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结尾的设计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的导入,巧妙设计,还应搞好课堂结尾的精心安排。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一节课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也是十分重要的。
  搞好课堂结尾的精心安排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学习知识系统化。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通过归纳、总结,能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有助于知识系统化;其次,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既将结束时,通过小结,清理思路,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强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一节课结束,通过学生的复述,或老师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 ,进一步理清思路,由繁到简。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课堂结尾的巧妙安排,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课下继续探讨问题,乃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如何设计数学家课结尾呢?根据本人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1正确运用结尾方法。
  1.1游戏法。这是指在课堂结束时,安排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在学完乘法公式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速算方面的夺红旗游戏,在让学生在紧张与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效果十分理想。
  1.2总结结尾法。这是指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用画表格,或用图示等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强调要点。使学生对整个课堂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运用时,可以由教师来总结,归纳,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补充,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例如《认识长方体》一课的结尾部分,可以出示表格,让学生对照表格回答,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面和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1.3质疑结尾法。在结束教学时,让学生在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问题老师给以解答,或让学生讨论回答。如按照教学进度在学习《认识正方体》一课的结尾,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正方体是不是长方体吗?长方体是不是正方体?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与探讨,从中找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这种方法既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1.4启发指导结尾法。指对作业和解题格式完成时间,提出来一些要求,对有一些难度的作業给予一定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以指导等。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课的结尾阶段,我提出已知底面周长和圆柱的高,能不能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这很多学生都不知如何解答时,我及时提示无论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必须要求出底面积,底面是个圆,求圆的面积必须要求出什么?学生答:“半径。”我继续提示根据本道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半径吗?学生们一下就明白了,可以利用已知的底面周长求半径。这样的结尾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顺利完成难度大的作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1.5回顾结尾法。这种方法是由老师重复或让学生回忆教学思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课的结尾阶段,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先后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掌握的不够好等,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的同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作用。
  2数学课结尾注意的问题
  2.1课堂结尾设计要精当简洁。因为是课末,它不能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教学重点、精心安排,形式要精当,语言要精炼,切忌形式拖沓、纷乱,语言笼统、繁琐,语无伦次。
  2.2突出重点。结尾设计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更不能重复所讲授过的内容。而应以点带面、突出重点,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3形式新颖、方法灵活。结尾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应深钻教材、精心设计,不断创新,丰富多彩。要避免千篇一律,枯燥呆板、平淡无味。
  2.4防止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课堂结尾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而设计,因此要重实效。不能图形式,出现哗众取宠和喧宾夺主的现象。
  2.5课尾的总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的主体部分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的结尾处,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正确的评价,教师不必越俎代庖,而是应当仔细倾听、认真观察、冷静分析,针对学生掌握不理想的地方构思如何巩固与加强。
  总之,课堂结尾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更能让教师透过课尾小结,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结尾处的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收尾方法与形式,力争让每一堂课都更加完美与高效。
其他文献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学生终身以之。”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突破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生活科学;学科教育;化学教学  在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影响下,教学中的热点是考纲、考点、考题,教师们挖空心思教学生们怎样对付一道道难题、怪题,学
期刊
所谓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是指个人或群体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所谓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的群体中的共同活动,表现出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在社
期刊
【摘 要】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指导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观点、策略、指导原则”。应该说,中学数学思想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出来的认识结果或观点,并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和证实,数学思想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是实施数学思想的手段”。  【关键词】数学方法;数学思
期刊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是研究人、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用心呵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和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的时候,当学生集体中遇到“难题”,如果你能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和技巧,就会拿到解决“难题”的钥匙。我要讲述的这个真实事例就让我感受颇深。  【关键词】安慰;习惯;教育;爱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失的原因及其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日益
期刊
【摘 要】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
期刊
素质教育提了多年,可是雷声大,雨点小,基层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安全和学业成绩,却丝毫不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我们县,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怕学校出安全事故,担责任,明确表示不提倡学校举行运动会,也不准学生郊游,(曾因某学校春游,学生溺水死亡,每生赔偿30多万的先例)甚至有些学校不准某些学生上体育课和课间操(指部分特异体质学生),很怕出现意外,招惹麻烦。  还有許多老师为了抓紧点滴时间辅导学生
期刊
【摘 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具体说来要满足三个条件: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三、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是要把语言文字作为关注重点,同时要注重内容、结构、表达方法、表现手法的赏析。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较
期刊
【摘 要】“过程性目标”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最为显著和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这一目标将以往数学教学中的“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以“高中数学过程教学”为话题进行浅谈,在谈论自己对此的观点和看法的同时,期望与同行之间有所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字】高中数学;过程性;情境设置;针对性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