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翻译在西方的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能被西方读者理解、接受并取得巨大成功,与正确的翻译密不可分。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文化词汇为对象,用模因理论探究其翻译过程中文化因子的传递。
关键词: 模因 文化词 翻译 《红楼梦》
一、引言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个概念。该理论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出发,是用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道金斯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或传播的单位[1],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在著作《谜米机器》中进一步发展了模因论,她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2]“meme”一词也被牛津字典收录其中,英文解释为Meme: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imitation.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作为文化传播基本单位的模因,模仿是其传递的主要方式。目前,模因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流派: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
在我国,随着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以及苏珊·布莱克摩尔的《谜米机器》,模因论逐渐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研究范围从一开始介绍模因论的相关概念及内容,到后来逐步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文化传播、翻译、语用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
二、成功模因的基本标准及传播过程
在一个模因库中,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可以成功被复制、传播。和基因一样,模因彼此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争夺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和记忆资源。道金斯认为模因能够成功被复制和传播,需要具有复制保真度、复制多产性、复制长寿性这三个特征。这些特征都为模因在异文化环境中的成功复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保证。
Heylighen教授分析并将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及传播[4]。在同化阶段,个体理解并接受模因,成为新的宿主。在记忆阶段,那些在宿主大脑中长时间停留的模因才更有可能被复制和传播给其他宿主。模因的表达阶段是指模因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为其他宿主所注意的过程。在模因的传播阶段,特别强调载体的稳定性。一个模因要想成功被复制传播,则必须经历上述四个阶段。
三、模因与翻译
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最早把模因论引用到翻译的研究中,他把翻译本身及理论的相关概念系统归为模因,提出翻译模因库中有五种超级模因,即源语-目标语模因(source-target meme),对等模因(equivalence meme),不可译模因(untranslatability meme),意译-直译模因(free-vs-literal meme),以及写作即翻译模因(All-writing-is-translating meme)[5]。同时,他将翻译理论发展史划分为八个主要阶段,并探寻翻译理论的形成和进化规律。翻译模因库中的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又在变异中得以发展,因此翻译模因呈现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前文所述的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翻译也是其复制传播的途径之一。作为模因复合体的原作品,它承载着原作者的思想及相关的文化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和接受原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信息,成为宿主。其次通过译入语找到能有效传达源语模因并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最后,译入语读者对翻译进行解码,理解源语文本中的信息,获得与源语言相似的感知,成为新模因复合体的新宿主[6]。
翻译的过程也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一方面,译者对原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模因同化、保存、表达并最终完成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成功模因的特点和复制传播的过程影响并指导着文学翻译实践,“译者总是不断地从翻译模因库中寻找合适的模因,结合具体的翻译语境或保留或变异,而模因的选择性要求译者必须遵循选择最适合模因的原则”[7]。
因此,在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中,其实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模因变体。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一国文学作品中的模因成功复制传播到异国文化中。
四、中国传统文化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以《红楼梦》中文化词汇的翻译为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海内外读者心目中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该小说包含了丰富而浓郁的中国文化,讲述了贾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纷繁复杂的尘世爱恋。
《红楼梦》的研究和海外译介工作从未停息。目前该文学作品已经有六十个译本,被译成了二十三种语言,仅英语的版本就有十一种。其中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以及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译本最为有名和广被接受。
胡文仲曾对文化词汇给出定义:“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体现。”[8]这些文化词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和含义,《红楼梦》一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如何处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挑战和难题。这些文化词都是一个个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适应异文化环境,得到新宿主的认可,感染他们,最终成功实现复制和传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帮助西方模因宿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尽可能展现其全部内涵和特征,有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例如: (1)《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
《红楼梦》作为一部大部头的文学巨著,里面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且不少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色。对于有些人物的取名,作者曹雪芹赋予了其深刻的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相得益彰。
在翻译过程中,大量的人名是译者首先要处理的问题,霍克斯对于有的人名采取了音译的手法,如贾雨村,他翻译为Jia Yu-cun,而对于有些富有内涵的名字,他则采取了意译的手法,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雷厉风行泼辣的女人,她的丫鬟平儿的名字,霍克斯就翻译成Patience,体现出平儿温婉隐忍的鲜明个性。又如一直服侍贾母,誓死不嫁的丫鬟鸳鸯,霍克斯将她的名字翻译为Faithful。
西方读者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时,往往对其中的人名难以理解和记忆,霍克斯对于有的人名的翻译采取的意译策略,很好地将此类模因所蕴含的主要信息加以传递,将其和人物的性格结合起来,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和记忆。
(2)《红楼梦》中有关风俗礼仪词汇的翻译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府存在较为严格的等级分别,长幼尊卑有序,婚丧嫁娶有礼,各种描绘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的词汇层出不穷,打上了浓厚的中国色彩。对于这类模因,如果西方读者不对中国封建礼仪有所了解,就很难理解其词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杨宪益在翻译这类模因时,更多采用意译,明示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仪风俗词汇。
例如第三回中“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和第九回中的“早进来三四个大汉,打千儿请安……” “打恭”和“打千儿”都是礼仪用词,为满族男子下对上通行的一种礼节,杨宪益分别翻译为“bowed” 和“fell on one knee ” 。又如第六十三回中“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道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稽颡”是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该成语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杨宪益翻译成“kowtowing and lamenting all the way”。
(3) 《红楼梦》中其他文化词的翻译
例如《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出现了“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烂煮,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杨译为“She decided she must strike while the iron was hot and tame him completely, or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have her own way.”
“趁热灶一气炮制烂煮”从字面翻译很难被西方读者理解,并且难以传递背后的文化信息,因此杨宪益在翻译上述两个举例时,采取近似的翻译策略,力求复制出源语核心模因,用西方文化中的独角兽和“趁热打铁”这一谚语尽可能向西方读者传递其能接受的文化信息。
又如第十二回中有一句话“贾瑞一把抓住,连叫菩萨救我。”“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对于西方读者,百分之八十都是基督教信徒,因此霍克斯将菩萨翻译为“Holy one.”,这种淡化源语本身宗教色彩,转换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词汇的归化翻译策略,在模因海外传播的初期是有利的。目的是为了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从而保证模因的生存和更广范围的传播。
五、结语
模因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模因的传播过程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复制,而是源语模因和目的语模因结合,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更好地在异文化环境中生存。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实际上就是在译入语中以恰当的模因复制源语核心模因的过程,如果译入语中有相似的模因可以借用,则可以直接复制进行翻译,如果没有,则要采取其他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转换,力图将源语的核心模因表达出来。
从《红楼梦》在海外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杨译版本很好地再现了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模因,并得到了西方宿主的认可,接受复制和传播,为西方读者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日后其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工作提供了借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及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Heylighen 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Z].Proc.15th 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
[5]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6]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魏李隼.论模因论与文化翻译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2011(4).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关键词: 模因 文化词 翻译 《红楼梦》
一、引言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个概念。该理论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出发,是用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道金斯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或传播的单位[1],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在著作《谜米机器》中进一步发展了模因论,她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2]“meme”一词也被牛津字典收录其中,英文解释为Meme: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imitation.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作为文化传播基本单位的模因,模仿是其传递的主要方式。目前,模因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流派: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
在我国,随着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以及苏珊·布莱克摩尔的《谜米机器》,模因论逐渐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研究范围从一开始介绍模因论的相关概念及内容,到后来逐步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文化传播、翻译、语用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
二、成功模因的基本标准及传播过程
在一个模因库中,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可以成功被复制、传播。和基因一样,模因彼此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争夺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和记忆资源。道金斯认为模因能够成功被复制和传播,需要具有复制保真度、复制多产性、复制长寿性这三个特征。这些特征都为模因在异文化环境中的成功复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保证。
Heylighen教授分析并将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及传播[4]。在同化阶段,个体理解并接受模因,成为新的宿主。在记忆阶段,那些在宿主大脑中长时间停留的模因才更有可能被复制和传播给其他宿主。模因的表达阶段是指模因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为其他宿主所注意的过程。在模因的传播阶段,特别强调载体的稳定性。一个模因要想成功被复制传播,则必须经历上述四个阶段。
三、模因与翻译
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最早把模因论引用到翻译的研究中,他把翻译本身及理论的相关概念系统归为模因,提出翻译模因库中有五种超级模因,即源语-目标语模因(source-target meme),对等模因(equivalence meme),不可译模因(untranslatability meme),意译-直译模因(free-vs-literal meme),以及写作即翻译模因(All-writing-is-translating meme)[5]。同时,他将翻译理论发展史划分为八个主要阶段,并探寻翻译理论的形成和进化规律。翻译模因库中的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又在变异中得以发展,因此翻译模因呈现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前文所述的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翻译也是其复制传播的途径之一。作为模因复合体的原作品,它承载着原作者的思想及相关的文化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和接受原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信息,成为宿主。其次通过译入语找到能有效传达源语模因并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最后,译入语读者对翻译进行解码,理解源语文本中的信息,获得与源语言相似的感知,成为新模因复合体的新宿主[6]。
翻译的过程也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一方面,译者对原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模因同化、保存、表达并最终完成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成功模因的特点和复制传播的过程影响并指导着文学翻译实践,“译者总是不断地从翻译模因库中寻找合适的模因,结合具体的翻译语境或保留或变异,而模因的选择性要求译者必须遵循选择最适合模因的原则”[7]。
因此,在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中,其实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模因变体。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一国文学作品中的模因成功复制传播到异国文化中。
四、中国传统文化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以《红楼梦》中文化词汇的翻译为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海内外读者心目中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该小说包含了丰富而浓郁的中国文化,讲述了贾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纷繁复杂的尘世爱恋。
《红楼梦》的研究和海外译介工作从未停息。目前该文学作品已经有六十个译本,被译成了二十三种语言,仅英语的版本就有十一种。其中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以及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译本最为有名和广被接受。
胡文仲曾对文化词汇给出定义:“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体现。”[8]这些文化词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和含义,《红楼梦》一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如何处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挑战和难题。这些文化词都是一个个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适应异文化环境,得到新宿主的认可,感染他们,最终成功实现复制和传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帮助西方模因宿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尽可能展现其全部内涵和特征,有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例如: (1)《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
《红楼梦》作为一部大部头的文学巨著,里面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且不少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色。对于有些人物的取名,作者曹雪芹赋予了其深刻的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相得益彰。
在翻译过程中,大量的人名是译者首先要处理的问题,霍克斯对于有的人名采取了音译的手法,如贾雨村,他翻译为Jia Yu-cun,而对于有些富有内涵的名字,他则采取了意译的手法,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雷厉风行泼辣的女人,她的丫鬟平儿的名字,霍克斯就翻译成Patience,体现出平儿温婉隐忍的鲜明个性。又如一直服侍贾母,誓死不嫁的丫鬟鸳鸯,霍克斯将她的名字翻译为Faithful。
西方读者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时,往往对其中的人名难以理解和记忆,霍克斯对于有的人名的翻译采取的意译策略,很好地将此类模因所蕴含的主要信息加以传递,将其和人物的性格结合起来,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和记忆。
(2)《红楼梦》中有关风俗礼仪词汇的翻译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府存在较为严格的等级分别,长幼尊卑有序,婚丧嫁娶有礼,各种描绘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的词汇层出不穷,打上了浓厚的中国色彩。对于这类模因,如果西方读者不对中国封建礼仪有所了解,就很难理解其词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杨宪益在翻译这类模因时,更多采用意译,明示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仪风俗词汇。
例如第三回中“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和第九回中的“早进来三四个大汉,打千儿请安……” “打恭”和“打千儿”都是礼仪用词,为满族男子下对上通行的一种礼节,杨宪益分别翻译为“bowed” 和“fell on one knee ” 。又如第六十三回中“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道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稽颡”是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该成语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杨宪益翻译成“kowtowing and lamenting all the way”。
(3) 《红楼梦》中其他文化词的翻译
例如《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出现了“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烂煮,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杨译为“She decided she must strike while the iron was hot and tame him completely, or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have her own way.”
“趁热灶一气炮制烂煮”从字面翻译很难被西方读者理解,并且难以传递背后的文化信息,因此杨宪益在翻译上述两个举例时,采取近似的翻译策略,力求复制出源语核心模因,用西方文化中的独角兽和“趁热打铁”这一谚语尽可能向西方读者传递其能接受的文化信息。
又如第十二回中有一句话“贾瑞一把抓住,连叫菩萨救我。”“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对于西方读者,百分之八十都是基督教信徒,因此霍克斯将菩萨翻译为“Holy one.”,这种淡化源语本身宗教色彩,转换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词汇的归化翻译策略,在模因海外传播的初期是有利的。目的是为了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从而保证模因的生存和更广范围的传播。
五、结语
模因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模因的传播过程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复制,而是源语模因和目的语模因结合,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更好地在异文化环境中生存。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实际上就是在译入语中以恰当的模因复制源语核心模因的过程,如果译入语中有相似的模因可以借用,则可以直接复制进行翻译,如果没有,则要采取其他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转换,力图将源语的核心模因表达出来。
从《红楼梦》在海外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杨译版本很好地再现了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模因,并得到了西方宿主的认可,接受复制和传播,为西方读者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日后其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工作提供了借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及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Heylighen 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Z].Proc.15th 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
[5]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6]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魏李隼.论模因论与文化翻译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2011(4).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