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称从何而来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合称,这早已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但是如果要问,“四大名著”之称是谁从何时叫起的,恐怕就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了。
  一
  从理论上说,“四大名著”之称再早都不会超过300年,原因很简单,其中的《红楼梦》乾隆年间才面世,到现在也就200多年。此前有四大奇书、六才子书、十才子书等称呼,但从来没有四大名著之说。
  与四大名著最接近的是四大奇书,从相关记载来看,四大奇书之说最早出自李渔之口:“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三国演义》序)
  有意思的是,李渔通过比较,否定王世贞的说法,将四大奇书的发明权给了冯梦龙。至于冯梦龙究竟是如何说的,什么时候说的,限于资料,已经无法弄清。这很可能只是当时坊间一个流行的说法,不过借用冯梦龙的名头而已。
  四大奇书与四大名著的前三部都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既然如此,那四大名著的说法怎么也得有200多年的历史吧。其实不然,这事不能凭感觉,还是要靠材料来说话,翻检清代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四大名著一词。
  那么,这一叫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各类典籍加上报刊,浩如烟海,要找到这个词语最早的出处谈何容易,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时至今日,随着文献数字化的开发,各类大型数据库相继建立,利用這些丰富的电子资源,成千上万册典籍,一秒之内就可以做到逐字检索,四大名著的问题也可以由此得到解决,至少是部分解决。
  就目前搜检的情况来看,四大名著一词最早出现在1919年。这一年的2月14日,《申报》开始刊载求古斋书帖社的广告,号称“四大名著特价六折”,后面是对《廿五史弹词》《随园诗法丛话》《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唐诗白话解》这四大名著的简介。这份广告又见于同年5月8日的《新闻报》上。
  显然,这是为推销书籍而创用的一个词语,说白了,就是一个卖书的噱头。虽然是叫四大名著,但内涵与现在的完全不同。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四大名著之说并非直接由四大奇书演变而来。至于求古斋书帖社是否第一家使用四大名著一词,此前是否有人用过,还需要材料来证明。大体可以这样说,四大名著一词是清末民初书商为推销书籍所创的词语。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其间的报刊上不断出现“四大名著”一词,但基本上都是出现在广告中,具体内容也经常变化,比较随意,算是一个广告套语,始终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值得注意的是,1947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一则“新华社东北十九日电”《东北解放区新文化事业日盛蒋党惨重摧残沪出版界》。文中提到,在东北解放区,“政治书籍中以毛主席四大名著及陈伯达之‘中国四大家族’等书最受读者欢迎”。那么毛主席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著作呢?笔者在1951年8月7日刊载的一封读者来信中找到了答案,文章提到天津联合出版社1950年印行的《人民大宪章学习资料》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九四五年召开了七全大会;毛泽东同志更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四大名著。”
  由此可见,直到1951年,四大名著的说法虽然已相当流行,但其内涵并没有固定下来,处在各说各话的状态,我们今天理解的四大名著的说法是更晚的事情。
  二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小说,人们遂将这四部小说合称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确切可信的资料。
  进入1980年,情况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四大名著”这个称呼开始和《三国演义》等这四部古代小说联系起来。这一年10省17院校《作家谈创作》编辑组编印《中国当代作家谈写作》一书,其中有一篇黄飞卿的《构思点点》,文中写道:“我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以前看过些古典小说,什么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都看过。”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出四大名著包括哪四部小说,但明确说是古典小说。
  1982年,《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刊载汪嘉言的文章《漫谈自学语文——为上饶师专学生讲》,其中提到“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同一年,《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刊发了署名“平”的文章《〈红楼梦〉全译本在法国出版》,提出另一说法:“中国的四大名著(另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之一的《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小说中水平最高,写得最精彩和最全面的。”
  可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四大名著开始指向中国古代小说,但还有不同的说法。之所以此时发生这一转变,与时代文化风气有关。粉碎“四人帮”之后,开始拨乱反正,以前被视为封建落后的古代文学作品解禁,民间出现了读书热潮,《三国演义》等四部小说作品本来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历代读者所喜爱,此时受到热捧,被称作四大名著,自在情理之中。
  其后,四大名著逐渐成为专有名词,内涵固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小说的合称。
  三
  文章写到这里,可以进行总结了。据笔者搜检各类数据库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四大名著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是出版商为宣传书籍而创用的一个词语,长期以来其内涵并不固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和古代小说联系起来,很快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的合称,成为专有名词。
  如果笔者上述推断成立的话,四大名著成为专有名词也不过才40来年的时间,这可能和很多人的感觉很不一样,但事实就是如此。不管是谁最先将四大名著与古代小说挂钩,这一叫法很快就得到认可并广为流传乃至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学常识,原先不断变化的内涵被固定下来,浓厚的广告色彩褪去,被赋予一种庄重感,这应该说是人们的共识和选择。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这个叫法应该是不会再改变了。
  (源自《光明日报》)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北窗高卧,开轩纳凉,静听垂柳戏荷风。想来,这样长寂闲适的夜晚实在难得,需得寻本书来消遣。这书大概应是本闲书,才配得上此刻的怡然惬意吧。碰巧,这样的书我枕边便有一摞,随手将其摊在床上,细享“半床明月半床书”的乐趣。  长夜溽热,以书消暑,确可使人吸纳清凉。轻轻地翻开一本诗集,“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这样的诗句既意境清幽又能给人以凉爽,使人虽居于室内,却有“纳凉高树下”的独特体验。再读到“阴阴夏木
期刊
生命发轫于南国  1924年2月3日,一粒生命的种子,像一颗小行星,砸在了无锡县前洲镇冯港。这个地方属于苏南,别名江东、江左,亦泛称江南。  冯其庸生于梁溪之畔,太湖之滨,从骨子里带来了慧。有道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冯其庸出身贫寒,少时屡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难为他小小年纪懂得自修,失学而不失志。如是,断断续续念到初中毕业,考进无锡工专,学习纺织印染,所学非所爱,课内课外,独钟情于绘画和诗词。
期刊
哲学不乏反对者。对于他们的反对之声,人们最好还是听一听,特别是当他们劝告德国人的病态头脑远离形而上学,劝告他们像歌德那样通过自然得以净化、像理查德·瓦格纳那样通过音乐得以康复的时候。民族的医生拒绝哲学。  所以,谁想为哲学做辩护,谁就必须表明健康的民族为什么需要哲学并且已经运用了哲学。如果他能够表明这一点,也许病人自身会获得这样一种富有成效的见识:为什么恰恰对他们来说哲学是有害的。  诚然,有很好
期刊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可中国究竟有多少种动植物、微生物呢?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刚刚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给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种,包括54359个动物物种,37793个植物物种,12506个真菌物种以及细菌、病毒等物种。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是国内最权威的生物物种编目资料。刚刚公布的2020版名录比上一版足足增加了近1.6万个物种,是新增物种最多的一次。这份名
期刊
“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诸葛亮读书,是泛泛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从未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作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在学校,很多看似调皮、不学习的孩子,成绩反而比那些刻苦努力、趴在课桌上整日学习的孩子成绩好。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聪明的孩子”更早掌握了
期刊
壹  草根出身的欧阳修,凭借韩柳之后第一人的文笔,在遍地学霸的科场中杀开一条血路,于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实现阶级跃升。这位日后的文坛宗师之所以没中状元,有多种解释。按时任主考官的晏殊的说法,欧阳修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宋仁宗天圣九年,二十五岁的他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来到洛阳后,他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兼文学界老前辈钱
期刊
如同悟、空、释、净、戒等字,豁,我以为它也应该是佛教里一个人需要修炼心性之字。如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功德圆满。  一直以来,我始终不明白,形容一个人的大度、开通,乃至通达、免除、摈弃、舍却的“豁”,为什么是由“害”和“谷”组成?最近,在读《字行天下》这本书时,让我对“豁”字的意思有了更深的理解。  “豁
期刊
当初,根据我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芈月传》播出时,我遇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会想到去写这些人物呢?距离我们有几千年的人物,你怎么能写出她的时代感、可信度呢?这次,我的网络长篇小说《燕云台》获得“2019年中国好书”,同样的问题又被问起。  其实,我在写历史题材小说时,会提前几年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范围不局限于当时的人和事。如果只为一个主角去寻找资料的话,就很容易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好
期刊
昨天,南京的天气出奇的好。连续多日的骤雨似乎把世界彻底磨洗干净,天立体极了,也通透极了。粼粼的湖面,淡淡的远山,天光云影错落有致。这情景,自然想起朱熹那首读书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诗让我忽有所动:读书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打开。书能打开一个世界,如诗中方塘上空的天光云影。因身体、时空等的物理局限,书往往给我们开启一个超出经验范围的世界。但是,
期刊
“杨明见是我的帮扶户,前两天给我打电话,问到了新书没有,我想找几本农技方面的书给他送去。另外还想找几本红色历史书籍送给他的孙子看看。”李玉华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村的一名村干部,她从村农家书屋挑选了《精准扶贫——农业科技扶贫读本》《少年毛泽东》等书籍,在办理借书登记之后,骑车送到同村村民杨明见家中。  看到李玉华和她带来的书籍,杨明见十分高兴。由于身患类风湿多年,安静地看书是杨明见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