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运动形式进行的。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培养也就有着不同的影响。校园体育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纪律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作风、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勇于竞争的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发展才能的愿望,有利于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当前的应试教育无疑使学生的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停止学习、睡眠等休息方式无疑是消极的,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积极休息效果会更好。经常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体魄、健美体形、端庄姿态、动作矫健。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体美、姿态美、仪表美和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更容易掌握各种技能,学习效率也更高。
  鉴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笔者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做了一些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每个学校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正是因为这些体育实践活动的不同让每个学校在各自的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它特有的风气。通过文化传承、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经过历史积淀,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育人工作特色鲜明,名声远扬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构成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充满生气,身心更加健康,素质更全面。而体育活动开展不好,群体活动不普及的学校形成的校园文化必定是呆板的,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贯彻实施。即使在应试教育方面取得一点成绩,但大多数情况是管理无生气,育人不景气。这已经形成了教育界的共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长期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或负、或正、或大、或小的作用,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正向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不懈
  
  校园体育文化只有不间断地建设,才能把原来形成的东西继承下来,同时进行补充完善,才可以形成传统和风气。让这种传统和风气成为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最终形成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和环境。而这种环境和氛围如果没有师生员工长期不间断的共同创建,纵向性的继承就无从谈起,横向性的传播也会资源匮乏。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得如何主要看学校体育传统和体育风气,学校体育传统和体育风气离不开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优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办。只有长期地、连续地进行良性建设,才能形成风尚、传统,并使之充分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习惯,对人的一生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不持之以恒,就会半途而废,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适时的调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学校在时空环境中生存,时空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只有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成才的正向作用,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具备和时代合拍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它是基础、是园地;具备和时代合拍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顺利、繁荣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具备和时代合拍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动力源泉。总之,时代的体育精神特点必须贯穿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必须反映时代的体育风貌。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要充分考虑时代的特征、师生的特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寻找符合学校具体条件和当代师生思想意识建设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建设,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校园体育文化更具生命力。
  
  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不断推陈出新
  
  校园体育文化和所有生命体一样,它必须不断地新陈代谢才会有生命力。新陈代谢活跃,生命力也就旺盛。校园体育文化的新陈代谢就在于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新颖性,因此,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创新,开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如:举办学校体育节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增强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和激烈程度。吸引广大师生,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体育文化生活的热情,才能够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地完善。如果没有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就会沉寂下来,影响人们努力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五、小群体体育要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者是由广大师生组成的,因为个人身体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定期举行的体育活动内容等不同因素的存在,从而形成一个个“体育文化圈”。有组织的如:学校体育部、团委、工会、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等。自发的如:几个人组成的长期的或临时的兴趣小组。长期的一起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最终使这些群体组织形成相对闭合的体育文化圈,自由结合成相对独立的集体、相对固定的小群体。正是因为有这样小群体的存在才能使校园体育文化得到发展,也可以这样讲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校园体育小群体组成的,没有校园体育小群体就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只有把这些具体的小群体做好了,大的氛围才会好。这就好象细胞和机体的关系,只要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那机体就没有不健康的理由。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一定要从每一个小群体抓起。
  
  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考虑文化主体特点,遵循因人制宜原则
  
  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主流是学生。好动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天性,我们的教育不能把这种天性抹杀。然而,校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必须处于一种安静状态。这种安静的状态无疑是和学生的天性相冲突的,使多数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学习之余组织一场小型的体育比赛,自l由参加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听听体育新闻,欣赏一下体育比赛等一系列体育文化生活活动,既能调节学习生活、和谐心境、陶冶情操,又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占用学生很多课余时间,成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阵地,可以帮助学生抵制精神污染,防止和矫正不良行为。优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术教育几个方面更好地成长,能为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建设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鲍冠文.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金大陆.体育美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4]潘靖五.体育伦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7.
  [5]张 琴.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延安大学学报,1995(2).
  [6]王婉珍.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1).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生心理危机的案例时有发生,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学生这一群体在承受社会急剧变革所带来的沉重的精神负担之外,还感受着成长期特有的心理困扰。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一些相对脆弱的学生就难免陷入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群体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因此,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
所谓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它是侵犯行为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受伤害的对象不具备有效的反击、报复的手段和条件。欺负可以以踢打、抢夺钱物等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散布伤害性言语或社会排斥等形式出现。欺负行为在中小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  一、受欺负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主要心理特点  1.认知特点  认知是制约行为产生的内在依据。儿童欺负与受欺负行为
全球化态势下,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但当前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使“国家特性、国民身份危机成了一个全球的现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凝聚力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其中,当代学生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正是由于学生对国家凝聚力的认同程度,真实地再现了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国家凝聚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凝聚力的整体提升。所以,探讨和培育当代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的思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功能  小学生体育游戏是指针对小学生的体质特征与天性所创设与开展的,由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动作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情节性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走、跑、跳、投、平衡、钻爬、小球、水上以及冰雪等项目,通过个人参与或集体合作等形式来完成,是小学生体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体育游戏具有强身益智的重要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提高
现代社会是商业广告的天下 .语言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言简意赅的成语尤其受到青睐 .本文试就成语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稍作概括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