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建构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案例选择与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attle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建构难点,提出了以百米赛跑为关键案例支持学生建构速度和加速度,并对这一关键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以引导学生基于实际问题,在对运动描述的不断细化过程中,逐级建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关键词:案例选择;关键案例;速度;加速度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0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问题梳理与解决方案研究”(课题编号:CDDB18158).
  作者简介:邵泽义(1963-),男,吉林人,硕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
  秦晓文(1968-),男,山东人,硕士,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
  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的核心概念,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尽管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教学的研究案例很多,也取得了很多有效的成果,但少有基于学生个体体验、自主建构的研究.究其原因是缺乏关键案例,缺乏和学生个体经验相符合的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的案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介绍笔者实践探索的经验,供读者借鉴.
  1 关键案例的选择
  能支持学生体验并自主建构概念的关键案例应符合如下几点:(1)是学生常见或熟悉的实际问题,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分层次开展探究;(2)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3)案例中蕴涵着能引发学生科学思维的问题情境,可以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
  笔者在实践探索中逐渐体会到,百米赛跑可以作为关键案例,从对世界冠军博尔特的百米赛跑研究,到学生自己百米赛跑的实践,学生在对运动描述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建构出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世界冠军博尔特的百米赛跑是学生熟知的一个真实案例,虽然学生大都参加过百米赛跑,但是很少有机会描述自己百米赛跑的运动过程.本案例的引入,可以使学生体会研究及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通过有关资料感受百年来世界百米赛跑纪录的提高过程,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在奥运会上,百米赛跑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获得百米跑奥运会冠军的人通常被称为“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迄今为止此人仍然是牙买加的博尔特,他在2009年8月19日柏林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中,以9.58秒夺冠,并保持记录至今.体育运动专家一直在研究怎样才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通过网络查询,能够获得百米赛跑世界记录的数据,据此绘制出图1,从图象可以看出,近五十年里世界纪录的变化不超过0.5秒,可见打破纪录是非常艰难的.
  2 关键案例的分析与设计
  运动专家研究怎样提高成绩打破世界纪录,首先就要研究这些记录的创造者是怎样跑的:运动员起跑后是一直加速跑到終点?还是加速跑到一定阶段后匀速跑到终点?还是先加速、后匀速、最后再加速?最大奔跑速度出现在什么阶段?运动员一共迈出多少步?每一步多长(步长)?每秒钟迈出多少步(步频)?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就要对运动员的跑步过程进行测量以获得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如图2,一个最基本的测量就是确定某一时刻运动员跑到了什么位置,也就是测量运动员离开起跑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取得一组s-t数据.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和位移,是研究运动的最基本方法.
  对博尔特百米赛跑进行的最粗略的描述,就是根据最终测量数据,计算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当他完成100米冲刺时,离开起点的位移是100米,测得运动时间是9.58秒.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就是:
  v=s/t =100/9.58m/s=10.44m/s
  这个速度的含义是:假设博尔特在这100米的路程里保持匀速运动,那么速度就是10.44m/s,用图象表示的百米运动过程如图3所示,这是学生在初中就掌握的描述运动方法:s-t图象是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平行时间轴,也代表匀速直线运动.
  很显然,博尔特的百米跑有起步加速阶段,把全程作为匀速运动是很粗略的运动描述,原因是测量数据太少,只有100米位移和对应的时间9.58秒两个数据.怎样才能对全程运动进行精确的描述呢?只有多测量取得较多的数据.一个想法是每隔10米测量一次时间,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10个位移数据和对应的10个时间数据.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以获得一组共20个数据.
  表1就是博尔特在奔跑过程中位移每增加10米记录一次时间的数据表.可以设想在百米跑道旁每隔10米站一位手持计时器的计时员,一共需要10个人计时,当起跑发令枪打响后,10人同时启动计时器,当博尔特跑到10米位置时,第一位计时员停止计时,跑到20米位置时,第二位计时员停止计时……以此类推,就得到10个时间记录.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
  根据表1,可以绘制位移—时间图象,也就是s-t图象,如图4.以运动时间为横坐标,以运动距离为纵坐标,起跑点为原点,确定坐标轴适合的刻度,用表格中的数据描出10个点,再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绘制出s-t图象.
  观察图象,可以看出起跑后的最初3秒,描述运动的图线是弯曲的,3秒后图象变成直线,表示奔跑距离随着时间均匀增加.s-t图象中的直线显示位移随着时间均匀变化,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在第3秒到接近10秒这段时间里,博尔特是匀速运动的,可以根据图象计算速度.
  v=Δs/Δt=100-20/9.6-2.9=11.94m/s
  这显然比全程的平均速度10.44m/s要大.根据位移图象可以做出这样的运动描述:博尔特在起步后的前3秒内加速运动,第3秒末速度达到约12米/秒,之后匀速运动到终点.据此可以绘出博尔特跑步的速度图象如图5所示.   博尔特在起跑阶段用3秒钟把速度从零提高到12米/秒,也就是在运动的起始3秒内,速度的变化量 Δv=12-0=12m/s,因此每秒钟增加的速度为:
  a=Δv/Δt=4m/s2
  这个比值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加速度,用符号a表示,加速度数值越大,表明提速本领越强.这个比值也称为这段图象的斜率.这样我们对博尔特的百米赛跑就有了进一步的描述:博尔特在起跑后的3秒内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4m/s2,当速度达到12m/s后,开始做匀速运动并一直保持到终点.很显然,这种运动描述比把百米全程看成匀速运动更符合实际,更加精确.而且找出了能够描述提速能力的物理量——加速度.
  有人会问,百米冲刺时怎么不是加速呢?看来对百米运动的描述还需要细化,要进行分段研究,来观察每个10米位移内的速度变化.根据数据表2,把一百米分成10米一段,计算出每段所用的时间和每段的平均速度,得到数据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每段的平均速度是变化的,最大速度出现在第7段,达到12.35m/s,这说明把运动的前3秒看成加速运动,后7秒看成匀速运动的描述还是比较粗略.为了显示博尔特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根据表2得到数据表3.
  根据表3,绘制出博尔特百米跑速度图,如图6所示.根据10个描点,绘制速度变化的趋势线,图象显示全程运动的前7秒是加速过程,后3秒是减速过程,冲刺阶段并没有加速反而减速,说明人的体力有衰减.
  根据图6,我们可以把百米赛跑看成三个过程;很快的加速、缓慢的加速和略微的减速,并计算出每段的加速度.
  0—3秒,a=Δv/Δt=10-3/3-0=3.33m/s2
  3—7秒,a=Δv/Δt=12.35-10/7-3=0.59m/s2
  7—10秒,a=Δv/Δt=12.05-12.35/9.58-7=-0.08m/s2
  第三段的加速度为负值,说明做减速运动.
  通过以上对博尔特百米赛跑的描述,由粗糙到精细,分为三个层次:
  (1)把全程看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0.44m/s;
  (2)前3秒做加速運动,加速度为4m/s2,速度达到12m/s后做匀速运动;
  (3)前3秒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3.33m/s2,速度达到10m/s;之后的4秒内依然加速运动,但是提速变慢,加速度为0.59m/s2,速度达到12.35m/s;最后的大约3秒内,运动缓慢减速,加速度为 -0.08m/s2.
  在对百米跑的描述中,通过研究分段平均速度,绘制图象观察速度的变化,自然引出描述提速能力的物理量—加速度,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也能更容易理解加速度的内涵.这种方法改变了先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再引入加速度的思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随着分段的增加,对运动的描述就愈加精细,这正是运动学的研究思路,也是极限概念的由来.
  同时,分段速度的研究,为瞬时速度的引入做好了充分铺垫.顺着分段的思路继续向学生发问:怎样把运动的描述再精细化呢?回答是划分更多的段,测量更多的时间和位移.比如,把运动位移等分成20段、30段… 随着段数的增加,速度就趋近于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例如,运动员冲刺撞线时的速度,如图7.
  根据规定,运动员颈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躯干部位撞线,才算到达终点.可以取运动员撞线前的微小位移△s,测量对应的时间△t,然后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当△t趋近0时,v=△s/△t 就是运动员在x=100米处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可见,测量瞬时速度,要取很小的位移和对应的时间,而位移及时间段越短,测量就越困难,秒表就不能用了.这为后面的打点计时器、光电门计时器、频闪照相等研究运动的方法埋下伏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博尔特百米赛跑进行三个层次的描述,从全程平均速度过渡到分段平均速度,从平均速度图象引导出加速度概念,再从分段平均速度抽象出瞬时速度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收稿日期:2019-08-2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有其规律性,教学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来
通过构建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近些年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模型构建是对原型摒弃各种次要因素的影响,进行简化和理想化处理,突出决定事物状态、影响事物
结合信息化技术进行科学探究、交流合作是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研究根据2D实拍视频和3D虚拟实验室的特征,将信息化工具融合在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形成的探究协作混合模式中,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对信息化工具在混合模式下的应用进行了验证,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求找到一种融合信息化工具的新模式,能够让物理实验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更好地体现信息工具的价值.
摘 要: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多吸取他人优秀的经验,从众多方法中找到适合、有效的方法,化为己用。让学生从识字学习中品尝到快乐、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识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误区 对策  艱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看到有悖新课标的现象。  误区之一:重视语文学
摘 要:新人教版第五章的编写说明,以使教师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变化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新教材;内容结构变化;核心素养落实;编写说明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02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在学习了直线运动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后,学生掌握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利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来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相比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更
高中生写作文,多了一份自己的认知,少了一些固定思维;脱落了一些简单幼稚,多了一份成熟;但是,高中生的作文的评改,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严把质量关,又不能打击
“数形结合”在物理教学和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这种方法来显示实验结果,描述物理现象或过程,表达物理概念或规律;还常被用来启发学生比较、分析和计算、论证各种实际物
摘 要:新人教版第六章的编写说明,以使教师了解全章结构及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编写说明;核心素养落实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05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课前学习诊断的教学整合模式研究”(CDD B18155).  作者简介:张玉峰(1973-),男,山东泰安人,博士,中
在现今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课上生花,课下流沙”的现象,具体解释为课堂上互动频繁,场面热闹,看似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但在课后的反馈中却差强人意,错误百出,反应为课堂教学低
摘 要: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到初中物理试题的命制中,既能体现STEM教育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的理念,又符合当下初中物理学科的评价原则.通过设计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物理试题命制模式,评析近年各地STEM理念下的中考试题,从而为日常教学和命题评价提供参考.同时,STEM理念下的物理试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适应中考改革趋势.  关键词:STEM教育;初中物理;试题命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