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oshens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

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 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 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 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 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 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 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 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 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253,95% CI:1.178~8.985,P=0.023)、结直肠手术(OR=9.156,95% CI:3.655~22.937,P<0.001)及手术时间较长(OR=15.912,95% CI:6.858~36.916,P<0.001)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288,95% CI:0.119~0.694,P=0.006)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对拟行EAS的患者,应关注中老年患者与结直肠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其他文献
本研究共纳入3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其中6例合并栓塞,同时纳入膜性肾病、慢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结果发现AAV栓塞组EMP、PM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104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AVF)手术患者被纳为研究对象,按血管分离的方法分为常规技术(CT)组及No-touch技术(NTT)组。术后12周观察期内NTT组内瘘头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CT组(均P<0.05);术后第4周、第8周NTT组临床内瘘成熟率高于CT组(分别69.8%比49.2%,χ2=4.379,P=0.036;83.7%比65.6%,χ2=4.910,P=0.040)
探讨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单重血浆置换的枸橼酸钠抗凝参考方案。选择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并接受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单重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3例次,根据枸橼酸钠抗凝的方式分为A组(n=9)和B组(n=10),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无一例因滤器跨膜压(TMP)达到上限或动静脉小壶凝血而提前终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B组患者体内离子钙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且更接近正常目标值,提示B
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有效预测因子。了解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对瓣膜钙化的早期预防及心血管事件的早期防治有重要价值。年龄、高磷血症、透析龄、炎症、血脂异常、营养不良等是CKD患者CVC的常见影响因素。CKD患者CVC的
代谢重编程是指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依然将能量代谢主要限制于糖酵解途径。该过程参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并与多个系统相关疾病的进展有关。目前的研究已阐述代谢重编程在糖尿病肾病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中的重要作用。近端肾小管损伤后,启动代谢重编程作为代偿性的能量补充方式。然而,代谢重编程过程中上调的关键酶和终产物乳酸对于肾脏功能和疾病进展的下游效应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近年来代谢重编程在近
慢性肾脏病(CKD)是主要公共问题之一,肾功能是评估CKD严重程度指标之一。肾功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基因组学特别是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为研究复杂疾病的遗传背景提供了有力手段。自2009年以来,针对肾功能的GWAS不断涌现,队列规模从上万人到上百万人,已经识别数百个相关基因位点,精细定位、组织定位和功能注释等分析方法筛选出可能的相关基因,同时全表型组关联研究、遗传风险评分等则为基因型与表型的
肠道菌群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肠道菌群构建的肠道微生态在维护复杂的免疫网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关键因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机体的免疫与代谢状态,这些变化与CKD的预后紧密相关。本文主要综述CKD肠道菌群
大多数腹腔感染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以产生腐臭味的分泌物或形成脓肿为特点。尽早实行感染源控制是治疗腹腔厌氧菌感染的关键环节,应优先采用对生理损伤小的有效干预措施。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遵循损伤控制原则。由于厌氧菌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长且结果不准确,厌氧菌感染的治疗多为经验性,当明确厌氧菌感染后,应尽早行抗感染治疗,厄他培南、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一线的单药治
肺脏保护在腹腔感染(IAI)患者的医治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分享IAI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在实施IAI个体化呼吸保护时,良好的温湿化和胸腔物理治疗、必需的营养支持、严格的气囊管理、保持高卧体位、减轻镇痛镇静的持续时间和深度,有利于保持有效的咳嗽能力和预防隐性吸入。同时,需要预防呼吸机相关机械通气的损伤,做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潮气量、限制平台压力、膈肌保护和右心保护性策略。在进行个体化呼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