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stro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历经近百年,从时间纬度上对当代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研究作一归纳。当代我国对于明确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美育一、美育研究与哲学观的觉醒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育作为音乐教育哲学最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在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意义上受到关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陷入危机、经历变革的现实基础上确立、发展,正是以改良人心、改造社会为目标。在抗日救亡的历史境遇中,音乐教育对情感、精神的作用,在激发凝聚民族生命力、能聚战斗力的意义上,得到关注阐发并推向实践。1.“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提出——通过古籍研究发现,自春秋以来,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在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这种特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真正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提法,实际上是我国上个世纪初蔡元培所主张“美育”认识的深化。他在民国元年任教育总长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l912)一文,首次提出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美育作为“育人”目的实现的基本保证。1923年六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强调了美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193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为内容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3.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代表了中国代新型音乐教育最初的理想目标,至今仍具有现实的启示。这在本世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设置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也与美国提倡的官方音乐教育——审美教育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并且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不难窥见审美哲学在我国有它存在的内在历史的原因。二、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后近20年,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音乐教育又转而强调智育功能。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五大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以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美国的综合乐感教学法),此后,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深度的了解,势必要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采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所以综合学科内容教学,成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和戈尔曼(Gorman)的“情商理论”(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与传统智力理论不同,情绪智力强调能力的情绪因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运用情绪智力概念去解释个体的绩效和成功)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受后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内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如音乐教育者对于审美哲学的理智审视,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哲学问题研究兴趣的高涨,以及艾利奥特创立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等,致使人们急于追寻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批判不断引起人们质疑的审美哲学观。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哲学观便应运而生。即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在国内出现了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提出哲学批评的学者,充分肯定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思想,提出要构建“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直至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的现实还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指导下在发展着,但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种局势在慢慢出现改变。作为多元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的交流所存在的悖论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诸文化之间如何既互相交流和理解,又能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固有文化的特色,是一个严峻而艰深的课题。三、批评与反思2009年,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音乐教育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中,来自国内及港澳台20余位专家和代表,齐集一堂,分别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对音乐教育哲学及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等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朱玉江提交的论文《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反思》一文中,对当代的中国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20世纪的我国音乐教育的百年历程始终未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思维定势中。在全球化时代的西方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研究、音乐教育学发生重大转型的时候,主体性哲学主宰的音乐教育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作者总结为4点:(1)以音乐语言为基础的交往活动;(2)音乐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对话和理解的过程;(3)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生成和发展;(4)音乐教育归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作为其研究对象。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余丹红教授的文章《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若干问题思考》中,围绕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点出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1.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往往将音乐教育哲学的纲领性、原则性与普遍性原则暂搁置一边,而搜索、提取一些口号式的“核心问题”“可操作程序”,并不甚顾及上下文关系地将之应用于音乐教育的体系建构、标准制定、甚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使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偏离“大地图”原则而趋于实用主义。2.如何辨清哲学与美学的区别,是我们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首先应该理顺的基本概念。毫无疑问,音乐教育哲学中包含诸多美学问题,但是美学绝对不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全部,或绝大多数内容。3.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历史上下文关系中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淡出理论研究的核心地位。音乐教育哲学变革、突破的要求,不仅来自音乐教育实践,来自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及文化环境。几十年来,我们的耳边不断地在喊着:音乐是情感的符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等等,这些音乐教育主张并非都是绝对的真理,但至少他给我们的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很多参照,或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自身是否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也许正是在这种反思中,加上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影响,萌动了音乐教育哲学的改革、突破的欲求。
  参考文献:
  [1]吴淑元.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其他文献
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海外短期游学兴起的现象进行调查,探究海外游学兴起以及大学生选择海外游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海外游学给大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并进一步分析了“游学”这种新兴教育方式的意义和完善。大学生教育方式海外游学近年来,“海外游学”渐渐成为了一个时髦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假期“走出去”,进行一次短期游学,进行自我充电。游学地点近至香港,远到欧洲,应运
【摘 要】M1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在对人类潜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包含了八种基本智能。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构建创造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全面开发多种智能。  【关键词】听说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方法    一、引
[摘要] 在简单阐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考改革的基础上,对2004年以来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的语文高考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作了比较分析,总结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命题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由此对重庆市2013年第一轮新课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语文高考改革 “课改卷”重庆卷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高考命题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新课程的实施与
【摘要】《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真实地再现了他父亲在印度母系社会和大的殖民社会的双重包围下苦苦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故事。小说以房子为隐喻,深刻地刻画了毕斯沃斯的生存困境,杯出毕斯沃斯对房子的寻求不仅象征他对个人身份的追求,也象征性地反映了作家本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焦虑感。毕斯沃斯至死也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自己
2010年5月23日至2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2010中国美育论坛”,此次论坛是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发起并主办的。论坛云集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其中主要演讲嘉宾包括著名学者沃尔冈韦尔施(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易中天、曾繁仁、刘梦溪、王一川、谢嘉幸、张晶、杨燕迪、高建进,著名艺术家亚伦杰科尼斯(美国作曲家,普列策奖获得者)、切斯特比斯
[摘要] 黑人传统音乐是最能代表黑人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音乐要素对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将音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表达了美国黑人为求生存和争取自由的内心呼唤。  [关键词] 民族文化 黑人音乐 要素    黑人音乐作为黑人文化传统中的一大要素,在许多黑人文学作家的创作中表现的异常丰富。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将音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表达黑人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忍受困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做到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制度化;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内容;并且有学校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关注。  师范生志愿服务活动德育成效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体育锻炼,要有健康的理念,丰富的卫生保健知识,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阳光体育 运动 健康    阳光体育运动已全面启动,这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却看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有的学生不做准备活动便上场打比赛,造成运动损伤;有的学生患有某种疾病不适合参加一些项目的运
[摘要] 本文提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视角,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以此为高校大学生提出可行之路,鼓励大学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大胆自主创业,为扩充大学生就业渠道和缓解就业压力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创业教育 研究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被社会和政府提到一定工作高度,同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已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创业率并不是很高。据某高校研究数据表
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中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在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从SECI相关理论视角,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中存在的障碍,并分析了原因。  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知识转化障碍原因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间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可以使教师之间充分利用彼此的知识和经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思考或劳动,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