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见》(农科教发[2011]11号)指出:“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把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作为基层一线的农村能源环保工作者,完全赞同国家对发展农村沼气的定位,应努力去实践国家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节能减排,保护农田环境,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一、发展农村沼气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内在要求
农村沼气集养殖、能源、种植为一体,按照生物学、生态学原理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合理、协调、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获得发展生产、改善环境、能源再生、提高效益四者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同时农村沼气建设通过“三结合”(指沼气池与圈舍和厕所相结合)建池,实施“三改”(改圈、改厕、改厨),满足人畜粪便直接人池,实现农村燃料沼气化,消除烟尘污染,减少蚊蝇滋生,防止人畜病原传播流行,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因此,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作为厌氧发酵原料,发展农村沼气产业,上促养殖业,下带种植业,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内在要求。
二、农村沼气建设使用现状及效益计算
1、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幅员面积3457km,丘陵、山地、平坝分别占85%、14.6%和0.4%。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6℃~19.0℃,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雨、冬暖,降雨充沛,年降雨量为1000~1300mm,作物四季都能栽种。区内辖52个镇乡(街道),448个行政村,总人口174.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45万人,乡村户数33.47万户。上年末耕地72089hm,园地19251hm。,林地153267hm,草地93458hm2。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2.38亿元,农业人均纯收6591元。建成农民新村159个、7523户。我区正在加快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及重庆第二大城市。
2、农村沼气建设使用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债、对口支援、世行贷款、扶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投资以及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累计建成户用沼气69696座,小型沼气工程73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51个。沼气池建设遍布46个镇乡(街道)、441个村(居)的广袤大地,一个建沼气、烧沼气、施沼肥的喜人局面已经形成。据调查,户用沼气池运行使用效果良好,正常使用(含间歇使用)率达到86%以上。沼气灶、沼气灯、沼气热水器、沼气饭煲、沼气取暖器走进千家万户,农民告别了千百年来烟熏火燎的历史,生活方便卫生,上了档次,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品质。农业上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保护农田环境,促进节本增效,高产优质。
3、效益计算
以户用沼气池运行利用率86%、全区60000户使用计算,每年农田综合利用沼液沼渣达到1.4万hm,能增收节支6000万元;保护森林1.6万hm;减少粪污直接排放50.4万t,减少标煤燃烧7.5万t,减排二氧化碳33万t、二氧化硫1237t、氮氧化物1170t、烟尘720t。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农村沼气发展规划
目前,我区户用沼气推广户率,按总农户数计算为20.8%;按建池总需求12万户计算为58.08%。所谓建池总需求量,是考虑了城镇化率,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养殖业集约化发展,个体农户养殖减少以及地势地质等原因不宜建池的综合因素,做出的本地未来户用沼气池建设需求量的计划数。可见,全区未来农村沼气发展空间还很巨大。计划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通过国债项目和三峡后续项目投资以及对口支援、部门帮扶、农民(业主)自建等方式,建设户用沼气池5万座,实现适宜建池农户沼气使用全覆盖。同时,大力争取项目投资,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场中小型或大型沼气工程,实现养殖场粪污零排放。
四、发展农村沼气近年来凸现出的问题
一是“一池三改”建设项目国家补助标准偏低,目前每户只有2000元,而建材和人力工资连年上涨,建池挖坑等人力成本大增;二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三是农村沼气服务网点运行机制尚不完善,服务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服务对象分散,服务成本较高,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满足不了沼气用户的需求,沼气池停用半停用比例增加;四是农村分散养殖户减少,集中养殖大户增加,农民新村居民点农户一般没搞养殖,导致很多户用沼气池缺乏发酵原料;五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的需求量逐年下降。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沼气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农民投入资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五、创新思路,增添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多方筹资,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
农村沼气建设,难度最大的是资金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要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本着“支农惠民”的原则,可争取国家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一点,市级和本级财政多配套一点,移民后扶资金安排一点,环保、卫生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对口支援地区帮助一点,先富人员支持一点等“七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形成整体合力,将“一池三改”建设投资标准,增加到每户补助3500元,同时降低农民自筹资金比例,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推动农村沼气事业发展。
2、采取专业队伍全程承包建设,为缺劳户建池排忧解难
目前,本地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家庭留守成员大多都是老幼病弱,农户想建沼气,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投资提高后,就可组建专业挖坑队和小工服务队,专业施工队采取全程承包建设的方式,做到包质量,包产气,为缺劳户建池用气排忧解难。这样,还可采取户用沼气建设联户连片,整体推进,提高农户沼气使用覆盖率。
3、采取全托管、半托管或定期检修等方式,为用户安全用气提供服务支持,保障沼气池正常使用率
随着农村户用沼气建成使用规模的扩大,农民对建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建立以乡村 服务网点为基础、沼气技工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实现农村沼气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步推进,已成为发展农村沼气的当务之急。服务网点建设要与村社沼气用户规模相匹配,用户分散的村社每个网点的服务能力为200户左右,用户相对集中的村社每个网点的服务能力可达到300~500户,以保证沼气用户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投资带动的办法,大力培育专业协会(合作社)领办、个体经营、股份合作等多元化的沼气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或个人成立股份合作制的沼气服务公司,建立连锁的乡村服务网点,采取与沼气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推行全托管、半托管或定期检修的方式,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实现网点与沼气用户的服务对接,做到定期巡访,检查和维修,排除安全隐患和运行故障,达到安全正常使用沼气。同时,要有措施保证网点服务人员待遇,稳定维修服务队伍。采取向服务对象收取一点,销售零配件利润收入一点,优先安排参与建池支持一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贴一点等办法落实工资报酬。
4、利用“客粪”和农作物秸秆发酵解决原料不足
不搞养殖的沼气农户,包括农民新村居民点住户,没有畜禽粪便,要修建使用沼气,可以到周边养殖场“客粪”和利用稻麦等农作物秸秆进料发酵产气。沼气发酵处理秸秆,既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清洁能源——沼气,还能生产出绿色有机肥料,供农田施用。秸秆发酵一般分为粉碎、湿润、混合复合菌剂、堆沤预处理、池内接种污泥、启动运行等步骤。如一座池容为8m。的户用沼气池,一次性进料400kg秸秆加上1kg菌剂、15kg碳铵、2000kg污泥接种物,可以维持产气8个月左右,满足一家3~5口人的生活用能。
5、加强农民新村居民点沼气池运行管理,达到用气、治污和用肥的目的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新村居民点加快建设。居民点沼气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也随之配套建设起来。居民点用户集中,人员聚集,方便管理,但沼气池的安全使用,责任也更大,应尽快建立沼气物业管护组织和服务制度。各住户要签订物业管理和使用合同,明确各户安全管理、使用、检修、客粪、进料、除渣等职责,建立起可操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供气用气安全持续运行。改变少量居民点沼气池处于缺乏原料,无人管理的停用半停用状态,发挥居民点沼气池用气、治污和用肥的作用。
6、搞好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运行管护
目前,农村大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发展很快,其粪污排放对周边农田环境造成点源污染危害很大。因此,国家各类项目资金投入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的力度也在加大。养殖场沼气工程,厌氧发酵处理粪污,周边农田消纳沼渣沼液,并提供自身用能和为周边农户供气,是农村养殖场污染治理,保证清洁养殖,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同时,要引导、督促项目业主,长期聘请持证技工,落实专人检修,搞好沼气工程的运行管护,确保沼气工程正常安全运转,达到养殖、产气和治污协调发展。
7、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养殖一沼气一种植”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沼气用于农户日常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农田,沼液还用作添加剂喂养畜禽和鱼类。推广猪一沼一果(菜、粮、鱼)等综合利用技术,可建立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利用沼渣沼液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创建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建立沼肥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施用制度,保护农田环境质量安全
近年来,随着国家项目投资力度加大,三峡后续工作的启动,农村户用沼气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数量会逐年增加,沼肥(指沼渣和沼液)必将大量施用于农田。人们普遍认为,沼肥作为优质绿色有机肥施用于农作物,肥效快速显著,能防治病虫,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然而,目前对于沼肥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及其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施用沼肥是否安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在提倡施用沼肥的同时,建议建立沼肥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施用制度,实施先监测后施用。如发现某个因子超标,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物理化学方法予以去除,达标后才能施用,以保护农田环境质量的安全。
一、发展农村沼气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内在要求
农村沼气集养殖、能源、种植为一体,按照生物学、生态学原理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合理、协调、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获得发展生产、改善环境、能源再生、提高效益四者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同时农村沼气建设通过“三结合”(指沼气池与圈舍和厕所相结合)建池,实施“三改”(改圈、改厕、改厨),满足人畜粪便直接人池,实现农村燃料沼气化,消除烟尘污染,减少蚊蝇滋生,防止人畜病原传播流行,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因此,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作为厌氧发酵原料,发展农村沼气产业,上促养殖业,下带种植业,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内在要求。
二、农村沼气建设使用现状及效益计算
1、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幅员面积3457km,丘陵、山地、平坝分别占85%、14.6%和0.4%。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6℃~19.0℃,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雨、冬暖,降雨充沛,年降雨量为1000~1300mm,作物四季都能栽种。区内辖52个镇乡(街道),448个行政村,总人口174.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45万人,乡村户数33.47万户。上年末耕地72089hm,园地19251hm。,林地153267hm,草地93458hm2。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2.38亿元,农业人均纯收6591元。建成农民新村159个、7523户。我区正在加快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及重庆第二大城市。
2、农村沼气建设使用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债、对口支援、世行贷款、扶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投资以及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累计建成户用沼气69696座,小型沼气工程73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51个。沼气池建设遍布46个镇乡(街道)、441个村(居)的广袤大地,一个建沼气、烧沼气、施沼肥的喜人局面已经形成。据调查,户用沼气池运行使用效果良好,正常使用(含间歇使用)率达到86%以上。沼气灶、沼气灯、沼气热水器、沼气饭煲、沼气取暖器走进千家万户,农民告别了千百年来烟熏火燎的历史,生活方便卫生,上了档次,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品质。农业上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保护农田环境,促进节本增效,高产优质。
3、效益计算
以户用沼气池运行利用率86%、全区60000户使用计算,每年农田综合利用沼液沼渣达到1.4万hm,能增收节支6000万元;保护森林1.6万hm;减少粪污直接排放50.4万t,减少标煤燃烧7.5万t,减排二氧化碳33万t、二氧化硫1237t、氮氧化物1170t、烟尘720t。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农村沼气发展规划
目前,我区户用沼气推广户率,按总农户数计算为20.8%;按建池总需求12万户计算为58.08%。所谓建池总需求量,是考虑了城镇化率,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养殖业集约化发展,个体农户养殖减少以及地势地质等原因不宜建池的综合因素,做出的本地未来户用沼气池建设需求量的计划数。可见,全区未来农村沼气发展空间还很巨大。计划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通过国债项目和三峡后续项目投资以及对口支援、部门帮扶、农民(业主)自建等方式,建设户用沼气池5万座,实现适宜建池农户沼气使用全覆盖。同时,大力争取项目投资,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场中小型或大型沼气工程,实现养殖场粪污零排放。
四、发展农村沼气近年来凸现出的问题
一是“一池三改”建设项目国家补助标准偏低,目前每户只有2000元,而建材和人力工资连年上涨,建池挖坑等人力成本大增;二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三是农村沼气服务网点运行机制尚不完善,服务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服务对象分散,服务成本较高,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满足不了沼气用户的需求,沼气池停用半停用比例增加;四是农村分散养殖户减少,集中养殖大户增加,农民新村居民点农户一般没搞养殖,导致很多户用沼气池缺乏发酵原料;五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的需求量逐年下降。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沼气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农民投入资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五、创新思路,增添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多方筹资,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
农村沼气建设,难度最大的是资金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要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本着“支农惠民”的原则,可争取国家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一点,市级和本级财政多配套一点,移民后扶资金安排一点,环保、卫生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对口支援地区帮助一点,先富人员支持一点等“七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形成整体合力,将“一池三改”建设投资标准,增加到每户补助3500元,同时降低农民自筹资金比例,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推动农村沼气事业发展。
2、采取专业队伍全程承包建设,为缺劳户建池排忧解难
目前,本地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家庭留守成员大多都是老幼病弱,农户想建沼气,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投资提高后,就可组建专业挖坑队和小工服务队,专业施工队采取全程承包建设的方式,做到包质量,包产气,为缺劳户建池用气排忧解难。这样,还可采取户用沼气建设联户连片,整体推进,提高农户沼气使用覆盖率。
3、采取全托管、半托管或定期检修等方式,为用户安全用气提供服务支持,保障沼气池正常使用率
随着农村户用沼气建成使用规模的扩大,农民对建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建立以乡村 服务网点为基础、沼气技工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实现农村沼气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步推进,已成为发展农村沼气的当务之急。服务网点建设要与村社沼气用户规模相匹配,用户分散的村社每个网点的服务能力为200户左右,用户相对集中的村社每个网点的服务能力可达到300~500户,以保证沼气用户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投资带动的办法,大力培育专业协会(合作社)领办、个体经营、股份合作等多元化的沼气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或个人成立股份合作制的沼气服务公司,建立连锁的乡村服务网点,采取与沼气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推行全托管、半托管或定期检修的方式,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实现网点与沼气用户的服务对接,做到定期巡访,检查和维修,排除安全隐患和运行故障,达到安全正常使用沼气。同时,要有措施保证网点服务人员待遇,稳定维修服务队伍。采取向服务对象收取一点,销售零配件利润收入一点,优先安排参与建池支持一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贴一点等办法落实工资报酬。
4、利用“客粪”和农作物秸秆发酵解决原料不足
不搞养殖的沼气农户,包括农民新村居民点住户,没有畜禽粪便,要修建使用沼气,可以到周边养殖场“客粪”和利用稻麦等农作物秸秆进料发酵产气。沼气发酵处理秸秆,既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清洁能源——沼气,还能生产出绿色有机肥料,供农田施用。秸秆发酵一般分为粉碎、湿润、混合复合菌剂、堆沤预处理、池内接种污泥、启动运行等步骤。如一座池容为8m。的户用沼气池,一次性进料400kg秸秆加上1kg菌剂、15kg碳铵、2000kg污泥接种物,可以维持产气8个月左右,满足一家3~5口人的生活用能。
5、加强农民新村居民点沼气池运行管理,达到用气、治污和用肥的目的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新村居民点加快建设。居民点沼气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也随之配套建设起来。居民点用户集中,人员聚集,方便管理,但沼气池的安全使用,责任也更大,应尽快建立沼气物业管护组织和服务制度。各住户要签订物业管理和使用合同,明确各户安全管理、使用、检修、客粪、进料、除渣等职责,建立起可操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供气用气安全持续运行。改变少量居民点沼气池处于缺乏原料,无人管理的停用半停用状态,发挥居民点沼气池用气、治污和用肥的作用。
6、搞好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运行管护
目前,农村大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发展很快,其粪污排放对周边农田环境造成点源污染危害很大。因此,国家各类项目资金投入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的力度也在加大。养殖场沼气工程,厌氧发酵处理粪污,周边农田消纳沼渣沼液,并提供自身用能和为周边农户供气,是农村养殖场污染治理,保证清洁养殖,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同时,要引导、督促项目业主,长期聘请持证技工,落实专人检修,搞好沼气工程的运行管护,确保沼气工程正常安全运转,达到养殖、产气和治污协调发展。
7、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养殖一沼气一种植”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沼气用于农户日常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农田,沼液还用作添加剂喂养畜禽和鱼类。推广猪一沼一果(菜、粮、鱼)等综合利用技术,可建立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利用沼渣沼液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创建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建立沼肥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施用制度,保护农田环境质量安全
近年来,随着国家项目投资力度加大,三峡后续工作的启动,农村户用沼气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数量会逐年增加,沼肥(指沼渣和沼液)必将大量施用于农田。人们普遍认为,沼肥作为优质绿色有机肥施用于农作物,肥效快速显著,能防治病虫,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然而,目前对于沼肥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及其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施用沼肥是否安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在提倡施用沼肥的同时,建议建立沼肥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施用制度,实施先监测后施用。如发现某个因子超标,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物理化学方法予以去除,达标后才能施用,以保护农田环境质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