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吨、100吨、1000吨……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克是“9.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式的一大明星,据说当那十八辆99A式主战坦克隆隆驶过人们的视线之后不久,其模型就卖断货了。在战争史上,坦克也一直是明星,而且号称“陆战之王”。追这个“星”的人也很多,只不过这些“追星族”中有些人认为坦克越大越好,越重越好,结果就导致出现了一类巨大无比的怪物——巨型坦克。
  希特勒的妄想症
  巨型坦克最狂热的“追星族”在纳粹德国。这群“追星族”之所以狂热,则与苏联有关。一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德国受到严厉限制,不得发展包括坦克在内的诸多兵器。但那些幻想着有朝一日复仇归来的军界人物,另寻到了发展军事技术的场地——苏联。
  当时新生的苏联正在实施庞大的武器革新计划,却苦于缺乏技术和人才,德国便早早地同苏联展开合作,派出一批又一批的秘密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协助修建兵工厂,合作开发武器。在1930年3月到来的一批“德国朋友”中,有一个来自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名为格罗特,在坦克设计方面有一定造诣。身为代表团团长的他,起初应苏联方面要求,开发一种大约二十来吨的中型坦克。开发过程中格罗特却不断“增重”,苏联方面否决一次他就“增重”一次,结果两年后,二十来吨变成了一百多吨,中型坦克也变成了巨型坦克。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来驱动它,苏联军队中的明眼人直言此乃废物也。
  显然这位格罗特团长的研发动机并不那么单纯,莫非他想用这种钢铁废物来浪费苏联的资源?
  不料苏联人后来抛弃了他,独自开发出了一款名为T-35的坦克,其实是模仿英国“独立”型坦克的产物,浑身上下装有五个炮塔,五十来吨,看起来甚是吓人。
  1936年这种外形夸张的坦克在红场阅兵式上亮相之后,德国人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时已经掌权的希特勒,又从克虏伯方面得知,这还不是苏联最大的家伙,他们还有一百多吨的坦克!
  虽然当时这方面的专家,如古德里安,觉得这只是一种看上去很强、用起来并不怎么样的蹩脚货,但属于外行人士的希特勒却认为重量压倒一切,很快就下令克虏伯公司研发巨型坦克。
  于是克虏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设计工作,之所以称为漫长,因为大量的工程师终日都在纸上涂涂改改,改了一年多,重量从一百来吨改到了一百七十多吨,也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许最大的成绩不在于设计,而在于他们将巨型坦克代号从“猛犸”改成了“鼠”,让盟国特工听起来误以为这些人在忙着搞一种没啥威胁的小坦克。
  很是不耐烦的希特勒又将此重任转交保时捷博士。这位汽车大师最初给出的设计是一种一百二十吨左右重,采用其独门绝技“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坦克。后来希特勒又指派了一位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加入。同时还将他的指标要求提高到了一百八十吨。
  需知当时纳粹德军已经深陷苏德战场泥潭,面对苏联红军铺天盖地杀来的坦克洪流,越来越感到应对乏力,急需后方大量生产一种成本低廉、性能适中的坦克,这也是古德里安等坦克专家的意见。希特勒却浪费大量资源,沉迷于开发巨型坦克,幻想“以一敌百”。显然他是一个外行,要命的是这个外行掌握了权力。
  不过巨型坦克并不好造,研发过程磕磕绊绊,进展缓慢,从1942年搞到1945年,战争都快结束了,还没有造出一辆能参加战斗的巨型坦克来。当希特勒自杀于地下室时,残存德军正忙着将试验场上的两辆巨型坦克炸毁,而不是开出去顽抗到底,因为这东西根本就没办法战斗。
  日本特工的想象力
  巨型坦克还有一个狂热的“追星族”——纳粹德国的盟友旧日本帝国。
  从坦克技术的角度而言,旧日本帝国处于最低等的位置。主要原因并非在于其相关工业能力不足,而在于日军在陆地上的对手多为轻步兵,日军坦克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反步兵,而不是反坦克,所以投入不大,主要造小坦克。在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小坦克就已对中国军队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莫名其妙的是,这帮逞凶一时的侵略者也浪费资源搞起了巨型坦克,那是用来对付谁的?苏联!
  至于起源,则与一场战役和一个人有关。在南京“汪伪”政府成立后,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旧日本帝国有与纳粹德国联手,试图东西夹击苏联,并在1939年5月与苏军发生冲突,后来扩大为师级交火,史称诺门罕战役。
  这场战役的失败者是日军,两个精锐的关东军师团主力被全歼。在战斗中,日军的小坦克在苏军快速坦克集群面前完全败下阵来,大受刺激的日军便有了研制用于反坦克的中型坦克之念头。
  中型坦克的话,二十来吨的重量就足够了,日军后来服役的中型坦克重量也确实不到二十吨。百吨以上的怪物,从逻辑上看没有出现在旧日本帝国的可能,但如果有一个狂热的“追星族”强势介入的话,那这种逻辑就会完全混乱,直接走向疯狂了。
  这个“追星族”名为岩畔豪雄,出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三年,是一个随着旧日本帝国侵略史长大的日本人,也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作为一个东条英机至为信赖的高级特工,他主要的工作是搞一些破坏活动,本来与坦克开发一类的技术工作根本不挨边。但此人却偏偏对技术工作很感兴趣,在东条英机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包括十个研究所的新式兵器开发机构。只不过其开发项目多数都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科幻”作品,如号称能通过光线杀人的电光枪。这个机构还苦心钻研假币制造术,曾炮制出多达十五亿面额的假币用来扰乱中国经济。
  对于试探苏联软硬的诺门罕战役,这个岩畔豪雄从一开始就持反对意见,因为根据他的特工生涯和技术工作生涯,明白日军与苏军在装备上,尤其是坦克上的差距。而军方的头头脑脑们,对这个军衔仅为大佐却仗着东条英机撑腰的高级特工,向来都是不放在眼里,更遑论听一听他的意见了。结果诺门罕战役大败之后,在军方已经开始研发中型坦克时,恼羞成怒的岩畔豪雄,就通过他自己的那个新式兵器开发机构,开始搞一种要在重量上完全压倒军方品种的坦克。
  既然是用来和军方打“内战”,那么最初的设计重量也自然是以军方的要求为基准,军方搞二十来吨,那就来搞个三倍大的!故而最初设计要求重量,大约在七十吨上下。   与那位有“增重癖”的德国格罗特先生一样,特工岩畔豪雄在开发过程中也染上了这个毛病,结果就是越来越重,到第一辆原型车在三菱重工的秘密车间完工时,已重达百吨了。
  日军在坦克设计方面素养很低,但显然岩畔豪雄和他麾下那群人的想象力弥补了这一点,反映在这辆巨型坦克上,就是强大的火力与防御力。除了一门口径100毫米的主炮外,还带有一门口径75毫米的副炮,如此配备在当时堪称第一。防御更是奇特,除了车体自带装甲外,还可挂上附加装甲,而且还是两层,这在当时也是极为罕见。
  有想象力是好事,太有想象力就会坏事。一贯脱离实际的岩畔豪雄,似乎忘记了坦克不是丢在某个地方就不挪窝的炮台,而是要机动作战的兵器。结果就是等到各方大员全数到场,准备登台亮相时,这辆巨型坦克却只有一个表演节目——道路毁灭者。因为庞大的身躯与重量,加上糟糕的行动装置设计,这个怪物一路上压坏了所有的混凝土强化道路,不久便因为钢制车轮被压飞,陷入地里面动弹不得……
  大丢面子的岩畔豪雄只得将其打入仓库,等待回炉的那一天。但他的巨型坦克梦绝不会就此终止。
  恰好不久传来情报,德国盟友方面正在搞一种名为“鼠”的巨型坦克。注意,这个情报几乎可以肯定是岩畔豪雄通过间谍手段得到的。当时德日两国关系十分诡异,猜忌提防很重,希特勒不可能如此大方分享自己的武器秘密。后来日本方面想得到德国盟友的“虎”式重型坦克,后者狮子大开口先收了钱不说,临到交货却以“禁止出口”的理由毁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既然是间谍手段所得的情报,那么必然缺少许多技术细节,何况这种德国造的怪物本身也是毛病多多。所以对于岩畔豪雄而言,最大的启发可能也就是给了他继续搞下去的信心。在那走不动的失败品之基础上,在美军都快要打到日本本土的情况下,一种意图用来进行“本土决战”的巨型坦克,又出现在了三菱重工的秘密车间中。
  鉴于上一次的失败,这一次岩畔豪雄的“增重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新设计只是增加了大约二十吨的重量。火力配置有很大改变,主炮是一门口径105毫米的火炮,既能用于反坦克作战也能拿来支援步兵。次要武器则由多达五个小炮塔构成,包括口径47毫米的火炮和重机枪。防御力相当强大,继承了上一代产品附加装甲特色的同时,还大大加强了车体装甲。当然最大的突破在于它终于能够走了,配备强化的行动装置,包括差不多一米宽的履带之后,这个怪物得以不再依赖混凝土地面,能在普通地面上以大约十来公里的速度缓慢爬行。
  从这个火力、防御与速度来看,岩畔豪雄的构想可能是在盟军登陆日本本土后,将其配置在大城市中,用来进行巷战,发挥“以一敌百”的功效。
  这一次军方倒是态度大变,对这种坦克赞誉有加。因为当时已经开始布局“本土决战”的他们,本来就在大量开发生产各种怪模怪样的兵器,“以一敌百”的巨型坦克?很好!
  于是军方立即下令三菱重工大量生产。至于到哪里去搜罗足够的钢铁来造这个大家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也不用发愁,因为没过多久,没有勇气“玉碎”的天皇就下令无条件投降了。顿时陷入混乱状态的“武士”们,连自己何去何从都难以决定,哪里还顾得上那些身外之物。
  此时已经官至陆军少将的岩畔豪雄,刚刚从缅甸逃回来,其后行踪成谜,有传闻称他因为曾经的身份缘故,在战后参与了美国许多情报活动。晚年又摇身一变,成了学者和教育界人士,成为京都产业大学创办者之一。他在战争中的罪行,显然被某些势力给隐去了,他自己也“成功”地进行了遗忘。不知这段巨型坦克的荒诞故事,是否也在他的选择性遗忘之列呢?
  苏联的千吨级传说
  大战中的其他参战国,特别是盟国方面,有无类似的巨型坦克计划或者产品呢?
  拥有最庞大坦克部队的苏联,在这方面的“嫌疑”一直很重,以至于曾有传闻称斯大林曾经下令研发一种重量在一千吨左右的巨型坦克,还造出三辆来,参加了实战,并有历史照片为证。
  根据传闻的描述,这种巨型坦克编号为KV-6。KV是当时苏联一种威力巨大的重型坦克编号,曾有一辆老式的KV-2坦克在特殊的战场环境下单独阻挡了数千德军。传闻称斯大林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要开发一种尽可能大、尽可能重的“无敌坦克”。最后苏联的坦克设计师拿出了一个重达千吨、长达十五米的设计,上面装有六个炮塔,包括两门口径152毫米的主炮,两门口径76毫米的副炮,大量机枪、喷火器,以及一具十六联装的“喀秋莎”火箭炮。从现在流传的图片上来看,还真如一艘“陆地巡洋舰”。
  传闻还活灵活现地称斯大林对于别人关于这个家伙怎么转弯的质疑,斩钉截铁地回答到:“它不需要转弯,它会直接冲向柏林!”同时强调:“当然,希特勒肯定不会喜欢这个!”
  最神奇的部分在于传闻对其参战经历的描述:第一辆因为冬天雾太大,视线模糊,尾部的副炮走火,朝着中央的主炮塔开了一炮,还是穿甲燃烧弹,引起内部弹药爆炸,于是它就如此“自杀”了;第二辆准备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却在跨过一条壕沟时断成了两截;最出色的还是第三辆,至少参与了两次战斗,第一次击落了三架飞机,第二次“击落”了它自己,在所有火炮齐射的情况下,被巨大后坐力掀翻,并引起内部弹药爆炸……
  鉴于几乎所有的巨型坦克实际上都没有实战经历,这部分内容就更显得神奇。
  然而这终究只是传闻,没有任何严肃的军事以及技术史料,记载了苏军开发生产过这样一种怪物。
  事实上,作为二战中坦克方面最具实力的一方,苏联在坦克研发方面的思路一直十分明确而且务实,这是其他国家包括德国远远不及的。当年格罗特先生的一百吨项目都没能忽悠住他们,怎么可能还有一千吨的家伙?至于在传闻中实际上承担了“搞笑”功能的斯大林,在真实历史中,却是一位相当反感夸张兵器的务实人物,对那种华而不实的T-35坦克,他就曾讽刺过:“你们是要开着百货商场去打仗么?”
  至于那张所谓的历史图片,其实也是某位技艺高超的外国网友PS的结果。   所以,除了当年格罗特先生带来的那个一百吨设计外,苏军从未研发过什么巨型坦克,其坦克史中服役过的最重型坦克,注意是服役过的,从未超过六十吨的重量。苏联之外呢?
  坦克的发明者英国人,在战争中倒是研发过几款巨型坦克。说来有些荒唐,这个发明者在他的发明领域表现得最为糟糕,其大多数坦克产品都是畸形儿。要么只管防御,要么只管火力,以至于还要强行将坦克的功能分离为伴随步兵的步兵坦克和支援步兵的巡洋坦克。别人坦克都按吨位划分,他非要按自己臆想的功能来划分,还是附属于步兵!背道而驰之下,英国坦克在战争中的亮点实在不多。巨型坦克倒算是一个亮点。
  与德国、日本那种几乎没有什么实战价值,数据过于夸张,动机也很可疑的巨型坦克不同,英国人搞的巨型坦克,是有明确战术目的的专用兵器。在最初,其巨型坦克的设计构想,是用来碾压德军的战壕,如同一战时期其祖先刚刚诞生时一样。因为战争初期英法联军幻想依靠马奇诺防线,可以迫使德军继续沿着一战的路线进攻,结果在比利时一带形成僵持,双方大挖战壕,用重炮对轰。这时就需要一种能顶住重炮轰击的巨型坦克,同时有巨大履带能通过布满弹坑的地面,来执行碾压战壕的任务了,于是早在战争尚未爆发时英国就成立了一个特殊战车开发委员会,来开发这种特殊战车。
  其编号为TOG1,设计重量大约在八十吨左右,夸张的大履带,以及采用了类似保时捷博士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是主要特点,外形活似一只乌龟。后来这种坦克还有改进型,名为TOG2。
  倒霉的是,因为德军并未傻到去撞马奇诺防线,也没有傻到兵行老路,而是在其他地方进行奇袭突破,结果英法联军不仅没有打成预想中的堑壕战,还差点被赶下海去。那两类巨型坦克自然也不用生产了。
  到了后来盟军反攻,即将攻入德国本土时,为了对付传闻中不亚于马奇诺防线的齐格菲防线,英国又开发了一种巨型坦克来攻坚。其名为“土龟”,从外形上看也确实比它的先辈更接近乌龟。这种巨型坦克重约八十吨,没有活动炮塔,主要部分是一个两百多毫米厚的前部装甲加上一门口径94毫米的主炮,在实战中将盯着德军工事的炮火,执行拔钉子的任务。最大的毛病还是在速度,即便有劳斯莱斯来给它生产发动机,其速度也只能以龟速来形容,连步兵都嫌它慢。
  无独有偶,在坦克方面一直以“打火机”著称的美国,也生产了一款用以突破齐格菲防线的巨型坦克。美国的巨型坦克是经过一系列发展计划而来,最初编号为T95重型自行火炮,后来改为T28超重型坦克。其重量接近九十吨,设计上与英国的“乌龟”有许多类似之处,如都没有活动炮塔,强化前部装甲,很有些“山寨”色彩。不过T28外形更加低矮,高还不到三米。其口径为105毫米的主炮不是用来反坦克,而是用来轰击德军的混凝土工事,试验数据称威力能穿两米厚,大约也没有一个碉堡能经受得住。
  最大问题还是在于速度,在坦克发动机上,美国的技术算得上最为差劲,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居然只有区区五百马力的福特造发动机来驱动,时速还不超过十公里,连普通自行车都追不上。
  英美的巨型坦克只有少量生产,因为纳粹德国很快就崩溃了,失去用武之地的它们,只有回炉或者待在博物馆中度过余生。
  随着技术的发展,巨型坦克以后更不可能出现在历史中,只会出现在科幻故事和游戏中。因为纵观巨型坦克的历史,充满了荒诞和疯狂,以及动机不纯的“追星族”。
其他文献
近代史要以“近代性”为准。“晚清”,还停留在中世纪,在时间上,多指1840年以后。而“近代”,要走出中世纪,不过,它在时间上有可能更早,大概在明中叶以后。由此,我们可见,历史的进程,并非如直线一条,总是往前走,有时会中断,有时会回头,例如,清军一入关,便将近代化打断,山破头,水断流,迫使中国走回头路了。  进入中国近代史,我们首先碰到“一扇大门两块牌子”。  “一扇大门”是中国,“两块牌子”指晚清
期刊
从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院、工人村、家属院、筒子楼,到单位住房福利的终结并进入以商品化为主的市场,“住”的理念和形式都成了中国人当代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使得刚刚起步的“城市化”根本无法进行。1949年至今,中国终于获得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和平局面,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中国改变了地球的外观。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导,而住房成了城市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
期刊
今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四天半工作制”成为这个“意见”中最受关注的内容。4个多月时间过去,就在人们以为“四天半工作制”不过停留在理论层面时,12月2号,重庆市出台相关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夏季执行2.5天休假制度,关于“休息”时间的话题又再度成为社会热点。  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即使在不太注重“与民休息”的帝制时期,政府也会注意劳逸平衡。秦及秦以
期刊
一、詹姆斯敦的VIP们  美国弗吉尼亚州 詹姆斯敦  詹姆斯敦是英格兰在北美洲最早的永久定居点,也是美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2015年,研究人员发现并证实,在詹姆斯敦著名的1608教堂圣坛下,埋葬着四具遗骸。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说:“我们发现了首批驻扎在美国的四个英国领导者。”他们的身份和职业分别是牧师、士兵、贵族和探险家,正是这四个人通力合作,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地。如今,四百年过去了,人们终于
期刊
胡须俗称胡子,是男性成熟的标志和象征,常被用来指代男子,如“巾帼不让须眉”,就是用胡子和眉毛来代表男性。当然也有女人长胡子,在欧洲中世纪这些不幸的女子被称为“狼女”,遭到社会的歧视,直到19世纪民间还流行这样的谚语:“应当提防留胡须的女人与求和的敌人。”与之相对的另一特例是男人不长胡子。《黄帝内经》将天生不长胡须的男人称为“天宦”,他们“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过去宦官在被阉割后就长不出胡
期刊
在还没有纸张的秦代和汉初,人们也有阅读的需求,尤其是统治阶层,他们渴望充实自己的见识,理清自己的思绪,以获得更好的判断力。在此之前的战国,是个诸子百家争相出书的时代,写书、抄书,数量很多,流传也广,考古发现的战国简牍证明了这一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书都毁于一旦,马王堆帛书中的许多书也算禁书,能幸存下来实在难得,并且,它们是写在珍贵的丝帛之上,比简牍书籍显得更加珍贵。  说来也怪, 迄今为止,中国
期刊
李斯师从于儒学大师荀子,却一步一步走向了法家的道路;他亲手杀害了同门师兄韩非,却又成了韩非思想最忠实的信徒;而他提出的“焚书”之议,则直接终结了儒家乃至诸子百家生存的土壤。  史叔:  最近的宫斗剧《芈月传》掀起了战国史的热浪。剧中,秦国在楚国公主芈月的带领下日益强盛。然而,“秦漂”的楚人可不止芈月……秦帝国丞相李斯,也是来自楚国的狠角色!在史叔推荐此文后,网友们“炸开了锅”,对李斯的评价也是褒贬
期刊
从成都出发,满打满算一个钟头即可抵达云顶山。先是高速公路抵达金堂县城,继而大件路沿沱江而上,再是窄窄的水泥路上山。谒拜云顶山,我是有备而来的。很早就知道云顶山近千年前的壮烈故事——此乃著名的南宋蒙古战争遗址,又是宋末巴蜀八大山城防御体系之一。  沿着慈云寺长长的红墙,我走进了荆棘丛生的云顶山主峰,没有人烟的石头城——我要直奔曾经厮杀震天的古战场。  谒拜云顶山  由北往下眺望,山脊所延展之处,应该
期刊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1988年4月13日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从此海南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该消息传出后,无数青年人热血沸腾,“到海南去,干一番事业”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最大的梦想之一。  此前中国在深圳和珠海建立的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大批前往闯荡的年轻人实现了人生抱负,这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当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的消
期刊
一九三七年的夏天,七月流火。此时的中国,包括热河在内的东四省已经先后沦陷于日军之手。  在“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月,1937年8月9日,一直试图扩大侵略战争的日本又造起一件事端:一名叫大山勇夫日本海军中尉带着手下一名士兵驾车直冲军用的中国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驻军保安士兵击毙。  由此,中日双方的冲突再度升级。以此为借口,8月1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向上海市长提出如下要求——中国方面的事件责任者谢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