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屋

来源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beil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夏,夜晚闷热之极,人们吃完晚饭,呼朋唤友,搬出小板凳,坐在各家的门前,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话些家常。
  小红家门前有一片宽阔的场地,常常成为人们的聚集地。我常跟着母亲来这里玩。门前是个丁字路口,因为在农村,过往的车辆很少,所以大人们尽可以放心孩子们你追我赶地跑着玩。
  正对丁字路口的树丛里有座倾颓的小屋,被我们称为“鬼屋”。


  这个地方,我以前来过,周末,老师组织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我曾经去过鬼屋,那时候鬼屋当然还不叫鬼屋,它与周围的房子比起来,只是显得孤零零的,又矮又破,里面的陈设更是简陋。我扒着窗户偷偷往里望,里面很黑,猛地闪过一个人影,我倒唬了一跳。我赶紧拿起扫帚,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同学们一起清扫起门前的小院子。说是院子,四周并没有院墙,却长着密集的榆钱树。一看就不像人工栽种的那么井然有序,这里的榆钱树高高低低,在四遭形成一片茂盛的灌木丛。
  传说,住在这儿的是个老太太,我只远远见过一面,一身黑衣,面容老到让人不可思议。老太太离开人世后,这个地方便如同一片荒冢,再鲜有人迹。
  我每天上学都经过那个路口,并没感觉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变化,可是我内心的感觉还是变了。那座绿荫掩映下的粗陋的小屋,也仿佛变得与众不同了。特别是到了晚上,对面黑影幢幢,树与树的枝叶连接在一起,黑黢黢一片。如果有风,树动,树的影子也随之晃动,房顶上的茅草也窸窸窣窣地响,影影绰绰的,仿佛从里面随时都会跳出吃人的妖魔鬼怪。当然不应该是人,是我们想象中的鬼才对。
  有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手拉手,相跟着凑近那片坡地,还没走近,听到树丛中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吓得“妈呀”一声,大叫着:“鬼来了!鬼来了!”没命地往回跑。
  等我们转回身,从大月亮地里蹿出来的却是一只黑猫。或者,只是几只唱到夜晚嗓音嘶哑的蝉,抑或是扑棱着翅膀的灰麻雀。
  “哪来的鬼呀!”那些大人们摇着蒲扇,咯咯地笑着。
  虽然他们说没有鬼,可是我却常常听到他们在一起谈论鬼,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怎么还说没有鬼呢?是不是大人们也害怕鬼呢?因为内心说不出的恐惧,这个地方反而非常吸引我们。
  一会儿,我们重新鼓起勇气,又悄悄地凑近小屋后面的灌木丛。我们佝着身子,一点点地靠近,非常谨慎小心,仿佛对面随时都会跳出鬼来一样,等到停下脚步,稳稳神,站稳脚跟,我们还把双手卷成喇叭状,对着树丛隐映里的鬼屋大喊大叫:
  “鬼——你在哪儿?”
  “鬼——你出来吧!”
  “鬼——”
  当然,能够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人,定然是我们中间年龄大的一位,或曰首领,大多数如我这等胆小如鼠之辈,只能跟在旁边敲敲边鼓,或者摇旗呐喊,刚开始我们的嗓音很小,对周围的环境适应了,声音变得越来越大,到后来,都成了呜里哇啦的怪叫,仿佛印第安人的狂欢,又有几分像鬼哭狼嚎。这样空喊半天,里面自然连鬼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后来,都不免有几分泄气。也许根本就没有鬼,我们只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吧?
  “鬼!”忽然,不知是谁尖叫一声。
  人群轰的一声散开。我们分不清楚是真是假,都吓得望风而逃。
  回到大人们身边,与鬼屋离开一段距离,我们很快又找到安全感,但心还在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真的看到鬼了,有人说什么也没看到,也有人跟着随声附和。
  “鬼到底长什么样子呀?”
  我好奇地问那些见过鬼的人。
  有时候,会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鬼的模样。有人说,鬼呀,两只眼睛像灯笼,鼻孔朝天,嘴大如脸盆,牙齿又尖又锋利,一张嘴,就能把人吞进肚子里。一边说,他还不停地吧唧着嘴,仿佛自己是鬼,正在张开血盆大口,津津有味地吃人一样。
  听的人不禁毛骨悚然。又有人说,鬼浑身缟素,头上还裹着白头巾,鬼的眼珠不会动,舌头红红的,伸出来足有两寸长……
  刚说到这儿,有人指着对面:“那儿,那不是鬼吗?”于是,我们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头去。
  果然,淡淡的月光下,树丛中,有个白色的影子,在轻轻飘浮着……仿佛在向前移动,又仿佛停在那儿在静静地窥视着我们。
  鬼,真的遇到鬼了嗎?
  虽然我们每天晚上谈论鬼,并以谈论鬼为乐,但真当鬼近在眼前,却都傻了眼,腿肚子都不会转了。我吓得闭上眼睛,趴到母亲怀里,心想,我离鬼这么远,藏得这样隐秘,鬼不至于先吃掉我吧?
  有个男人哈哈笑着,从人群中站起来,从一旁拎起棍子,说要和我们一起去捉鬼。几个胆大的男孩子猫腰从人群中站出来,兴奋地叫嚷着。男人晃着黝黑的脊梁走在最前面,几个男孩儿远远跟在后面,高抬腿,轻落地,眨眼工夫,他们便大叫着:捉到“鬼”了,凯旋而归。于是大家都凑上前,一看他们扔在地下的“鬼”,原来是一个空的大白塑料袋。真是让人虚惊一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又有些怅然若失——因为又一次与鬼失之交臂。
  每天晚上,去鬼屋寻鬼,然后一起谈论鬼的故事,成为那个夏天我们最惊险也最刺激的游戏。一天晚上,小红的爸爸拿着手电筒,说要领着我们一起去捕蝉。于是,呜啦一声,一大堆孩子跟上去,去的正是鬼屋四周的榆树林。鬼屋四周聚满了孩子们,原来我们轻易不敢履足的地方,也都站满了人。大家就着手电筒的光亮,一会儿在树上找,一会儿在地下找,忘记了曾经把这个地方叫做鬼屋。
  再后来,鬼屋被人拆除,盖上了新房子。再没人提及鬼屋了。
其他文献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领着一捆树苗上山  他说,他是替出门打工的爸爸妈妈  领绿色的词上山  其实,他也是从小学课本里  被领出来的一棵小树  一棵留守在家的小树  和爷爷奶奶相互守着  和七亩地相互守着  和玉米谷子相互守着  黄土顺着他细小的腿  爬上去 护着他发芽儿  一捆绿,太重  他气喘吁吁  他要把爸爸妈妈欠下的那一份绿  也扛到太行山上去  领树苗上山  是奶奶 爷爷教的  是怕山上的
期刊
研究内容:从现存的质粒中克隆出bFGF基因,同时,利用绿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将两个基因分别插入载体质粒pssCMV并包装出相应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bFGF和rAAV/GFP,用rAAV
一天,主人家里来了一个新客人。  这是一尾小金鱼。它通体金黄,鱼鳍招展,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像一只飞舞的蝴蝶。  已经来了很久很久的知更鸟,“唧唧啾啾”地叫着,表示对这位新伙伴的欢迎。  是啊,它多高兴啊。一直以来都是它自己待在鸟笼里,孤孤单单的,今天总算来了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伙伴。  主人听到知更鸟婉转而快乐的叫声,便把鱼缸放在了金色鸟笼的下面——知更鸟一直都住在那里。  就这样,知更鸟和小金鱼便
期刊
我轻轻地抚摸  轻轻地抚摸长城上古老的城砖  思绪万千  一块一块的苍凉  一层一层的血汗  一行一行延伸到  遥远的天际无边  我轻轻地抚摸这古老的城砖  粗粝中感觉坚强  冰冷中透出温暖  默默无言的城砖  令秦皇汉武慨叹  烽火台上持矛的士兵  向远方遥望  蓝天白云绿草青青  深沉庄重的那一线灰色  千万里地蜿蜒、蜿蜒  一直到永远  站在长城之巔眺望  我看见波涛汹涌的  碧波大海  也
期刊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对山苍子油诱导耐药实验的反应情况,进一步评价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采用多步诱导法,观察在含梯度浓度(1MIC~100MIC)山苍子油培养基上连续转种的白念珠菌(BMU00270)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情况,以氟康唑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和溶媒对照。2.将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种10次后,检测其MIC值。3.测定山苍子油对氟康唑
当前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实训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现象,还有的学校存在不重视实践课程教育和不重视学生实际需求的等教育问题,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实
目的:该研究应用三氟乙醚吸入建立新生大鼠惊厥模型,研究惊厥对大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长期影响,以及成年期认知功能和惊厥阈的改变,探讨其中可能存在
那年雨季,我考试名落孙山,身体犹如悬在半空中没了重量,说好要坚强,泪水却恣意地流满脸颊。在回家的路上,我犹豫、挣扎,仿佛迷失了方向。  夜拉开偌大的帷幕,细密的雨滴似在催我快点回家。奶奶乐呵呵地在门口守望着我,我却笑不出来,像那黑沉沉的雨夜。  放下书包,我懒散地躺倒在沙发上。忽然,感觉与往常不一般,一股暗香在鼻尖浮动,甜甜的,淡淡的,从我颓败的心灵庭院轻轻拂过。  是花香!循着幽香,我飞奔到阳台
期刊
一声呢喃  软了故乡水做的心  布满苔痕的老屋  吐出一縷悠长的炊烟  一根根柳条  垂钓春风  谁轻抚时光的枝头  绿色的稚嫩  朝阳的目光  流淌脉脉爱意  濡湿的乡情  漫山遍野拔节  农谚擦亮的犁铧  再次亲近泥土 蹄痕  以及声声吆喝  农事就成了一檐滴雨  一滴一滴  敲打着乡亲的心房  敲成游子话筒里  一串串长长的忙音
期刊
目的:描述截瘫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和应对方式情况,探求截瘫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评估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