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都喜欢创设问题情境,这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了为情境而情境,进而导致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这才是情境创设的意义所在。
情境创设的途径不外乎对教科书中情境的创造性使用。一个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怎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我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途径。
一、教科书中问题情境的创造性使用
教科书作为一个纸介质的文本,同时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因而,它十分自然地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第一来源。对教科书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持有 “既应认真研究其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又不迷信教科书,大胆创新”的态度。教材中已经精心创设了一定数量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阅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研究该情境的教学意义,在教学中将该情境的教学价值尽量充分地体现出来。我认为对教科书中的情境应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原有情境的意义,选择一个类似的替代情境。如教科书里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但可能自己班级的学生并不熟悉,这时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具有类似功能的例子替代。
(2)对教科书中的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如对某些教学素材赋予一定的现实背景,将其情境化。当然,在对教学素材赋予具体现实背景时,我们还应关注这些情境的系列化,避免将课堂变成情境的堆砌。例如:《3.4实数的运算》一课中,教科书设计了一个 “登高望远”的情境例题,如果换成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的情境问题,学生更感兴趣。如果将几个活动全部用公园有多宽这样一个情境“串”了起来,先后计算了公园有多宽、花坛有多高,储水的水箱有多高,正常放置的梯子能否到达水箱的顶端、花塑哪个高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多媒体手段逐步呈现,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对教科书中的多个问题情境进行必要的整合。
为了方便地抽象出有关概念或者希望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感受,教材编制时,编制人员往往创设了比较丰富的具体实例,以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这样既给教师的教学留下比较大的空间,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但由于培训或教师用书解释不到位等原因,很多教师习惯于将这些素材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显得比较零乱,难以成为一个整体。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各个情境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可以在这些情境中选择部分情境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或将这些情境进行整合。
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走进初中数学学习的主题。
二、现实生活的挖掘
情境要设计的好,教师不仅仅只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具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
如我在上浙江版《6.5角与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我搜寻生活中的角,发觉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是直角。我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是千差万别的。进而发现牙刷上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通过细心观察,我眼中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的角。于是就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小头爸爸在商场要为家中配两块扇形玻璃(课件出示两块扇形玻璃。半径相同,一个圆心角是35°,另一个圆心角105°),但忘记量大小了。因此,打电话给家中的大头儿子。大头儿子先找直尺量出半径,再量圆心角多大时犯难了。怎么办呢?
这样的情境暗含着量长度和量角度的联系与区别。量长度是学生已知,量角度是学生未知。长度是一维的,角度是二维的。但量角度也是像量长度那样从0刻度线开始。这样要以唤起学生量长度的经验。为探索量角度的方法提供支撑。还能解决学生分不清看内圈刻度还是看外圈刻度的问题,为课尾总结度量的相同点做了铺垫。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因此,我们应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合适的情境展开教学活动。当然,随着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逐步增强,学生也可能自主地从现实生活和初中数学学习发现一些问题,教学中以学生自己的问题为情境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值得鼓励和探索的方向。
另外,在学生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动态的演示函数图象,形象直观的效果,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总而言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动脑去想,用心去做,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情境创设的途径不外乎对教科书中情境的创造性使用。一个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怎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我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途径。
一、教科书中问题情境的创造性使用
教科书作为一个纸介质的文本,同时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因而,它十分自然地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第一来源。对教科书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持有 “既应认真研究其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又不迷信教科书,大胆创新”的态度。教材中已经精心创设了一定数量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阅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研究该情境的教学意义,在教学中将该情境的教学价值尽量充分地体现出来。我认为对教科书中的情境应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原有情境的意义,选择一个类似的替代情境。如教科书里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但可能自己班级的学生并不熟悉,这时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具有类似功能的例子替代。
(2)对教科书中的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如对某些教学素材赋予一定的现实背景,将其情境化。当然,在对教学素材赋予具体现实背景时,我们还应关注这些情境的系列化,避免将课堂变成情境的堆砌。例如:《3.4实数的运算》一课中,教科书设计了一个 “登高望远”的情境例题,如果换成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的情境问题,学生更感兴趣。如果将几个活动全部用公园有多宽这样一个情境“串”了起来,先后计算了公园有多宽、花坛有多高,储水的水箱有多高,正常放置的梯子能否到达水箱的顶端、花塑哪个高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多媒体手段逐步呈现,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对教科书中的多个问题情境进行必要的整合。
为了方便地抽象出有关概念或者希望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感受,教材编制时,编制人员往往创设了比较丰富的具体实例,以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这样既给教师的教学留下比较大的空间,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但由于培训或教师用书解释不到位等原因,很多教师习惯于将这些素材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显得比较零乱,难以成为一个整体。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各个情境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可以在这些情境中选择部分情境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或将这些情境进行整合。
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走进初中数学学习的主题。
二、现实生活的挖掘
情境要设计的好,教师不仅仅只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具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
如我在上浙江版《6.5角与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我搜寻生活中的角,发觉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是直角。我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是千差万别的。进而发现牙刷上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通过细心观察,我眼中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的角。于是就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小头爸爸在商场要为家中配两块扇形玻璃(课件出示两块扇形玻璃。半径相同,一个圆心角是35°,另一个圆心角105°),但忘记量大小了。因此,打电话给家中的大头儿子。大头儿子先找直尺量出半径,再量圆心角多大时犯难了。怎么办呢?
这样的情境暗含着量长度和量角度的联系与区别。量长度是学生已知,量角度是学生未知。长度是一维的,角度是二维的。但量角度也是像量长度那样从0刻度线开始。这样要以唤起学生量长度的经验。为探索量角度的方法提供支撑。还能解决学生分不清看内圈刻度还是看外圈刻度的问题,为课尾总结度量的相同点做了铺垫。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因此,我们应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合适的情境展开教学活动。当然,随着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逐步增强,学生也可能自主地从现实生活和初中数学学习发现一些问题,教学中以学生自己的问题为情境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值得鼓励和探索的方向。
另外,在学生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动态的演示函数图象,形象直观的效果,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总而言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动脑去想,用心去做,一定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