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172例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qing3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行胆管引流术或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172例,根据胆管梗阻情况,施行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观察近期疗效和生存时间,记录、分析并发症。 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或胆管支架置入成功。术后血清胆红素由(392±121) μmol/L降至(122±97)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由术前(165.2±102.3) U/L(62.5±26.1) U/L(P<0.01)。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56 d,1、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3%,89.4%,49.7%和20.6%。并发症:腹腔出血2例,胆汁瘤1例;胆系感染42例;急性胰腺炎12例;胆道出血13例。 结论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要有效防治并发症。
  【关键词】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介入放射学;并发症
  
  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eutanous biliary drainage,PTBD)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能够有效解除胆管梗阻,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总结了近三年来介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172例,对其疗效和并发症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B超、CT、MRI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172例,男105例,女67例,年龄42~89岁,中位68岁。其中肝癌22例,胆管癌97例,胆囊癌24例,胰腺癌21例,胃肠道肿瘤肝门淋巴结转移8例。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白陶土色大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42例患者伴有高热、寒颤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局麻下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根据胆管梗阻情况,置入引流管或胆管支架。从右侧腋中线穿刺入路143例,经剑突下左侧胆管穿刺入路12例,双侧胆管穿刺入路17例。
  2 结果
  全部病例介入操作均获成功。术后保肝、支持、对症及抗感染治疗。血清胆红素由术前(392±121 μmol/L)降至术后2周(122±97 μmol/L)(P<0.01);ALT由术前(165.2±102.3 U/L)降至术后(62.5±26.1 U/L)(P<0.01)。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56 d;1、3、6和12个月生产率分别为95.3%,89.4%,49.7%和20.6%。并发症如下。
  2.1 腹腔出血 2例,经外科手术1例肋间动脉出血,1例肝包膜撕裂渗血。
  2.2 胆汁瘤1例,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后痊愈。
  2.3 胆系感染 42例,其中术前感染者31例,术后新发感染者11例,34例感染得到控制,因感染未控制而死亡者8例。
  2.4 急性胰腺炎 12例,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术后6 h血清淀粉酶(AMY)即升高,一般在450~1500 U/L。给予禁食、补液,应用奥曲肽、地塞米松治疗,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无因胰腺炎死亡病例。
  2.5 胆道出血 13例,经调整引流管,应用止血药11例得到控制,2例大量出血者,经肝动脉造影,见肝小动脉对比剂外溢,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出血停止。
  3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PTBD可有效缓解胆管梗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已被广泛认可。翟仁友等[1]报道2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结果:胆管内支架中位生存期9个月,减黄后联合局部放、化疗中位生存期达11.3个月。本组资料结果表明介入术后肝功能均有明显好转,中位生存时间8.5个月。但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疗效及生存期,所以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尤为重要。
  本组并发症共70例,发生率40.7%。其中腹腔出血及胆汁瘤因穿刺不当所致。胆系感染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占首位[2]。本组术前即有感染31例,术后6例未得到控制;术后新发感染11例,2例未能控制,因感染导致死亡8例,占总例数的4.6%,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对术前合并胆道感染者,仅行胆管引流,待感染完全控制,肝功好转,有条件时再置入内支架。对术后并发的胆道感染,及时留取血及胆汁标本作细菌学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万建华等[3]报道:耐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其内毒素血症,是导致重度胆道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机制为手术操作或引流管及支架损伤胰管开口,致胰液引流不畅,导致胰腺炎性反应。戴定可等[4]认为胰腺损伤和胰腺炎应列为PTBD较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应常规禁食,检测血AMY。本组术后12例AMY升高者,及时禁食、大量补液及药物治疗,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胆道出血多由穿刺损伤肝内血管并与胆道形成瘘道,导致血性胆汁,也可以是胆管内肿瘤组织出血。钱晓军等[5]报道139例,出现血性引流液16例(11.5%)。本组13例(7.6%,13/172)引流出血性胆汁,经调整引流管,应用止血药物后13例出血停止,2例行肝动脉栓塞。术前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常规补充维生素K,选用细针穿刺等均可有效预防胆道出血。术后发现血性引流液,及时透视观察引流管是否移位,若侧孔脱至肝实质内,要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如出血量较大,而药物止血效果不佳时,及时行肝动脉造影并栓塞治疗。
  总之,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要规范操作,密切观察,有效防治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Zhai RY,Qian XJ,Dai DK.M 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treatent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Chin Medi J,2003,116:888 892.
  [2] 于平,戴定可,钱晓军,等.胆管引流或支架置入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与处理.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0:693 695.
  [3] 万建华,赵金满.胆系感染病原菌及耐药分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234 1235.
  [4] 戴定可,翟仁友,于平,等.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对胰腺的影响.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10:1024 1025.
  [5] 钱晓军,戴定可,翟仁友,等.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后胆道出血的临床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0:703.
其他文献
学生初学化学不久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为避免两极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合理利用好学案是有效途径.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常见的关节外病变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摘要】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5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体部骨折8例,颈部骨折5例,盂缘骨折2例均手术治疗,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康复训练指导。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 Rowe的疗效评价标准:优10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86%。结论 ①肩胛骨骨折多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特点,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30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常可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3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8株(占26.7%),非产ESBLs菌株22株(占73.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达100%,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
【摘要】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7例患者均获得一次性完整矫正效果。术后鼻腔通气和嗅觉功能良好,鼻塞、鼻出血、头痛及头晕等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18个月,未发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血肿、鼻梁塌陷等并发症,伴鼻息肉、鼻窦炎患者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目的 探讨健泽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健泽1000 mg/m2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持续滴注,第1天、第8天;顺铂40 mg/m2,第3天、第4天,21天为1个周期,连用2~3个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 全组病例总有效率52.9%;临床获益率76.5%.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尤其是Ⅲ/Ⅳ度血小板减少29.9%(29/97),Ⅲ~Ⅳ度白细胞减少23.7%(23/91)
【摘要】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73例疗效。方法 14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3例应用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疗程4周,阿莫西林1.0 g,2次/d口服,克拉霉素0.5 g,2次/d口服,疗程1周。对照组70例应用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疗程4周。结果 两组溃疡愈合率均达100%,治疗组H.pylori清除率95%,对照组19%;随诊所有患者治
生活饮用水已经过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处理,含微生物很少,但当其水源水不洁或处理达不到要求时,仍然会含相当量的微生物甚至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供水管道破损及二次供水等环
【摘要】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内皮素1(ET 1)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80 mg/d,连续治疗4周,于服药前后测定hs CRP、NO、ET的血浆浓度。对比观察其浓度的变化。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90 mm 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