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极灭防治抗性棉铃虫效果好

来源 :植保技术与推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害极灭又名爱比菌素、爱力螨克,是美国默沙东药厂开发的一种天然广谱性杀虫杀螨剂,它是从土壤微生物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具有触杀、胃毒和渗透作用。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害极灭原药属高毒农药,常用剂型为1.8%乳油,属中等毒性农药。经大量试验表明,害极灭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杀螨剂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和害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991至1992年我站和中国农科院棉花 Also known as the love off the extreme off the bacteriocin, love force mite grams, is the United States Merck Pharmaceuticals developed a natural broad-spectrum insecticide and miticide, which is extracted from the soil microorganism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a natural compound , With touch, stomach poisoning and infiltration. According to China’s pesticide toxicity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the ultimate elimination of the original drug is a highly toxic pesticide, commonly used dosage form of 1.8% EC, is a moderate toxicity of pesticides. After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s show that extreme harm to organic pest, pyrethroid and carbamate insecticide and acaricide drug-resistant pests and pests have better control effect. From 1991 to 1992, I stood cotton and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其他文献
前几年,我区纹枯病仅在局部有零星发生。1991年纹枯病发生为害严重。全区发生254.5万亩,占麦田面积的34.9%。一般病株率在50-80%,重发地块病株达100%。减产小麦2723.54万公斤。
1989年6月初,在伊宁市塔什库勒克乡莴苣上采到了一种新的病害标本,就当时病情看,莴苣田感染的这种病害比较严重,叶片成块枯萎,并伴有死苗现象。严重的田块,莴苣生长瘦小纤弱
对我国油菜病毒病优势毒原-芜菁花叶病毒(TuMv)株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国际上鉴定TuMv株系最新的鉴别寄主谱,辅以血清学、理化等特性鉴定出油菜上TuMv12个株系,明
药剂简介 好年冬(MARSHAL)20%乳油,系美国FMC公司新合成的呋喃丹衍生物类杀虫剂。 防治对象 柑桔锈壁虱、红蜘蛛。 试验结果 1990年9~11月在华南农业大学(广州)2~3年生桔园进行
以肠溶型和渗透型丙烯酸树脂为包衣材料制备 p H依赖 -缓释型美沙拉秦结肠靶向小丸 ,评价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表明 ,包衣小丸在 0 .1mol/ L HCl中 2 h几乎不释放药物 ,在 p
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良的桔园,容易引起脚腐病发生,造成桔树死亡。为了抢救受害桔树,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对温州蜜柑脚腐病树进行了多次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用赤霉素、多菌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是我国的主要害虫。我们从棉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考虑,借助于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对棉株的超补偿作用与二代棉铃虫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自从 1 883年 Ringer发现蛙心在不含钙的液体中停止搏动至今 ,Ca2 +在细胞活动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细胞内游离 Ca2 +浓度的改变是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
1986年,我所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入一批柑桔品种,均高接在隔离观察圃的夏橙上。其中两个华盛顿脐橙(以下简称华脐)单株枝干表皮出现木栓化裂突,枝条基部及着生腋芽处木栓化
查阅稻曲病资料30篇,研究虽有进展但较缓慢,且有不少原因不明。对其初、再侵染研究结果见解大同小异或有异议;从生产防病出发,笔者认为宜采取:“选用抗(耐)病良种为基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