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宜兰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这一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本课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我作为与刘宜兰老师牵手的名师,和她一同经历备课、磨课、赛课的过程,因此,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历程深有体会。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朗读训练层次明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韵味直至读懂意思和寓意。刘老师着实在这方面花了时间,下了工夫,而且读得层次分明、目标明确。
  第一层次——初读,读通词句
  这一层次老师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声读、男女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将文言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舍得花时间强调“说”“处”“好”“湣”“廪”等字的读音、意思,并拓展了复姓的知识。
  第二层次——再读,读懂意思
  这一层次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读懂大意,因为课文是一则小古文,内容较浅显,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此项任务。老师在这一环节摒弃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为此环节的说话训练和后面的写话训练腾出了时间。
  第三层次——诵读,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要高度重视积累。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刘宜兰老师让学生当堂背诵这则文言文,旨在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说话训练穿插妙
  刘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多次巧妙地穿插说话训练。
  1.在“再读,读懂意思”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四次说话训练:
  (1)三百人吹竽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吗?
  (2)南郭处士在齐宣王面前会怎样请求、吹嘘自己呢?
  (3)南郭处士是怎样蒙混过关的?请展开想象描述他吹竽时的神态、动作。
  (4)南郭处士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演奏的消息后会怎么想呢?
  这四次说话训练既丰满了文本,也为后面的写话训练作了铺垫。
  2.在“研读,明白寓意”这一环节中,本课采用了形神兼备的做法,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望着狼狈而逃的南郭处士,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对南郭处士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顺理成章寓意就归纳出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走出文本练笔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即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因此,刘宜兰老师这一课另一个教学重点便落在了扩写补白上。
  《滥竽充数》是则寓言,故事短小,不过44个字,其中有许多留白之处。刘宜兰老师之前进行了说话训练,在作足了铺垫后,便让学生用现代文扩写故事,巧妙地把“写”挤了进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文言文《杨氏之子》时,设计了一个故事新编的练笔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了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可谓匠心独运。刘宜兰老师参考借鉴了这个练笔设计,她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扩写一段内容:第一组扩写第一句,补充三百人吹竽的场面描写;第二组扩写第二句,补充南郭处士吹嘘自己的语言描写;第三组也扩写第二句,补充南郭处士吹竽时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第四组扩写第三句,补充南郭处士听到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描写。一次练笔,对学生进行了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神态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看似容量很大,但这样设计巧妙地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让学生走出文本,把自己的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后来学生作品展示时,那生动的语言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都得益于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教师素养功底深
  整个教学过程都能体现刘宜兰老师综合素质高、语文功底深,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
  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语文知识能作出正确判断,如指正复姓“令狐”的读音,即兴点评学生的练笔……
  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朗读能起示范作用,普通话标准,语言得体,教态亲切……
  当然也有需改进之处:如教学时间有点紧,学生积极性还没完全调动起来,教师也还有些拘谨而没有放开……
  总之,这堂课真正告别了繁琐分析的阅读教学,给高年级古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语文课就应该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语文的内涵和应用规律。?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已开始执行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使用修订后的新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数学教材以大开本、明朗清新的风格展示在学生和教师的面前。  教材修订并不是新编教材,因此,教材总体的指导思想、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实验教材十年使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实验教材的完善和提升,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
最近,从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孩子撅着嘴没好气。其母说:“我病一天你就这样,如果我岁数大了,久卧病床,你该如何?”孩子回答:“妈,别急,不会让你受罪的。”其母感到欣慰,心想女儿还真懂事,不由得又问:“怎么个不受罪法?”其女回答:“安乐死!”母亲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对这件事情,我们且不去探究它的真实性,但这却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竭尽所有,用爱和物质为孩子铺设锦绣前程,但他们为
认识课文人物,理解课文人物,把握课文人物特点,以及有效发挥人物在课文中的作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个学段中都提出了对课文人物的阅读任务。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与把握的要求会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步提高。从对感兴趣的人物说说感受,到关心人物的命运,再到喜恶、崇慕人物,层层深入。人物是理解课文的窗口,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也是熏陶学生心灵的凭借。阅读教学中,教者对
初夏这段日子,仿佛回到春天。接连下了很多场的雨,到处湿漉漉的。晚上得闲到楼上看花,深深地体会到老杜“花重锦官城”的“花重”了,不堪负荷的花瓣落了一地,寂静地躺在雨水中的那些凋零的花瓣,略带寒意,莫名让人心伤,侧侧轻寒剪剪风。怒放也不过是昨天的事,那每一小朵的生动脸庞,围拢聚合成一丛丛一簇簇,像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生命。但转眼,光阴无痕,岁月迅疾……  整个周末都奔波在路上。接孩子回家,送孩子返校,还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那就是把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紧扣文本,准确解读,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细读文本,研究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方法、环节的确定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课例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直接面对教室里发生的真实事件与客观需求。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研究的主题应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当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提炼“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工程,它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传统的概念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演绎式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教学流程通常是:感知材料—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中国科学院李邦河院士曾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绝不是以学会概念为
“同学们做了36朵黄花和60朵红花。把这些花分成相同的若干束,要求每束里的黄花朵数一样多,每束里的红花朵数一样多。想一想,最多可以分成几束?每束里的黄花和红花各有多少朵?”  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里的一道基本题,本题考查的是:(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这是一道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实用价值的习题,只需运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有关知识
片段一:在操作中复习,提供锚桩  教师出示若干长8厘米,宽6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  师:用一些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要尽可能小,怎么拼?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拼成  板:小长方形→大正方形  师: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拼一拼。  师:说说边长是几厘米?  生:24厘米。  师:为什么是24厘米?  生:边长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就是8和6的公倍数。  师: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整个小学四则运算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乘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乘数由一位数拓展为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以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感知,只是乘的数位数多了一位,有适当迁移就可以了。然而现实的教学却令人大吃一惊,很多同学有困难,不会计算:乘的顺序错了,积的书写也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