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氯气考点聚焦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单质,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是考查的重点.2014年各地高考试卷中,氯气的考查呈实验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考点如下:
  一、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载体,考查实验操作
  例1 (2014年江苏卷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图1
  (A) 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 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 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 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解析:制取氯气,需要加热,(A)错误;气体除杂应深入浅出,(B)错误;过滤可以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C)正确;氯化锰易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二、以氯气的净化为载体,考查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例2 (2014年大纲)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表1
  选项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除杂方法
  (A)CO(g)CO2(g)NaOH 溶液、浓 H2SO4洗气
  (B)NH4Cl(aq)Fe3+(aq)NaOH溶液过滤
  (C)Cl2(g)HCl(g)饱和食盐水、浓H2SO4洗气
  (D)Na2CO3(s)NaHCO3(s)—灼烧
  解析:除去CO中混有的CO2,当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除去了CO2,再通过浓H2SO4,除去了气体中的水分子,(A)正确;除去NH4Cl中的Fe3+,当加入NaOH溶液时,被提纯的物质NH4Cl也能与NaOH发生反应,可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B)错误;HCl易溶于水,而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所以可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少量HCl,然后再通过浓H2SO4对Cl2进行干燥,(C)正确;NaHCO3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Na2CO3,所以可用加热固体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杂质,(D)正确.
  答案选(B).
  三、以氯水为载体,考查离子的检验
  例3 (2014年江苏)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 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 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 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解析: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呈浅绿色,(A)正确;生成氯化银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氯离子,(B)正确;加入碳酸氢钠粉末,有气泡生成,说明有氢离子,(C)正确;氯气也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Fe3+,使溶液呈棕黄色,(D)错误.
  答案:(D)
  四、以氯水为载体,考查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
  例4 (2014年浙江)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 Cl2(aq) K1=10-1.2
  Cl2(aq)+ H2O HClO + H+ +Cl- K2=10-3.4
  HClO H+ + 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2
  (A) Cl2(g)+ H2O 2H++ ClO-+ Cl- K=10-10.9
  (B) 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c(ClO-) =c(H+)-c(OH-)
  (C) 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 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解析:将两个方程式相加,得到Cl2(g)+H2O
  2H+ + ClO-+Cl- K=K1·K2=10-4.6,(A)错误;在氯处理水体系中,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OH-)+c(ClO-)=c(H+),(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次氯酸的浓度在pH=7.5时比pH=6.5时少,杀菌效果差,(C)正确;夏季温度高,次氯酸受热易分解,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差,(D)错误.
  答案选(C).
  五、以氯气的性质为载体,考查化学计算
  例5 (2014年大纲)已知:将Cl2通入适量KOH溶液,产物中可能有KCl、KClO、KC1O3,且c(Cl-)c(ClO-)的值与温度高低有关.当n(KOH)=a mol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某温度下,反应后
  c(Cl-)c(ClO-)=11,则溶液中
  c(Cl-)c(ClO-)=12
  (B) 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12a mol
  (C) 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的范围:
  12a mol≤n(e-)≤
  56a mol
  (D) 改变温度,产物中KClO3的最大理论产量为 a mol
  解析:令n(ClO-)=1 mol,反应后
  c(Cl-)c(ClO-)
  =11,则n(Cl-)=11 mol,电子转移守恒,5×n(ClO-3)+1×n(ClO-)=1×n(Cl-),即5×n(ClO-3)+1×1 mol=1×11 mol,解得n(ClO-3)=2 mol,故溶液中   c(Cl-)c(ClO-)
  =12
  ,(A)正确;由氯原子守恒可知,2n(Cl2)=n(KCl)+n(KClO)+n(KClO3),由钾离子守恒可知n(KCl)+n(KClO)+n(KClO3)=n(KOH),故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
  12n(NaOH)=12 a mol,
  (B)正确;氧化产物只有KClO3时,转移电子最多,根据电子转移守恒5n(KCl)=n(KClO3),由钾离子守恒:n(KCl)+n(KClO3)=n(KOH),故
  n(KClO3)=
  16n(KOH)=16a mol,转移电子最大物质的量=
  16a mol×5=
  56a mol,氧化产物只有KClO时,转移电子最少,根据电子转移守恒n(KCl)=n(KClO),由钾离子守恒:n(KCl)+n(KClO)=n(KOH),故n(KClO)=12n(KOH)=12a mol,转移电子最小物质的量=
  12a mol×1=
  12a mol,故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的范围:
  12a mol≤n(e-)≤56a mol,(C)正确;氧化产物只有KClO3时,其物质的量最大,由(C)s中计算可知:n最大(KClO3)=
  16n(KOH)=
  16a mol,(D)错误.
  答案选(D).
  六、以物质的应用为载体,考查氯气的性质
  例6 (2014年海南)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玻璃容器可长期盛放各种酸
  (B) 纯碱可用于清洗油污
  (B) 浓氨水可检验氯气管道泄漏
  (D) Na2S可除去污水中的Cu2+
  解析:玻璃容器可长期盛放不与玻璃发生反应的酸,但由于HF能与玻璃的成分SiO2发生反应(SiO2+4HF=SiF4↑+2H2O),所以玻璃容器不能存放氢氟酸(HF),(A)错误;纯碱(Na2CO3)溶液由于CO2-3水解而显碱性,可以促进油脂的水解,因此纯碱可用于清洗油污,(B)正确;氯气与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可发生如下反应:8NH3+3Cl2=N2+6NH4Cl,当将浓氨水靠近氯气时,可以看到白烟(NH4Cl)生成,所以工厂里常用浓氨水来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漏,(C)正确; S2-能与Cu2+反应生成CuS沉淀,降低了水中的Cu2+浓度,(D)正确.
  答案选(A).
其他文献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其导八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现阶段各科的课堂教学对其都十分重视,甚至把它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  [关键词]高中 政治 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2 
研究了经颅高压单脉冲电刺激在临床应用刺激参数条件下和超长时间刺激时对正常兔脑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临床应用刺激参数条件下(刺激电压1 500V、脉宽100 µs、刺激少于20次)不会引起正常兔脑组织病理改变;而超长刺激时(刺激1 000次)可以引起电极下方神经细胞损伤,包括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以及细胞坏死等,损害深度约2~3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