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很多人看来,上语文课历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多上一节少上一节课对学生的成绩而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特别原因一个没有上过语文课但他的语文成绩依旧如故。一些学生也认为语文课是所有的课程中最无聊最没劲的,因而对语文缺少激情缺乏兴趣。但我们试想,又有那些人会对一个本来就缺乏趣味的课堂会听得津津有味呢?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何让学生改变以往对语文的看法,如何将生动有趣这位难请的客人变成我们语文课堂的座上宾?这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兴趣 教师素质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之所以如此,我想大多是因为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的缺失。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语文教师的吸引力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很喜爱这堂课的老师,也一定会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干兴趣。一位优秀的老师必定能从很多方面去吸引他的学生,让学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幽默细胞的老师他的课堂必定是满堂欢乐,学生必定会被你的幽默给深深的吸引的。相反那些过于严谨甚至刻板的老师,他的课堂就像死水一滩没有半点波澜,没有一点生气。可见老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对课堂的喜爱是关重要的。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但班级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无形中就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如果再加上一个刻板的老师,那么这堂课的气氛就可想而知了。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处理好于学生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该是主动的,主动同学生交流沟通,主动去关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说主动去讨好学生。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你的和蔼可亲,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其师。和蔼可亲的老师会让学生觉得更加亲近,因而愿意同这样的老师交流。关心学生的老师会让学生从心里感激。相反,那些过于严厉甚至动辄就体罚打骂学生的老师,学生表面看似听话了,其实不然,这样的老师是处不好师生关系的。
  2、教师应多关系学生
  有人说过,对他人予以关爱是最好的交流沟通方式。的确,如果教育能做到关心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如父母般的关爱,试问又有哪个学生会不停老师的话呢?相反,一味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学生自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课堂失去兴趣,更有把老师视为仇人。如此紧张的师生关系,又怎能苛求学生还能对课堂感兴趣。
  3、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位教师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有着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就是 这个道理。自然一个优秀的榜样也一定能发挥榜样的力量,一定能把学生吸引到榜样的身旁。
  二、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本来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源自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的处在。课一说语文是 最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但现行的语文教学紧紧的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之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生要品尝语文的甘甜之处是不能采取强制措施的而因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1、将生活气息植入语文课堂
  一堂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一定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把一些实际问题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感悟。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也会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我们不在是 学一些与生活没用的知识了。同时,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语文课缺乏兴趣,是因为他们对很多课文听不懂,很多课文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的,没有这些生活积累自然不容易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意思。既然课堂上就有困难,又何谈兴趣。如果老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能适时的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肯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课堂更加活跃。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2、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好的教学方法能是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语文课堂经常用到的“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当然语文课堂中并不是单单就是这种方法好用,也不是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方法好不好用要看对学生的学习有没用,有多大的用处。
  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可以说语文是所有科目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很多学生都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清楚明白的感受到语文的重要性。引领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以学习语文为乐。
其他文献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同样,在我们的日常学生管理中,爱也是最美的语言,具有无穷的力量,爱学生越深,教育学生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学校里,班主任要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多方面、从日常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对学生博大、真挚的爱去培养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班主任工作中师爱的必要性  1、只有爱学生,才能适应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能使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
期刊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人的行为与动机相一致。,行为总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向一定目标前进,而放弃共他方向,动机越强烈,人的行为目标也越明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现代化教育的质量,在一单方外就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因子,动机来源于受教育者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刺激。一般来说,
期刊
现代煤化工产业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煤化工产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三方面的研究,将现代煤化工产业制作和传统煤炭制作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摘 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应用 数学  一、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
期刊
【摘要】: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点入手:  首先,在
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要点及内容谈几点拙见。  一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种物质文化的传播渠道、速度都得到扩宽与提速,社会成员对新鲜事物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层次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目前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对本国公民需求的消
现代数学教学越来越着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未来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期刊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英语语言项目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一个灵活、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可以提高学生认知领域里的思维活动,能力领域里的训练活动,情感领域里的心理活动。因此,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灵活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探索和运用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根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