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高一年级的数学教学重视心理调节,增强抗挫能力
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2.突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以人文本,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此基础上能使学生脱离传统教学的禁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讲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解,在加深学生理解及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表看法,说说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的位置关系,如平行、相交等情况,然后让学生介绍生活中出现这些位置关系的具体情况,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此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适当加以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讲“简单多面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多面体相关的知识及其出现在生活中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面体具体的应用情况展示出来。这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强化教学效果。
3.概念教学要注重找找关键词,准确理解概念
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但很多学生关注不到或找不准其中的关键词。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其中的关键词语为“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但有些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在不同平面内”。为此,在教学时可训练学生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尝试思考去掉关键词后,结果会怎样,以此加强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提高概念教学效率。例如,在学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和到一条定直线l(点F不在直线l上)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e的动点P的轨迹。当01时,它表示双曲线;当e=1时,它表示抛物线”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此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1)圆锥曲线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2)若去掉这个关键词语,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吗?答案:(1)“点F不在直线l上”;(2)若去掉“点F不在直线l上”,则概念不成立。如到定点F(1,2)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2x y=4的距离的比为1的动点P的轨迹是过点F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而不是抛物线。
4.教师的数学语言使用应准确规范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数学语言分为三大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数学思维必须以数学语言为载体来表达,所以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把握,简洁描述,用词规范体现了数学素养。同时数学语言又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千门万户的钥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斟酌,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能看见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这种说法并不严谨。直线与平面都是无限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人的视力是有限的,怎能看得见无限的“直线与平面”。严谨的说法应是:举一些生活中能看见的,给人们直线与平面垂直印象的实例。
5.关于运算能力的培养
5.1使学生注意运算的多解性和合理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运算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合理进行运算的能力的培养。合理运算就是选择一种好的方法进行运算,它是既正确而又迅速的运算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并在敏锐的观察力及良好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运算概括能力。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从多种解法中分析、比较,从而培养这种选择性的运算概括能力。从认知角度来看,运算的多解性是感知阶段,而合理运算则是运算的理性阶段。由多解性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算概括能力,从而进入合理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2使学生明确运算的层次性和顺序性
5.2.1数学运算具有层次性和顺序性的特点,从运算内容上体现得十分清楚。运算能力的发展也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简单的、低级的运算没有过关,功夫不扎实,要发展到复杂的、较高级的运算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算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切不可轻视那些简单低级的运算。
5.2.2数学运算是有程序性的,没有掌握运算程序,是不能合理完成运算的。一般而言,每一种基本运算都具有程序性,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又做什么,第三步再做什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6.让深入浅出、凸显探究成为常态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复制例题,不会创新应用。这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鲜活的知识来源被无情地截断,前人对知识艰辛的探究过程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因为按照后现代知识观,知识不是确定的事实,不是对现象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知识是在批判中发展的。死记书本知识只能导致思想的僵化。但知识又是有价值性、个体性和情境性的。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没有建构的过程,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没有对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真正的数学殿堂,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的内在美。“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死记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在适当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过程与结果都是重要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变得更聪明。基于此,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自始至终坚持探究的理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开启自己的思维之门,真正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2.突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以人文本,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此基础上能使学生脱离传统教学的禁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讲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解,在加深学生理解及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表看法,说说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的位置关系,如平行、相交等情况,然后让学生介绍生活中出现这些位置关系的具体情况,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此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适当加以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讲“简单多面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多面体相关的知识及其出现在生活中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面体具体的应用情况展示出来。这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强化教学效果。
3.概念教学要注重找找关键词,准确理解概念
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但很多学生关注不到或找不准其中的关键词。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其中的关键词语为“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但有些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在不同平面内”。为此,在教学时可训练学生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尝试思考去掉关键词后,结果会怎样,以此加强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提高概念教学效率。例如,在学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和到一条定直线l(点F不在直线l上)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e的动点P的轨迹。当0
4.教师的数学语言使用应准确规范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数学语言分为三大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数学思维必须以数学语言为载体来表达,所以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把握,简洁描述,用词规范体现了数学素养。同时数学语言又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千门万户的钥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斟酌,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能看见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这种说法并不严谨。直线与平面都是无限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人的视力是有限的,怎能看得见无限的“直线与平面”。严谨的说法应是:举一些生活中能看见的,给人们直线与平面垂直印象的实例。
5.关于运算能力的培养
5.1使学生注意运算的多解性和合理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运算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合理进行运算的能力的培养。合理运算就是选择一种好的方法进行运算,它是既正确而又迅速的运算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并在敏锐的观察力及良好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运算概括能力。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从多种解法中分析、比较,从而培养这种选择性的运算概括能力。从认知角度来看,运算的多解性是感知阶段,而合理运算则是运算的理性阶段。由多解性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算概括能力,从而进入合理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2使学生明确运算的层次性和顺序性
5.2.1数学运算具有层次性和顺序性的特点,从运算内容上体现得十分清楚。运算能力的发展也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简单的、低级的运算没有过关,功夫不扎实,要发展到复杂的、较高级的运算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算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切不可轻视那些简单低级的运算。
5.2.2数学运算是有程序性的,没有掌握运算程序,是不能合理完成运算的。一般而言,每一种基本运算都具有程序性,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又做什么,第三步再做什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6.让深入浅出、凸显探究成为常态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复制例题,不会创新应用。这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鲜活的知识来源被无情地截断,前人对知识艰辛的探究过程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因为按照后现代知识观,知识不是确定的事实,不是对现象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知识是在批判中发展的。死记书本知识只能导致思想的僵化。但知识又是有价值性、个体性和情境性的。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没有建构的过程,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没有对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真正的数学殿堂,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的内在美。“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死记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在适当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过程与结果都是重要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变得更聪明。基于此,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自始至终坚持探究的理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开启自己的思维之门,真正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