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外探测器组件中一定尺寸大小多余物的存在,容易造成探测器服役状态下其光路中产生衍射现象,并改变焦平面局部光场分布,导致像面上形成“黑斑”或“泊松亮斑”.为了减少此类
【机 构】
:
昆明物理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外探测器组件中一定尺寸大小多余物的存在,容易造成探测器服役状态下其光路中产生衍射现象,并改变焦平面局部光场分布,导致像面上形成“黑斑”或“泊松亮斑”.为了减少此类异常图像的出现,根据菲涅耳衍射原理,计算了几种典型探测器组件内不同位置处的多余物颗粒满足衍射斑形成条件时的尺寸范围,并分析了多余物尺寸、杜瓦结构、波长以及衍射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长越长、多余物距离焦平面越近,越容易发生衍射;对于不同的探测器杜瓦组件,容易产生衍射的位置为距离焦平面距离L<Lc的区域.此外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控制多余物的相应措施,研究结果对于红外探测器组件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Ge材料由于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较大的吸收系数、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与Si工艺相兼容等优势而被视为制备近红外光电探测器最理想的材料之一.针对Ge光电探测器制备过程中面临
碲化锑(Sb2Te3)是一种新型二维层状材料,采用“自上而下”的超声剥离法,以碲化锑粉末为原料,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分散剂,首次成功制备出碲化锑量子点(Sb2Te3 QDs),并采用
中波或长波红外焦平面阵列有效像元率递减的变化趋势,必然是由制造工艺缺陷、特定的工作应力或环境应力引起的某种机理造成.根据红外探测器输出信号电压的数学模型,通过信号
海洋激光雷达是探测上层海水并构建海洋立体观测网络的重要遥感设备。文中将激光雷达实验数据与MC (Monte Carlo)仿真、解析模型、原位数据进行综合对比,检验它们的匹配程度。与实验实测的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相比,MC仿真和解析模型均有很高的一致性(R~2>0.97),将原位漫射衰减系数(K_d)近似代入普通激光雷达方程也有较好的一致性(R~2>0.92)。反演得到的激光雷达衰减系数(α)表现出了相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通过分析系统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反演出风速,为提高风场探测精度,从稳频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在稳频过程中,分别采取措施消除激光频率的长期漂移和短期抖动
水下光谱成像技术在水下目标物识别、海洋生态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基于实际工程使用环境设计了基于液晶可调谐滤光片(LCTF)的水下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LCTF作为滤光结构以获得水下目标物的光谱信息。水下光谱成像系统在宽光谱LED光源的照明下,进行水池实验获得了目标物在波长400~700 nm之间的31个通道光谱图像。对水下具有相似颜色的不同物体的光谱信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有
采用公式推导和仿真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一种测量水深的LiDAR光机系统。该系统光源采用532 nm和1 064 nm双频激光器,设计532、647、1 064 nm三个接收通道,拟定飞行高度140~500 m,可变扫描角9°~15°,发散角小于0.5 mrad,水面点密度范围约为0.687~4.170点/m~2。设计拉曼波段作为水深测量波段,提高浅水区测量效果,利用可变扫描角实现了不同高度下幅
跨空水介质间的探测技术是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热点研究问题.为研究空中平台与水下的激光致声探测技术,文中在光击穿机制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与水听器之间的光声信号转换来进行
研制出一种新型微桥结构的氧化钒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该微桥结构采用列相邻像素共用桥腿的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桥腿长度,减小热导,能有效提高像元响应率并降低噪声等效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