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载文及其被引特征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分析了《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的载文及其被引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6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存在核心作者和核心论文来源机构;主办单位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26.26%。此次检索到的2 060篇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8 132次,篇均被引3.95次;被引频次前20位的论文,平均被引39次;高被引频次论文相对集中,高质量的综述及方法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但近年来高被引频次论文匮乏。前20种施引期刊中,施引文献占总数的47.75%,关注的期刊相对集中。
  关键词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油料作物学报》;载文;被引频次;施引期刊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03-04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s and cited frequencies of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 during 1996-2016 with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 as the sourc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1996-2016 stablely increased, and had a core author group and a core contribution group. The maximum number of articles was contributed by the sponsor of the journal,which counted by 26.26% of the total. The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 of 2 060 papers was 8 132,with the average value of 3.95. The average cited frequency of the top 20 papers was 39.The papers with high citation frequency mostly focused on methods and reviews from the leading scientists, but the high citation frequency papers were falling short in recent years (from 2011 to 2016). 47.75% citing articles were from the top 20 citing journals. The concerned journals we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Key words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Papers;Citation frequency;Citing journals
  科技期刊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对科技期刊的评价是科技期刊界和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公认的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是载文的被引频次,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他引率、引文率等[1]。对科技期刊载文及其被引特征(如发文量、作者、论文机构来源、文献类型、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以及被引论文作者、引用期刊、高被引频次论文的来源及分布等)进行分析,能明确期刊论文的主要来源及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机构、作者、研究方向等信息,从而有利于编辑了解期刊载文及高质量论文的主要特点,有利于编辑有的放矢地组约稿以及调整期刊的栏目、各栏目的论文比例等,对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冯学赞等[2]分析了《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2010年载文被引特征及相关因素,明确了农业生态类斯刊高被引论文的特点。王芳等[3]、艾红等[4]、衣凤芸等[5]也分别对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农大学报核心期刊、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的载文被引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于指导这些期刊组约稿、优化论文结构、提高刊物的影响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肖唐华等[6]和吴克力等[7]分别对作物类学报的载文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来指导选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对《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载文特别是高被引论文的被引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点,有利于期刊编辑了解该期刊的发展历程以及发表论文的各种因素对载文被引用的影响,同时从侧面了解该刊乃至同类期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影响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载文及其被引特征。《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或《中国油料》(1998年之前的刊名)1996—2016年共发表论文2 153篇,其中研究论文1 935篇,综述125篇,短篇论文52篇,其他文章41篇。精选其中2 060篇论文(研究论文和综述)作为此次分析的有效数据,数据库更新时间为2017年3月1日。数据包括发文量、论文来源及作者、论文被引频次、他引期刊等。所有数据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996—2016年发文量及学报发展历程分析
  1996—2016年共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2 060篇,年发文量逐年增加。1998年学报更名,从技术类期刊转变了学术类期刊,为了适应新的转型、保证刊发论文的质量,年发文量较之前有所减少。但转型后年发文量逐年增加,1998—2010年保持季刊,学报经过13年的发展后,成功转型并得到稳定发展。1999年发文量为80篇,但只有39篇论文入选,主要是由于刚变更为学术期刊时,技术类论文还存在一定的比例,篇幅较短,被划分在短篇论文(Short paper)中,没有被统计。2010年后,由于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50%,为了保证我国油料的供给安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油料作物科学研究,油料学科快速发展,论文产出大量增加,因此稿源充足,2011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变更为双月刊,发表论文数也明显增加,2015年发表论文131篇,达到最高(图1)。年度发表论文数与年度来稿数量相匹配,一般退稿率在60%~70%,确保了刊发论文的质量。   2.2 论文来源机构及核心作者分布
  2.2.1 论文来源机构。
  2 060篇论文来源于1 240个研究机构,主要是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发文量前20位研究机构如表1所示。1996—2016年发文量最多的是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发表论文541篇,占总发文量的26.26%。发文量前20位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共1 332篇,占总发文量的73.45%;其余1 220个机构共发表论文728篇,占总发文量的26.55%。这说明该期刊论文来源机构比较集中,存在明显的论文核心来源机构,这与学报为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范围较窄有关。今后,应密切关注论文来源前20位研究机构,了解其科研项目及进展,加强与科研人员联系,获得稳定的高质量稿源;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论文来源机构,重点分析排名前21~50位的机构,将这些机构定位为次核心论文来源机构,争取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稿源。
  合作作者中来源于海外的论文数很少,共41篇,共来自15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8篇),澳大利亚和日本均为5篇,印度和以色列各4篇,英国和加拿大各3篇,芬兰2篇,来自于其他7个国家(捷克、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韩国和波兰)各1篇。此外,没有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来自海外的。这说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展示的主要是我国油料作物科研成果,这与学报立足国内,主要报道我国油料作物科研的最新成果与研究进展的办刊宗旨相一致。
  2.2.2 核心作者分布。
  由表2可知,1996—2016年共有4 671个科研人员在《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上发表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共发表论文418篇,占总发文量的203%。在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有8位来自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另2位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官春云院士和江苏农业科学院的戚存扣研究员,这2位作者均是我国油菜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排名第一的李培武共发表论文65篇,占总文量的3.16%。由此可见,该学报亦存在核心作者群,这与吴克力等[7]分析F5000论文的结果相一致。该学报专业性很强,发表范围较窄,存在核心作者和核心发文机构,需特别关注。
  2.3 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2.3.1 各年度论文被引频次及衰减规律。
  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中反映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次检索的2 060篇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是8 132次,篇均被引频次3.95。统计时间截至2017年3月1日,1996年发表的论文都没有被引用,说明发表越早的论文引用频次越低,符合一般规律。从图2可以看出,1996—2007年被引频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006—2007年保持稳定,2008—2010年有所增长并保持稳定,2011—2016年有新的增长且保持稳定,被引频次衰减期逐渐延长,说明论文质量逐渐提高,受关注的时限在延长。此外,笔者未对学报发表零被引文献进行分析,明确零被引文献的特征对改进学报的工作亦具有重要作用[8-10]。
  2.3.2 高被引论文分析。被引频次前20位的论文,最高被引82次,最低被引26次,平均被引为39次(表3)。作为主办单位的领导、国家油菜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有5篇论文进入被引频次前20位,总被引频次达268次;官春云院士1篇,被引频次49次。由此可见,知名专家的综述论文,其被引频次最高。从文献类型来看,综述11篇和研究论文9篇,且由于综述仅占总发文量的6.07%,远低于研究论文(93.93%),因此综述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最大。学术期刊应重视组约知名专家的综述文章,这与吴克力等[7]分析F5000项目论文的结果相一致。在9篇研究论文中,有3篇是方法类论文,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6-7]相一致。由于该刊是全国性的专业学术期刊,基金论文比一直保持在0.98以上,极少论文没有基金项目,因此对论文的被引频次没有影响。作者机构来源均为研究所及大学,最多的是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由于主办单位的研究优势,核心论文来源机构、核心作者群以及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数均是主办单位排在第一位,因此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在保持一定的高质量内稿的基础上,扩大稿件来源,争取高质量的外稿,才能确保刊发论文的质量。在20篇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年限为1998—2010年,近6年没有1篇文章进入前20位,这固然与发表年限有关,但也说明这6年没有发表特别突出的论文,编辑部更难获取优质稿源,这一方面与我国科研项目及成果评价体系有关,大量的优质稿件进入了SCI源期刊,同时与英语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也有关系[11];另一方面,与我国农业研究进步有关,随着农业科研在很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更多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平台上展示,而不只局限于国内期刊。这也是国内中文期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4 他引期刊分析
  2 060篇论文总被引频次8 132次,其中他引6 769次,他引率为83.24%,由于该学报是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范围较窄。被引8 132次来自施引文献5 704篇,他引施引文献为4 928篇,来源于313种期刊,排名前20位的施引期刊如表4所示。引用最多的是《大豆科学》和《作物学报》,这2个期刊的发表范围与该学报有重叠,大豆研究是该学报关注的第二大作物(第一大作物为油菜),学报关注的油料作物也包含在《作物学报》关注的作物中;其余均为综合性农业期刊。前20位期刊施引文献为2 353篇,占他引施引文献的47.75%,比较集中。
  3 小结
  科技期刊是展示和传播科技成果的园地,肩负着推动学科进步和学科发展的使命,在目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也肩负着文化使命[12]。科技期刊的核心影响力是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具体体现在论文发表后被阅读和引用的次数,以及被关注的团体及引用的期刊。因此,期刊或论文的被引频次受到科技界及期刊界的广泛关注,被引頻次和影响因子也得到广泛应用。了解一个期刊发表论文后的被引及施引情况,能认识到期刊存在优势及不足,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调整期刊的出版计划,从而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中国油料作物学报》载文及其被引频次具有明显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指导制定学报的发展计划,并改善学报目前的状态,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年度发文量稳步上升。自2004年以来,发文量波动很小,表明该学报的稿源及来稿质量比较稳定,这是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
  (2)存在核心作者和核心论文来源机构。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总发文量为418篇。发文量前20位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共1 332篇,占总发文量的73.45%;其中主办单位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6.26%,论文来源机构比较集中。这在专业性强的科技期刊中较为普遍[7,13-15]。尽管如此,今后还需关注次核心论文来源机构,即发文量排名前21~50位的研究机构,关注他们的科研成果,积极向他们组约稿,从而拓展论文来源。
  (3)高被引论文相对集中。被引最高的前20篇论文中有11篇为综述,均来自我国油料作物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论文仅9篇,说明学报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比较缺乏,这是目前学报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因此一方面继续向知名专家组约高质量和影响力的综述,另一方面还需要花大力气挖掘优秀研究论文,从而改善学报的高被引频次论文结构,进一步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4)施引期刊相对集中。前20位引用学报论文的期刊中,施引文献占总数的47.75%,相对集中。今后还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扩大发表范围,特别要关注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组约前沿及热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才能改善施引期刊过于集中的现状,提高学报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马峥,张玉华,潘云涛.“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的定义与应用[J].编辑学报,2015,27(6):519-521.
  [2] 冯学赞,马宝珍,王静,等.《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2010年载文被引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79-83.
  [3] 王芳,夏春紅,庞德盛.图书馆学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6(3):20-24.
  [4] 艾红,章丽萍.23种农大学报核心期刊载文被引情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95-298.
  [5] 衣凤芸,高石,盛慧锋.3种寄生虫学核心期刊载文的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26(6):684-686.
  [6] 肖唐华,吴克力,王丽芳,等.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47-949.
  [7] 吴克力,高继平,肖唐华.3种作物类期刊入选F5000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8):838-843.
  [8] 杜新征,叶文娟,余茜.《水生生物学报》零被引频次文章特征分析[J].编辑学报,2016,28(S1):106-108.
  [9] 谭雪静.《海洋科学》零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1):93-95.
  [10] 王丽芳,吴克力,郭学兰,等. 2006-2010 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未被引文章分析[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37-38.
  [11] 李殷,钱俊龙.路在何方———中文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刍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27-1131.
  [12] 李志春.科技期刊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使命[J].出版发行研究,2015(3):55-57.
  [13] 孙颉.基于F5000论文的农林院校比较研究[J].情报探索,2016(3):47-49,72.
  [14] 张改侠,魏乐军,孙晓红,等.《地球学报》高被引频次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地球学报,2014,35(6):776-782.
  [15] 温晓平,屈李纯,马秋明,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1):225-234.
其他文献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不同柑橘营养诊断技术与方法,分析了各技术方法的利弊,总结提出了柑橘营养诊断技术建议与思路,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建立高效、实时营养诊断与精准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创新养分高效利用新途径。  关键词 柑橘;营养诊断;施肥技术;养分推荐方法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007-04  Abstract We summarized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广州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从水产品中分离的87株副溶血弧菌和118株溶藻弧菌对水产养殖业中常用的18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水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均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以及青霉素类抗生素有明显抗性,多重耐药比例达100%,溶藻弧菌的多重耐受现象较为突出。[结论] 广州市售水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和溶藻
期刊
摘要 结合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分析了生物学野外教学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定位较为简单、内容单一、经费不足、考核评价环节较少、条件简陋等问题,由此提出改革思路,强调调整野外实习理念、整合实习内容、开展问题驱动的研究型实习,并尝试与乔治亚州立大学合作。提出生物学野外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操作,建议制订较为详细的生物学野外教学实习计划,采取分段实习,并建立及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目的在于提高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学野
期刊
摘要 以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总结2013年恢复招生后课程体系情况,针对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得出改革的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为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森林保护;就业导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54-03  Abstract T
期刊
摘要[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
期刊
摘要 以滁州市为例,结合水稻物候的特征波段,选用反映水稻物候期时相的TM数据,并基于多特征波段,构建CART决策树分类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果表明,植被指数、湿度因子、绿度因子、纹理特征等多特征参与CART决策树分类能够提高总体精度。基于光谱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的决策树分类的总精度比以最大似然法进行的监督分类方法提高了6.942 1百分点,Kappa系数提高了0.110 4。合理选用作物物候期数
期刊
摘要 研究了一种农业物联网数据交互方法,设计物联网基于TCP/IP的数据交互流程和数据动态中转表触发存储机制,完成数据的接收、转发和存储。同时,分析了农业领域知识,将物联网采集控制数据与农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建立农情数据字典,使农业生产者易于理解和使用农业信息数据。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数据交互;农情监测;远程采集控制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土壤酸碱度及施硫量对烤烟全硫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 探讨安徽烟区不同pH水稻土和施硫量间的相互效应,摸清不同pH及施硫量对烤烟烟叶含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 施用白云石粉对皖南植烟土壤起到明显降酸作用;在烤烟大田生长期间,冬耕时施入土壤的白云石粉的调酸作用逐渐减弱。在皖南烟区,pH降低有利于烤烟对硫的吸收;随着施硫量的增加,烤烟的上、中、下部烤烟的全硫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烟叶
期刊
摘要 以昆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昆明市实际情况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法测算出各区县的集约度,对各重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区县按集聚程度分为3类,同时以主体功能区为单元,从5个影响因素层面对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基于功能定位一致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农
期刊
摘要 以咸阳市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发展情况为例,概述了贫困村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了扶贫互助协会的组织管理及业务运作特点,指出扶贫互助协会发展的潜力在于建立有利的政策制度,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扶贫互助协会;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业务运作;贫困村  中圖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28-03  Abstract T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