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jma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位条件是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总体良好,但是拥有“开发区”和“园区”的区域,其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其他区域低,表明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启东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184-04
  Abstract By the case study of Qido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we adopt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evaluation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its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in one area was closed related to its economic level;one area’s location condition influenced the level of its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Qidong City’s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was good as a whole, but the trend in the areas which had very big development zone or industrial park wasn′t very good, it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ome unreasonable behaviors of land use in these area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land;Intensive use;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Qidong City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当中,建设用地扩展空前迅速,对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耕地被大量侵占,直接威胁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1],而且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益低的粗放利用格局[2-3]。因此,探讨我国特别是快速发展地区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准确把握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其用地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对于解决其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笔者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启东市24个乡镇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特征和动态发展特征。
  1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1.1 理论溯源
  “集约”一词来源于英语中“intensive”,是一個与“粗放”相对的概念[5]。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其基本含义是指增加土地投入,获得土地最高报酬。一般把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技术和劳动投入量看作是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所投入资本、技术和劳动越多,则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6]。之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到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范围对其内涵进行了补充和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应以城市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7]。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8],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其所在的区域和所处的时段密切相关。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能只关注土地的经济效益,还应该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9]。
  1.2 内涵界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在“统筹发展”原则的要求下,特别是同一行政区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延被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农村居民点、交通和水利用地区域内的全部建设用地。对于快速城市化地区,虽然其建设用地的经济密度平均水平较高,但是个别区域建设用地增长过于迅速,存在“圈大用小”等不规范的土地利用行为[1-2]。然而在此前的有关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中,这类行为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10-12]。基于此,该研究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为:在符合相关规划、政策法规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投入强度,优化区域建设用地结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使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效益趋向最大化。
  2 技术思路与模型构建
  2.1 基本技术路线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同时采用GIS软件中的Maplnfo将评价结果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绘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的专题地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2.2 指标体系建立
  遵循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综合性与主导性并重、系统性与层序性结合等原则,根据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结合有关专家的征询和反馈意见及研究目的,从区域建设用地产出效益、投入强度、利用结构、利用程度等方面,同时兼顾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发展趋势,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指标及指标解释如下。   (1)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万元/hm2)。评价区域建设用地经济效益。其值越大,区域单位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越大。
  (2)地均吸纳就业人口(人/hm2)。评价区域建设用地社会效益,采用区域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容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来评价区域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其值越大越好。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以人为本”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建设用地可以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吸纳就业能力作为区域建设用地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必须予以关注。
  (3)地均固定资本存量(万元/hm2)。评价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其值越大越好。由于土地利用是具有时间属性的持续性行为,而非短期投资行为,用固定资本存量进行投资强度测算,更能准确地反映土地投入和利用情况。固定资产存量数量的估计根據贺菊煌等[13]、张军等[14]的方法推算。
  (4)工业用地比重(%)。评价区域建设用地的结构。工业用地在我国建设用地供给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是在不少快速城市化地区,出现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特征的“圈地”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工业用地比重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评价建设用地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情况。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国家或者地方的相关标准。
  (6)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评价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用地增长的方式。由于用地增长量在不同年份之间波动较大,而较长时段则比较稳定,因此,采用近 3 年的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比上近 3 年区域建设用地的平均增长率。
  2.3 评价模型构建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指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关系从而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互不相关的、包含原来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对它们进行加权,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其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消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冗余;二是可以避免人为赋权过程中的随意性。
  2.3.1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各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单位和量纲,为了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就要在主成分分析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具体采用如下2种转换方式。
  式(1)、(2)中,δi为处理后的标准化值;di为原始数据;dmax为该数据列的最大值;d′为该数据列的标准值。在对启东市的区域环境质量、资源禀赋等进行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认为启东市的工业建设用地比重在30%以内是比较合理的;对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认为小于150 m2比较合理。
  2.3.2 主成分分析。
  以行政区域为样本,以表1中“静态评价”的5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采用SPSS 1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选择主成分并得到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回归系数。因为主成分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包含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的信息;所以可以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每个样本区域的各个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3 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
  3.1 研究区域
  启东市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东端,东濒黄海,南邻长江,与上海市隔江相望。现辖23镇1乡,其中,汇龙镇是启东市政府所在地,最南端的启隆乡是长江江心洲上的一个渔村。总体来说,南部的临江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东部临海城镇因多为滩涂地区,开发时间较短,故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西部临近南通市区城镇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稍高;北部的吕四港镇是重要的港口城镇,其近邻天汾镇工业比较发达。启东市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时期,1995—2005年其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约1.4百分点,但其辖区范围内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绵延带,城镇之间仍然存在大片的农村地区。因此,从区域角度探讨启东市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仅可以为其本市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而且对研究沿海等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特征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参考价值。
  3.2 评价结果
  以乡镇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根据“2.3”所述的评价模型,采用SPSS 10.5统计分析软件,对启东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启东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2)。从表2可以看出,天汾镇、汇龙镇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其综合指数均超过80%;启隆乡最低,综合指数仅有13.9%。
  3.3 空间差异分析 基于表2中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计算结果,采用MapInfo中的自然聚类法对启东市24个乡镇进行聚类分级,依次划分成相对集约(>70%)、中度利用(50%~70%)、低度利用(<50%)三大等级,见图2。对图2进行地理分析,可以发现启东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如下特征。
  3.3.1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异特征。从图2上看,从南到北呈现4个条带:第1条带是最南端的启隆乡,它是位于长江之中的沙洲,其因自然环境特殊,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很低;第2条带是南部沿江地区,包括汇龙、新安、北新、民主、惠丰、大兴、惠萍、和合、寅阳9镇,该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均在中度以上,其中,汇龙、新安和北新3镇为相对集约;第3条带是广大中部地区,包括兆民、王鲍、志良、合作、久隆、海复、东元、少直、近海、南阳、向阳、东海12镇,该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均在中度以下;第4条带是北部临港地区,包括吕四港镇和天汾镇,2镇的集约利用水平均较高。
  3.3.2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经济发达城镇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而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一般较高。启东市经济最发达的汇龙镇、吕四港镇和天汾镇,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也占据了启东市的前3位,分别为86.4%、79.2%和87.5%。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合作、海复、向阳、东元、近海、东海等镇的人均GDP均较低。但是启隆乡是个特例,其人口稀少,土地资源相对富裕,故虽然其人均GDP非常高,但土地利用粗放,集约利用程度低。   3.3.3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区位条件有重大关系。城镇所处的空间区位,距高层次城市的空间距离不同,直接影响小城镇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间接地表现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别。启东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城镇均为临近上海市、南通市区和启东县城的城镇。此外,交通区位对城镇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也有很大影响。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的新安镇就是启东市东西和南北两大干线公路的交汇处,而吕四港镇和天汾镇都临近港口,海上交通发达。
  3.4 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启东市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总体良好,75%以上评价单元的区域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于4。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汇龙镇、吕四港镇等拥有较大的开发区和与工业园区的城镇,其弹性系数较低,分别仅有1.97和1.21,表明其土地扩张不够集约,存在“圈大用小”等不合理现象。
  4 结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快速发展地区的用地特点,构建了一套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把吸纳就业作为区域建设用地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二是把工业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作为建设用地结构是否优化的指标;三是增加了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的监测,有利于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圈地”现象进行监测与控制。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一项比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关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系统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所选取的指标要么过少,不能囊括重要的影响因子;要么过多,相互重叠,数据冗余。鉴于此,该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了指标间的相互重叠部分,更避免了主观赋权法中因不够客观而导致的评价不准确情况的发生,并且取得了相对客观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金凤君,张晓平,王长征.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及集约利用途径[J].资源科学,2006,26(5):53-60.
  [2] 王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24-28.
  [3] 严金明,蔡运龙.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合理用地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4):27-30.
  [4] 雷国平,宋戈.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计算与宏观评价[J].学习与探索,2006(6):184-187.
  [5]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6] 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7] 章其祥,孙在宏,沈剑荣,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101-105.
  [8] 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6-18.
  [10] 薛俊菲,邱道持,卫欣,等.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46-50.
  [11] 姜仁荣,李满春.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117-119,124.
  [12] 顾湘,姜海,曲福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13] 贺菊煌,龚益,刘成相.我国国民收入的地区间流动[J].统计研究,1992,9(4):52-57.
  [1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总结2013年恢复招生后课程体系情况,针对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得出改革的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为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森林保护;就业导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54-03  Abstract T
期刊
摘要[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
期刊
摘要 以滁州市为例,结合水稻物候的特征波段,选用反映水稻物候期时相的TM数据,并基于多特征波段,构建CART决策树分类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果表明,植被指数、湿度因子、绿度因子、纹理特征等多特征参与CART决策树分类能够提高总体精度。基于光谱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的决策树分类的总精度比以最大似然法进行的监督分类方法提高了6.942 1百分点,Kappa系数提高了0.110 4。合理选用作物物候期数
期刊
摘要 研究了一种农业物联网数据交互方法,设计物联网基于TCP/IP的数据交互流程和数据动态中转表触发存储机制,完成数据的接收、转发和存储。同时,分析了农业领域知识,将物联网采集控制数据与农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建立农情数据字典,使农业生产者易于理解和使用农业信息数据。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数据交互;农情监测;远程采集控制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土壤酸碱度及施硫量对烤烟全硫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 探讨安徽烟区不同pH水稻土和施硫量间的相互效应,摸清不同pH及施硫量对烤烟烟叶含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 施用白云石粉对皖南植烟土壤起到明显降酸作用;在烤烟大田生长期间,冬耕时施入土壤的白云石粉的调酸作用逐渐减弱。在皖南烟区,pH降低有利于烤烟对硫的吸收;随着施硫量的增加,烤烟的上、中、下部烤烟的全硫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烟叶
期刊
摘要 以昆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昆明市实际情况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法测算出各区县的集约度,对各重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区县按集聚程度分为3类,同时以主体功能区为单元,从5个影响因素层面对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基于功能定位一致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农
期刊
摘要 以咸阳市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发展情况为例,概述了贫困村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了扶贫互助协会的组织管理及业务运作特点,指出扶贫互助协会发展的潜力在于建立有利的政策制度,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扶贫互助协会;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业务运作;贫困村  中圖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28-03  Abstract Ta
期刊
摘要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分析了《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的载文及其被引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6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存在核心作者和核心论文来源机构;主办单位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26.26%。此次检索到的2 060篇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8 132次,篇均被引3.95次;被引频次前20位的论文,平均被引39次;高被引频次论文相对集中
期刊
摘要异交率是植物不同个体间发生杂交的概率。大豆是一种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低。在杂交大豆育种实践中,要实现制种产量高、成本低的目标,最关键的技术要求是异交性能优良。从异交率研究进展、影响异交率的因素、研究异交率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豆;异交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6-0014-03  Abs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潜江市平原河网区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习惯施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肥料投入、养分表观协同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水稻籽粒和茎叶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氮、磷、钾3者配施时肥料的表观利用率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处理能提高肥料的农学效率、肥料养分利用率,并能促进氮的吸收,可增产3.45%,增收944.2元/hm2。[结论]该研究为优化施肥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