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成因及应对思路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shuda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各类社会矛盾导致的信访问题大量涌现,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其中,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出现,使整个信访秩序进一步复杂化,不但影响了司法权威,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宁。要不断强化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增强整个社会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引导公民理性维权,逐步消除不依法维权的各类不和谐社会现象。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建设;理性维权
  一、从一则信访案例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存在和消极影响
  王××,男,某地农民,系该地区多年来的信访老户。多年前,王××的儿子王刚因琐事与同村李某等人发生口角,接着双方发生打斗,王刚在打斗中被李某击伤,经抢救不治身亡。该案经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李某被判故意伤害罪,处有期徒刑10年。判决宣告后,王××认为李某应杀人偿命,应判其故意杀人罪。遂不服判决,向检察院提出抗诉请求,随后该省高级法院进行了二审,并最终维持了原判决。此后,王××不服判决,多次进行申诉。在其申诉被驳回后,王××便开始了不理智的上访甚至闹访行为,给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目前王××仍不愿接受教育,没有息访息诉的迹象。
  上述案例,从信访案件分类的角度讲,属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所谓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案件起初都经历了必要的司法程序;二是当事人(或其亲属)不服处理结果,不断进行申诉或举报程序;三是当事人(或其亲属)的一系列诉讼行为未达到其预期目的,又不愿接受既定的处理结果;四是当事人(或其亲属)不再按照司法程序申诉或举报,表现出不理智的到处上访行为。
  从表现形式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司法系统内的信访案件,而是从司法系统内游离出来的一类往返于司法机关、党政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跨部门信访案件,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领域几乎所有的司法环节。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往往较为复杂,是各级信访部门非常棘手又难以有效解决的一类信访案件。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行为人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不断上访党政部门或其他部门,借助国家高层的政治权力,最终达到其通过法律程序所不能达到的权益诉求。
  从严格意义上讲,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当事人的上访行为,消极影响极大,主要有:一是干扰了国家正常的司法工作秩序,损害了司法的威信;二是干扰了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秩序,破坏了现行的信访工作正常秩序;三是给其他案件当事人带来误导,助长了信“访”不信“法”的风气;四是各类非正常的涉法涉诉信访行为妨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甚至会引发社会混乱;五是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
  (一)信访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维权的正确观念。一般来说,涉法信访案件的行为人的主流是社会弱势群体,来自社会的底层,文化水平低,缺乏正确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在现行的司法体制下,他们又很难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和指导,从而对依法维权信心不足,加之对司法机关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其在案件结果达不到目的后失望情绪无限膨胀,因此会出现不理性的非正常信访行为。
  (二)传统维权观念如“告御状”、“拦轿喊冤”、“权大于法”等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纵观我国历史,可以看出传统中的中国一直是一个人治至上的国家,广大民众对权力的迷信程度远远大于其对法律的信仰,这导致无论官府还百姓均缺少依法办事的习惯,一事当前,有势力者习惯于找关系、找后门解决,弱势者在指望地方官府无法申张权益的情况下,则会不计代价地进京告状。
  (三)司法不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老百姓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由于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涉后,导致吏治腐败不可避免地传染到司法领域,进而导致司法不公、执法不严、枉法裁判等弊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不但司法公正难以实现,也导致民众维权的司法成本过于高仰,极大地降低了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效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老百姓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
  (四)个别地方“花钱买平安”的维稳模式助长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当事人的不当维权心理。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出于政绩考虑,对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往往高调解决,即所谓“花钱买平安”,甚至满足了一些信访人的不当要求。这种处理方式只能保证一时的“平安”,一旦信访人竞相攀比,当局维稳成本将会节节攀升,终究将会因无法满足信访人高企的欲望导致维稳工作走入死胡同。
  (五)现行我国的信访工作机制还缺乏总体性,各级各部门的信访机构囿于部门利益各自为战,相互间缺乏协调与合作,缺少共同应对各类非正常信访行为的共识和常态化机制。等等。
  三、如何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几点设想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妥善处理涉及到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建设、司法体制以及诉讼制度改革、信访秩序重建、当事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法律的教育和宣传等诸多环节的问题。涉法信访案件当事人不按正常的法律程序申诉或举报,而是不理智地四处上访、滋事,是目前信访工作中不能回避的一种现实,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愈来愈严重,是我们必须予以重点治理的一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必须高度重视该类信访案件的解决。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几点设想。
  (一)进一步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和诉讼制度改革的进度。只有从体制上消除现有司法制度的缺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合理地设计诉讼制度,对于当事人以较少的成本维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减少当事人不服判决结果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让司法更多、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事人而不是成为不良司法人员谋利的工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当事人对司法的信心,从而有效地减少当事人的非理性信访行为。
  (二)进一步强化对司法腐败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司法人员的素质建设。加大对司法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消除司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同时应不断加强司法人员的各项素质建设,大力倡导公正司法、规范办案的司法理念,促进司法机关和人员严格依法办案,减少或杜绝误判、错判和办“人情案”。这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发生的关键环节。
  (三)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地方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要改革当前普法宣传的陈旧模式,加强普法干部素质建设,有效地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律宣传活动,并引导民众信法守法用法,依法解决相互间的矛盾纠纷,从而将一些争执不大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司法机关要探索通过办案对当事人进行法律教育、对群众进行法律宣传的机制,引导群众知法守法用法。对当事人存在的各种法律疑惑,司法人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打消当事人的疑虑,增加其对法律和判决的认同,最大程度地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
  (四)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协作办理工作制度,改变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难的问题。对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原则上仍然应由相应的司法部门来处理,但其他国家机关应当给予必要的协作和配合,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息诉服判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五)将法律援助引入信访工作,扶助权益受到侵害的社会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中,社会弱势群众占据了主流,他们或因为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为经济能力低打不起官司或不会打官司,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中引入法律援助,他们就可以经由法律志愿者的引导依法维权,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司法秩序。
  (六)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解决弱势社会群体民生难题的水平。对于那些借信访之机希望解决自己民生问题的信访当事人,责任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当事人的息诉服判工作,必要时按照一定的程序给予其相应司法救助,解决当事人的民生问题,同时应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信访人民生问题的司法意见,增加对信访人的生活保障,打消其非理性信访的冲动。要坚决摒弃“花钱买平安”的维稳思维,认真解决信访人的民生难题,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稳定。
  (七)加强对违法信访人的处理。对于部分不接受正确处理而又借上访之机寻衅滋事的上访人,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另一方面,对个别屡教不改的行为人要视情节依法给予治安处罚以致于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置。
  (作者通讯地址:辽宁省普兰店市人民检察院,辽宁 普兰店市 116200)
其他文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一贯坚持的一项政策,其基本含义是,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适度,严格依照《刑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规定来惩罚犯罪,罚当其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在新时期面对刑事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就刑事法律如何保持社会良好运行状态所作的新思考、提出的新理念。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一)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是区别对待  由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
期刊
[案例简介]  犯罪嫌疑人张某系某厂职工,一天到厂车棚内骑自己的摩托车时,发现一辆改装的摩托车非常漂亮,遂产生非法占有故意。张某将该摩托车发动后但无法打开摩托车的车把锁。于是,张某准备将摩托车推出厂后再想办法,在经过厂大门时,保安发现张某一直是推着摩托车过来的,并且摩托车的转向灯还亮着。保安感觉情况不太正常,遂将张某拦下询问,张某于是谎称自己的摩托车坏了,保安对张某核实身份并对张某及摩托车拍照后,
期刊
摘要: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罪中,很多罪名的构成都需要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实施暴力,有些是必要构成要件,有些是非必要构成要件,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对涉及“暴力”字眼的法条做简单分析,也仅从暴力的实施主体、手段、对象及程度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暴力实施主体;暴力对象;暴力手段;暴力程度  一、 强奸罪中的暴力认定  1、实施主体:强奸罪的暴力实施者一般来说是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
期刊
“创建平安广东”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去年6月以来,我省分别制定了《关于全面创建平安广东的意见》和《创建平安广东行动计划》,创建平安广东的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原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要“加强对创建平安工作的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明国要求“突出宣传创建平安广东的特殊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全面阐述和深度解读创建平安广东的创新理念,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创建
期刊
民行再审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一些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不采取抗诉方式启动再审程序,而是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由人民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进行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方式。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是继抗诉后对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的又一重要监督手段,是司法改革、法制健全和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  一、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的发展历程  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
期刊
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首次提出了简易程序这一特殊的审判程序,根据刑事案件的性质轻重、繁简差别将一审程序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使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制度更加健全、规范。下面笔者就新刑事诉法中简易程序的司法适用谈一些粗浅观点。  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新刑诉法第208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同时要
期刊
摘要:现行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一概采取绝对的国家追诉主义,这是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体系的一个缺陷。从现代理性刑法体现的自由价值、司法资源的稀缺、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看,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参照国外立法例,增设亲告罪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犯罪;亲告罪;立法建议  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基于智力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
期刊
渎职侵权检察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仍是法律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基层,在开展反渎职侵权工作时仍面临不少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初查成案率低,这也是制约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分析渎职犯罪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有所裨益。  一、渎职犯罪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分析  1、初查法律地位不明确,可用侦查手段少
期刊
新刑诉法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刑诉法的颁布实施对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执法规范、队伍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认真加强对司法警察工作在适应新刑诉法实施的执法活动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对做好新时期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意义重大。  关于司法警察协助执行强制措施问题。新刑诉法明确规定逮捕拘留等四项强制措施均由公安机关执行。在工作实践
期刊
摘要: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规定极为简单,因此在实践中存在着适用单位犯罪的诸多问题,其中单位过失犯罪争议尤其多,本文就笔者关心的几个单位过失犯罪问题浅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单位刑事责任能力;谋取利益  我国刑法第30条对单位犯罪做了如下描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上述简洁的描述在实践中遇到了众多问题,另由于单位过失犯罪在刑法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