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原像: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望月清司在其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构建起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这一富有“人性”意味的理论以“依赖关系”为基础,体系完整、推演周严,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实质却与马克思的学说大相径庭,望月从“教义体系”中解蔽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因此成为一个虚拟的原像。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学说需要字斟句酌的文本解读,更需要立场与方法论的科学把握。
  关键词 望月清司 马克思 历史理论 人本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以下简称望月)认为,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种“断章取义的解释”,只有正确理解了马克思以依赖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的历史理论,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并为现实服务。在其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中,望月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人的依赖关系/本源共同体、物象的依赖关系/市民社会和自由人的联合/社会主义三阶段,并以独特概念重构了一个体系严密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将“以往‘唯物史观史学’根本没有解决的”“马克思固有的四大问题”①做了全新论述。实际上,这种论述与马克思的理论相去甚远。
  一、精雕细琢的建构:共同体与依赖关系史论
  望月直言,《研究》是要“通过直接考察马克思本人的逻辑及其发展来解读和重构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认识、历史理论。”②③④⑤⑥⑧⑨⑩B14[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255、86、87~88、513、254、282~283、285、288~289、505页。这三个标志马克思不同思想深度的概念中最成熟的是“历史认识”,《研究》的第五章“依赖关系”史论对其做了“成熟的表述”。
  首先,人的本质是共同体与依赖关系。望月认为,人是依赖于相互补充行为才能生存的现实的类存在。②“类”即“共同体”是一个“最顶端的概念”,③它是“某种具有该性质的组织和形态这一联系=统合的结构原理”。④基于“只有在‘人的共同体’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人”的认识,马克思超越前人并形成了全新的历史理论。其中,“依赖关系”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处继承下来并贯穿其思想始终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在思想成熟期用来替代其前两个核心概念——社会交往、社会联系的。“社会联系”原型是《穆勒评注》中的“社会交往”,是马克思从《巴黎手稿》打磨到《大纲》,之后以“依赖关系”的方式重新登场的“得意的工具”。⑤《大纲》的第1卷第1章就是“依赖关系”史论,它是马克思对人类不同存在状态的描述,并“早已被纳入到异化论→分工论→货币论→社会联系论这一理论结构当中”。⑥
  其次,依赖关系史的三阶段论。望月强调,“依赖关系史”是他从马克思历史理论形成史内深挖的结果,是一个从“人和物象”以及“肯定和否定”双重角度阐释的三阶段理论。基于“依赖”德文词义的逻辑推演,推演过程详见[日]望月清司:《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9~282页。望月认定: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依赖关系”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式”(本源共同体)。它是“以人的关系为基础的物象关系”的“表现形式”,实质是“表现为类似人格那样的关系”⑧的物象关系。此时,人与人之间是脸面和关系起中介作用的物的依赖关系。随着货币地租的出现,人类进入第二阶段:“物象依赖关系”(即市民社会),这是“以物象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非依赖性”阶段,此时,“脸面和关系”已被人必须拥有可进行等价交换的商品所替代。⑨商品交换的背后是披着异化和物象化外衣的人对人的关系。这一阶段,“个人之间的无关系性、原始的血缘关系、以统治和历史为基础的有限的联系一个一个地解体”,并“逐渐建立了一个将被分割的社会劳动又‘统一和互相补充’起来的结构。”⑩这种结构在“形成同时已经包含着超越它自身的条件。”B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109页。人的解放和自由之路就是在全面继承上述社会结构的同时,解蔽被遮蔽的“在直接的生产=交往过程中支撑这些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人格联系”。这一过程中,普遍发展的人剥去了物象化的外衣,在更高层次上向人的依赖关系回归并形成真正的人性——“自由的个体性”,使人类“共同结合方式”重见天日并进入一种由社会化了的自由人自觉地形成的社会主义(未来共同体)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5页。马克思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才做出“两个决不会”的判断,并告诫人们不要有“唐·吉诃德的荒谬行为”。B13
  其三,依赖关系史的意义。望月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认识是以“社会联系”逻辑为基础、以共同体和依赖关系两大线条并行勾勒的世界发展图景,其与那种用“从无剥削的共同体到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私人所有”B14单线条描绘的世界史有着微妙而质异的不同。首先,若从一般意义的“历史”(不含未来)角度观察,依赖关系史只有市民社会及其以前两个阶段;若按“只有将‘现代’也纳入‘现代史’范畴才是‘历史’”的历史学观念来做理解,则现代以前的历史皆为“第一阶段”。从这两层意义上看,依赖关系史论绝不可能成为关于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类型的规定。若从通俗的世界史角度去看,依赖关系只能用“过去-现在-未来”的尺度来做衡量,而这必然使“唯物史观史学”失去依据。正因为如此,传统“教义体系”的“唯物史观史学”,必然要遮蔽依赖关系史论,以求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而自己(望月)的重构则解除了这种遮蔽,使马克思的思想原像重见天日。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并非如此。
  二、马克思的人类历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
  与望月的解析不同,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的理论在其思想发展中并不是始终如一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第一个表述出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此中,马克思以生产方式内在结构为尺度,将人类社会已有历史进程描述为四种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客观形态的一种图景描述。这一思想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描绘,经恩格斯和列宁的发展,到斯大林处固定下来形成世人熟知的“五大社会形态说”。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在“转换到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②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4、255页。以后,得到了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进程的图景,此即许多人熟悉的“三大社会形态说”:“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原生形态)、以“物的联系”歪曲地表现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人的独立性、普遍联系(次生形态),以及“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再生形态)。简言之,就是人的依赖关系(人依赖人)的发展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人依赖物)的发展阶段和自由个人联合(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发展阶段。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反形而上学,反主客二分的时代。这种“反”是时代的需要,但无论如何,在“反”之前首先应当探明,被我们所扬弃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在的状态和我们对未来的探索?在美学领域内,主客二分的问题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对立,必须超越这种对立,但在这之前,首先应当探明,这种对立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一、主客二分与美学学科的确立  美学这门学科的确立,源自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存在论模式,这对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104-07一、引言  所谓“世官”,即指一个家族不同代的成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担任官职的现象。有的家族前后代担任的是同一官职,有的家族担任的则是不同官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还会涉及到“世官家族”概念,也有必要有所界定。所谓“世官家族”,即指那些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成员担任官职的家族。  世官制度是西周
把轻轻的雾撒下来  把安谧的雾撒下来  在褐色的地上敷上白光  月明的夜是无比的温柔与宽阔的啊  给我的灵魂以沐浴  我在寒冷的空气里走着  穿过那些石子铺的小巷  闻着田边腐草堆的气息  那些黑影是些小屋  困倦的人们都已安眠了  没有灯光 静静地  连鼾声也听不见  我走过它们面前  温柔地浮起了一种想望  我想向一切的门走去  我想伸手叩开一切的门  我想俯身向那些沉睡者  说一句轻微的话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034-07  以往学界探讨《吕氏春秋》的养生论主要是为了辨明其思想来源,并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早期研究者认为《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杂家”著作,其特点是“漫羡而无所归心”、折中调和。换言之,就是认为《吕》书没有理论创见,只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作品。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吕氏春秋》的养生论也是融合了先秦告
区别一:old 通常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分别是 older, oldest。可用于人或物,可用作表语或定语,可与 than 连用。如:   He is older than me. 他比我年纪大。   I’m two years older than he. 我比他大两岁。   The cathedral is the oldest building in the city. 这座教堂是城里最古
内容提要   在魏晋玄学中,郭象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很有代表性。他不仅以理论的形式总结了自汉末以来文人对时间迁逝的集体性咏叹,而且以超前的理论眼光透析了时间的本相,并将时间迁逝的问题有效地引入到生死解脱的本体求证中来。更关键的是,郭象进一步加快了庄子世界中的自然万化流程,并以无数的瞬间点来切割绵延。尽管这种瞬点时间观念只是一些萌芽,但为以后佛禅的时间空观思想入主中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   关
適合话题:  方向;努力;  克服;和解  我是在湖边长大的孩子。我们那里的人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在某个暑假,父亲会带上救生圈把你带到湖边,温柔地抱起你,然后突然把你扔进水里。他告诉你不要慌,不要乱挣扎,脚用力踩水,就可以让自己的头保持在水面上。如果你呛水了,他就会把救生圈扔过来,让你休息几分钟。然后再慈祥地把你抱起来,再把你扔进水里。即便是比较笨的孩子,这样的循环来个十几次,也基本都学会游泳了。
内容提要郭象之逍遥义包含圣人之“无待”逍遥与众生之“有待”逍遥两个层次:前者从“心”上言逍遥,属主观的境界形态,是对庄子逍遥义的承接;后者从“性”上言逍遥,属客观的实然形态,是对庄子逍遥义的拓展。对郭象逍遥义两个层次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其性质的判定。学界以“适性逍遥”指称郭象之逍遥义,遗落了其义中的圣人逍遥一层,对此的澄清,有助于对郭象逍遥义的深化理解。  关键词逍遥义无待逍遥有待逍遥境界形态实然
内容提要关于传统社会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机制与衍生功能的研究,是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调研发现,张载思想的概化发挥文化治理的显在功能,其宗族思想和乡约实践展现出“爱必兼爱”的互助合作精神和“以礼化俗”的道德教化功能,奠定了基层治理厚重的社会基础。在张载思想概化影响的基础上,张载思想的延展与地方社会结构和民生需求互构影响,发挥文化治理的潜在功能,赋予地方社会较强的内生秩序能力,同时精英情怀与
预测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传统与创新;包容;和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社会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潮涌现:有人认为,时代发展很快,传统美德却被人遗忘了,应该全力复兴“儒学”,重构道德体系;也有人对传统经典进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