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体质指数(BMI)对胃癌患者术后短期结局及长期生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6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kg/m2)将患者分为低体质量组(BMI < 18.5,23例)、正常体质量组(18.5 ≤ BMI < 25.0,95例)和超重肥胖组(BMI ≥25.0,35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临床结局。
结果低体质量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为(106.1 ± 13.8)g/L,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113.5 ± 5.2)g/L]和超重肥胖组[(123.5 ± 8.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265,P = 0.041);白蛋白水平[(38.7 ± 2.5)g/L]也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肥胖组[(41.3 ± 0.8)g/L和(43.5 ± 1.4)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 8.516,P = 0.000)。低体质量组患者肿瘤位于胃底贲门部的比例也相对较低[34.8%(8/23)比68.4%(65/95)和62.9%(22/35),χ2=8.913,P = 0.012]。3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分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肥胖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3.5%、50.5%和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89)。进一步按肿瘤部位和BMI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低体质量胃底贲门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超重肥胖胃体胃窦癌患者(25.0%比84.6%,P = 0.004)。
结论BMI总体上并不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短期结局和长期生存,但加强营养、维持正常体质量对于低体质量、尤其是胃窦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或可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