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上感應篇》是中国第一部勸善書,南宋以至明清,此書影響深遠.清代學者惠棟作《太上感應篇箋注》,俞樾作《太上感應篇纘義》,這兩個注本是公認的各種注釋中最有影響者.在構
【机 构】
:
山東大學文學院 山東濟南,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上感應篇》是中国第一部勸善書,南宋以至明清,此書影響深遠.清代學者惠棟作《太上感應篇箋注》,俞樾作《太上感應篇纘義》,這兩個注本是公認的各種注釋中最有影響者.在構成典籍注釋的要素中,典籍文本、注釋者、讀者和注釋文本産生的環境等,對注釋活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從體例、注釋對象、注釋内容、注釋方法、注者思想等方面對兩種注釋進行對比研究,探討不同注家如何注釋《感應篇》,比較二者的注釋特點,找尋造成注釋差異的原因,對於探索《感應篇》注釋的方法與實踐,豐富注釋學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他文献
由於《建康實録》以南朝政權爲正統,並沿用了南朝史書以北朝爲僭僞的做法,其《魏虜傳》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南齊書·魏虜傳》在唐代的原始面貌.在同時代的其他史書對《南齊
通行的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閻若璩《潛邱劄記》卷五,收閻氏書劄173通,内容大體皆爲論學談藝,對於研究閻若璩及清初學術皆有重要價值.現藏上海圖書館的拜經樓舊藏抄本《潛邱劄
《尚書》文辭古奥,素稱難解,但是近代大量古文字資料的湧現爲《尚書》新證帶來了契機.前人依據“二重證據法”已經解决了不少疑難.本文藉助古文字寫法,認爲《尚書·湯誓》“
清乾隆時設立三通館續纂“三通”,修成《續文獻通考》等六書,這是古代政書纂修的一件大事.三通館及相關問題,前賢雖已有考述,但由於此前條件所限,一些問題考證不够充分.今從
20世紀以來,有關顔延之的研究成果頗爲可觀.通過梳理分析,在研究文獻上補缺、在研究内容上拓展與細化,客觀呈現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爲顔延之的研究做一個相對完善的綜
晚清學者王樹枏長于治經,其經學代表著作《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運用對校、本校、他校、理校及多重校勘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進行校正,集中體現了王氏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