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传统回归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五四,缘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但出席和会的列强竟明目张胆地决议把德国人在中国的利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当时国人得悉,无不气愤。消息传来,当年的5月4日,大学生的情绪爆发,演变成一场激昂的学生示威游行,学生们可贵而无私的爱国运动,唤醒无数中国人,从学生运动扩展为民族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又从爱国、希望中国新生而反封建、反传统、反旧礼教,同时迎入西方文化以求自我改造,最终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以洗涮国耻。这是中国自西方巨炮轰开大门后的历史主题,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背负,历史的回响不断。
  “五四”的示威、游行、演说,在事件结束之后过去,但五四运动并未过去,反而因为这些事件而深化,走向更高的文化反思的层面,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官僚?出现军阀?出现帝制?为什么中国不能行使民主?不能尊重人权?不能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为什么中国的生产落后?没有科学?没有技术?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为什么一蹶不振,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在此情况下,“五四”青年怀疑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已衰,成为进步的障碍?从洋务运动我们学习西方的生产工具,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制,结果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固有面貌,这是不是表示中国的腐朽力量仍在,因此要进一步彻底予以打垮呢?“五四”以前,这些问题已被提出,民主和科学通过《新青年》已传入中国,但传统的社会结构仍未改变。“五四”以后,西方思潮大量涌进,白话文学运动兴起,妇女地位提高,出版事业迅速发展,期刊如雨后春笋出现,新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团体也被组织起来。整个社会面貌都在改变,“五四”已由一个民族运动提升,转化为文化运动。其中,基本有两条主线:第一,反传统文化,不是反个别封建礼教,而是全面否定、全面清算。第二,服膺西方文化,引进西方思想,尤其是民主和科学被认为是改造中国的良方。因而,“五四”精神显示出打倒传统,破坏传统的自我批判精神和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文明的开放或开创精神。“五四”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破坏性的攻击,但对新文化的建立,却未能有同等的功勋,未能“凤凰涅磐”获得新生。
  传统文化与自由,民主能否共存?中国文化有没有时代的活力?
  首先,民主和礼教并非完全属于同一层次,两者关系并非二分又穷尽。礼教属人的修养,民主则是政治的体制与运作,二者原可并存。由此,我认为“五四”时代的文化反思有些肤浅,对传统的了解不够深刻,“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从现实的催迫中激起强烈的爱国使命感,他们从历史的教训中获得一个印象,就是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的进步,或阻碍对西方文化的摄取过程,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全盘否定。但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不过是一些僵化了的文化形式,例如“五四”知识分子不断攻击“吃人”的礼教之类,便只是停留在文化表象,并只注意到一种僵化了的文化形式对社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而不了解作为一种文化修养的另一方面的礼教的意义。五四运动不错是要创造一种新文化,但这种新文化并非一味要模仿西方,而是中国文化在遭遇忧患时,化解其忧患,吸收异质文化,以辩证地完成其自己的发展过程。所以主根在我,经发在我,这样才能饱经忧患而长存于世界。在历史上没有一个文化不经历外来文化的挑战,不遭逢忧患,但有挑战便有响应,有忧患便有消解。所以文化的创造是因忧患而生,但不应是自怨自艾,而是担当,在危机中转出使命感,在绝望中涌现出创造力,以转弱为强,转危为安。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四”青年面对民族危机,不忍见国家之亡,而自觉负有伟大的使命,这是担当,动力完全来自内心。这种精神就是儒家理想主义人格教育的精粹。中国历史就由儒家所教育的担当精神披荆斩棘,开创道路以前进。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都勉励人在危难时肩任艰巨。“五四”口号虽然反传统,但它的精神动力却从传统的文化中来,尤其是那种不顾个人安危,以整个民族和整个文化前途为己任的弘道精神,更是中国文化的胸襟气度。“五四”青年把这些精神弘扬出来,正是他们令人景仰之处。因此,他们其实并未背弃传统。其实,不同文化担任不同角色,发挥不同功能,一个社会往往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中国文化要发展,但不可连根拔起,我们应在尊重西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保留中国文化永存于世界的历史意识,悠久意识,保有中国民族生命的源头活水。
  其实,思索“五四”,实际上只是反传统中僵化的东西,当反掉僵化的东西以后,反而可以让我们真正了解儒家的思想,客观了解儒家。传统与现代并非互相对立,只需转化;传统也可以成为现代的资源。爱国与传统也不能两立,若为了强大而抛弃传统等于精神上先做亡国奴,自我迷失。中国文化是长养中国人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家,表达很多对生命的启迪,让人看到生命更真实的东西,中国文化世代相传,如有一颗中国心,唯有保有这颗中国心,中国才能走向新生。
  回眸五四,更深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可贵,在今日人们追求财富享受而迷失时,更要深刻反省,呼唤传统回归。我们要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古,贡献于今,这一古老文化仍有生命力,它在我们的生命中,只要把它开发出来,那就是坚忍的力量,对我们的人生有莫大的支持。
其他文献
者黑幼儿园坐落在师宗、陆良、泸西三县的结合部,是师宗县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管理较规范、保教质量较高和社会满意度高的一所村级民办幼儿园,法人代表是殷苏英。他们的办园经验主要体现在规划上、行动上和落实上。  一、抓定位,明方向  者黑幼儿园从建园至今,一直以“质量立园、科研兴园、特色强园”目标引路,一年一个目标、五年一个规划。按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一年一进步,年年上新台阶,办师宗县农村最好的幼儿园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它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的同时,又渗透教育的目的要求。要使区域活动开展的成功,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如何创设一个童趣有序、尊重幼儿发展差异的、支持幼儿持续发展的属于幼儿自己的区域活动环境?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对创设学习型区域环境的一些思考。  一、环境:营造温馨的氛围  1.合理的区域划分。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
听了不少特级教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内涵丰富、个性鲜明;他们的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他们亦或妙趣横生、亦或波澜壮阔……但总是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带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犹如高山流水,连绵悠长,情深深、意切切。她是一位“卓越的教师”,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教师。下面我就选取几个片段来细细品味体会体会里面的奥妙:  一、起——惊风乱飐芙蓉水 
【摘 要】 随着西安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重点路段、学校周围交通形势更为严峻;同时严重的雾霾成为西安的标志。基于以上问题,本次调查活动旨在了解学生的交通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优化学生的交通方式,为城市良性发展努力。  【关键词】 环境;交通;交通方式;优化  一、调查背景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走读生多,因而交通高峰期学生占很大比例。我们
我飞上天空就能驾驭彩虹,太阳和月亮伴随我的里程,我知道梦想一直与我并肩,遥远的星光点亮我的明天。希望的路上会有曲折坦途,从这段歌词我们看出了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我认为追逐梦想应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虽然,你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你努力了。  姚明说:机会瞬间即逝,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记得我刚升五年级时特别流行滑旱冰,我也有一双旱冰鞋,我滑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努力
【摘 要】 学海无涯,教无定法。本文作者站在小学英语改革的前沿阵地,锐意进取,大胆革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渗透语音学习和构建词汇库三方面论述了小学英语高效词汇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词汇;兴趣;语音;效应  长江滚滚入东海,课程改革金门开,无际星空月夜明,词汇教学效益来。随着我市“15/20/10”有效课堂模式的全面实施,小学英语教学革新也蒸蒸日上,广大英语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数学第八册P43~4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
2011年6月29日《中国教师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班规:管制还是激励》的文章,看后颇有感触,现就本人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做法与同行探讨。  “班规最重要的灵魂,应该是教育,而不是约束和惩罚。班规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孩子的美好品德,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自主发展的环境。”(引全国知名班主任郑学志语)。有班级就会有班规,我觉得好的班规,应该是学生公认、并由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而非由班主任自个儿
得勒幼儿园位于五龙壮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生源地辖得勒村委会的13个村民小组,有在园幼儿114人,入园率为86.5%,有教职工21人。在幼儿教育的养成方面,他们通过多年的积淀,已具备丰富的经验,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一、多措并举抓养成  “三岁看大,七岁看终生”是习惯养成最好的诠释。对于人的一生而言,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孩童时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在小学各科课堂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