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的爱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_do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晃眼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当然也无法计量得到了多少收获和满足。这里只想说说这二十年里比较得意的一点。
  从1994年起,在我遍及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的采访拍摄行程里,追寻半世纪的爱成了项重要内容。所谓“半世纪的爱”,指的是那些结婚成家五十年以上的各民族的老夫妇,以及他们在漫长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
  许多老夫妇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生活在十分僻远的大山深处,有的甚至是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影像。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什么渠道能够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有的青梅竹马有的父母包办有的指腹为婚有的童年结发,有的抢亲结婚有的私奔逃婚,有的再结连理,有的相濡以沫,有的若即若离,有的甚至打闹了一辈子仍在一起,有的仅仅为了物质的交换就在一起厮守终身 正是他们,构建出了一幅幅近现代中国的生活图景。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二十世纪初叶,他们的婚姻生活几乎可以说就是中国上世纪社会历史的缩影和见证。中国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新与旧的交替,战争和饥荒,男人和女人,爱和恨,恩和怨,欢乐和痛苦,坦然和忧虑,一切的一切,都蕴涵在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之中。
  


  家庭乃社会的细胞,而家庭的核心就是这些有着漫长婚姻史的老夫妇。在他们身上容纳了太多生命的元素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东西,却有着让我震撼、感动甚至敬畏的力量。和他们沟通通常不会有什么困难,哪怕语言点都不通。他们那极质朴而简单的人性劈面就能体会到。我喜欢这种感觉,无法割舍这种沟通给我带来的喜悦。面对他们你不会有任何压力和烦恼。在他们的面容上和身上,看不到丝毫傲慢和自大、贪婪和贲怒的痕迹有的只是一种风雨过去之后的平和安详,以及种慢慢累积起来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尊严和沧桑。
  十三年坚持不懈下来,我寻访‘半世纪的爱’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二十多个省区,涵括中国五十六十个民族,已有了百多对老人令人难忘的容颜和故事。在这些容颜后面,我读到了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岁月,读到了一个个或坎坷丰富或平凡单调的人生读到了各种奇异的风俗和难言的情感世界。为他们造像,记录他们长达半世纪以上的婚姻故事,在我已成为种使命。
  
  独龙江的山蚂蝗
  
  提起独龙江,曾经去过的人都会说,那里确实是一个即美丽宁静又苍凉,即原始古朴叉神秘不可测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能徒步进独龙江的外界人士屈指可数,它仿佛也就成了摄影家们梦寐以求的地方。
  2006年11月,我有幸第4次进入独龙江。9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考察团的车队,在悬崖峭壁、狭窄颠跛的路上折腾了9个多小时才到了孔当。比起我12年前第一次到这里,孔当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来。探险的、摄影的、旅游的纷纷踏至而来。感慨之下,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次遭山蚂蝗“袭击”的情景。
  


  那是1996年7月的事了,我第二次率日本女摄影家清水公代一行徒步进独龙江。7月的独龙江虽已进入雨季,但在当地来讲仍算是好天气。进山前我们预定了7匹马。我们从巴坡出发北上孔当,越过巴坡江边的小型发电站不久,就下起了大雨。险恶绝峭的路上,连个能避雨的地方都找不到。大家只有冒着倾盆大雨往前走。泥泞的山路使行动的步伐减慢,傍晚时分已不能按计划到达孔当。想找个平坦点的地点搭帐篷,但根本就找不到个合适的地方,除了泥泞、满地凸凹的石块就是陡坡。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杂草丛中已看不清路,人只有跟着马帮走但又不能使用手电,因为手电光会造成马帮出事,一不小心就会跌落于峡谷之中。突然,黑暗中从后面传来一声大叫。一个队员的舌头上竟然粘着条山蚂蝗,我忙用手去帮他取,可蚂蝗滑滑的身躯,怎么也抓不住。经过番折腾,总算把蚂蝗拉了出来可他的舌头仍不停地流血。我开始感到恐慌,此次途中,我们虽然已多次被蚂蝗咬伤但还没有出现过流血不止的情况。经过番周折才好不容易把血止住上路。当我们到达孔当,在小学教室里烘烤淋湿衣服时熊熊燃烧的火光下我们才发现,每个人的外衣上、裤腿上、手袖上都爬满了山蚂蝗。抖下来大大小小一大堆,让人看了皮肉发麻真是生都难以忘记的经历。
其他文献
很多年以前,一部叫《五朵金花》的电影放映以后,人们都知道了在中国西南有一个美丽的地万叫大理,因为在那曼妙的歌声里唱道:“大理三月好风光”。农历三月,春回大地,阳光普照,万物萌发,花开满山。在这样的时候,人们的心里自然也是充满了希望;这时的大理雪峰掩翠的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竞相怒放的山茶花  交织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然而,大理三月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是那样地使人留连忘
期刊
穿过亚热带风情的林间,站在清澈的湖水边,周围弥漫羡慕和依恋,不自觉地就会被“浪漫”二字包围。沙滩,忍不住赤脚漫步,再次让自己重温熟悉的柔软。流连之际,神话般的湖泉宾馆在清澈的湖水里投下诱人的影子,美丽丛林中等待满天星辰的半山温泉就在身后……享受SPA,从弥勒“湖泉”开始,热泉与美梦。  云南丰富的地热资源,让SPA遍地开花。大理洱源地热国的质朴写意,阳宗海柏联SPA的丰富奢华,腾冲浴谷的写意超脱,
期刊
到达鸡足山已经是夜晚选择了祝圣寺住下。深山古寺的夜,那是真正的夜。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了世俗的烦恼。那如风、如雨、如雷的暮鼓伴随着夜色悄悄来临。僧众们晚课后的寺院明月清风,沉寂廖旷。从淡淡的灯光中可以看到有人在伏案疾读,有人在礼佛拜一拜,有的索性关灯,孤身静坐,山寺的夜空,充满了宁静与安详。这里的一切,如遥远的历史一般古老而凝重,且又亲切真实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旷古空灵的情绪,久久不能入睡。  汉传
期刊
在这哀牢山深处的四周绿色包裹的古老小镇鄂嘉,山的臂弯里随处潺潺山瀑,云里雾里穿行的奇幻,此起彼伏的似乎没有边际的绿色海浪,多情豪爽的彝家人,还有那颗传说中神秘的陨石,让人快乐得忘乎所以。鄂嘉有一种天赋可以让渐渐失去激情的都市人折服,或者点燃他们的某种久违的心动。    记忆鄂嘉    从妥甸出发,山改变了单调的距离,弯扩大了我对鄂嘉的期望,所有似乎都在营造一种神秘,效果就像悬疑剧。我总是习惯性地选
期刊
“石林是世界上剑状喀斯特的模式地;石林是最好的自然现象和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最好样板的代表地!”这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云南石林的评价。也是对石林所具备的科学价值的最佳概括。对此,石林申遗专家昆明理工大学的教授梁永宁深有感触:这条权威的评价是众多地质精英经过长期考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些精英包括了我国中科院的院士和世界上顶级的喀斯特专家。梁教授对石林有很深的情感。他说:碳酸盐岩在世界上的分
期刊
精彩的大理,光是看看、玩玩是远远不够的,不把好吃的尝了,不把特色的收罗点回去就是白来。对于“逛”客来说,大理绝对算得上宝地。下关城里的时尚步行街,大理古城的“国际化”小店,还有地道的大理本地工艺品都是不能错过的。  无论多少的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天然大理石画是永远不能错过的。多少经过,天然大理石画的魅力依然不减。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幅小小的天然大理石画的屏风,据说在当时价格不斐。它自然柔美而又奇异的
期刊
弥勒西山乡是“阿细跳月”的故乡,而可邑是“阿细跳月”最热闹的地方。“活着不跳月。白在世上走”,每遇火把节、密枝节等喜庆节日。激昂奔放的大三弦便会在月光下响彻通宵。欢快的旋律响起。没有人坐得住。全村男女老少汇聚到村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奇石环抱的密枝林里跳月、摔跤。80岁的老太太跳起来手不抖脚不颤,就连五六岁的小孩都会争先恐后地一显身手。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可邑在阿细语言中意为“吉祥的地方
期刊
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文献名邦”大理,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作为都城。“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穿城而过.“风花雪月”引发人们太多曼妙联想,每走一步都能有历史文化的悠长意蕴、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与自然风光的秀丽旖旎的珠联璧台。依靠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理旅游集团以系列创新文化链为核动力“引擎”。启动旅游“航母”。顺利完成从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的漂亮转身,创造了大理旅游模
期刊
车队于3月7日早晨7点从昆明出发,经昆曼公路到达西双版纳磨憨口岸。8日上午10点我们通过中国关。但入老挝关就异常缓慢,等待中我手机信号时而是中国移动时而又是老挝LAO GSM信号,同车的队友则风趣地说移动的信号一不小心就会飘到老挝来了。经过2小时后大家终于进入了老挝。      昆曼大通道“黄金旅游商贸线”开通之际,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3月25日,由云南省旅游产业集团主办、云南中青国旅承
期刊
两千多年来,人类历史上一条最伟大的文明传播之路横亘在亚洲大地上,当那些古道驼铃、山间马帮都已消失在时光的背后,这条道路只剩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漫漫黄沙湮没了楼兰,热带丛林侵蚀了吴哥,那些串联丝路的古城都已消失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似乎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一切都只曾在史书中出现一样,很难觅到点点踪迹。也许在20世纪开始的考古发现中让我们重新找到了丝绸之路,但那些过于虚幻的发掘仍然难以形成一个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