胞的胞质含有丰富的核糖体及少量线粒体和内质网,其它细胞器不发
采用微波辐射合成法合成了纳米介孔分子筛MCM-41作为微反应器.以苯并呋喃-2(3H)-酮的合成为实例,在甲苯介质中将邻羟基苯乙酸组装到MCM-41微反应器中,研究了溶液体系及微反应器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1999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10%,标志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通过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养老制度的全覆盖。但与此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多种制度并行的现状,也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如何加快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从而提高逻辑梳理能力, 以及将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运用在作文教学环节中,对锻炼学生文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表现;能力养成;创新教学  思维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一项活动,是人类思考问题养成正确三观的主要手段和培养分析能力的重要法门。如果把思维比作一棵有形的大树,逻辑思维能力就想大树的主干,承载着分析系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