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雨滴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n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上十点半,我从香港国际机场飞往波兰首都华沙的肖邦国际机场,但是与清爽的天气相反,飞机飞向华沙的时候,我的心情却是十分沉重,因为华沙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凄惨的苦难史完全填满了我的大脑:1944年8月华沙人民反纳粹起义失败,希特勒扬言“把华沙从地球上永远抹掉”,纳粹德国军队破坏了当地的古老建筑、纪念碑、古迹等,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从香港出发的飞机,飞行11个小时,到达了惨痛历史现场的入口——肖邦国际机场。
  出了机场,我看到了四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这甚至让我以为是纽约,其繁华程度让人难以想象半世纪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毁灭。迎接我们的是灿烂的阳光和蓝天白云,忧虑顿消,心情与天气一样晴朗!按照预定的行程计划,我们先来到了华沙市中心,从哥白尼铜像前的广场,走向了对面的圣十字教堂,据说,那里埋有肖邦的心脏。走进圣十字教堂入口,喧闹的市声退去,从圣十字大教堂传出一串串跳荡的音符,但走进殿堂,却不见任何演奏者和播放器,只是一片肃穆宁静,有一些人在祈祷。我想,只有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才会知道教堂里人们心中的默默祈愿。
  肖邦的妹妹遵照肖邦的遗嘱,曾经从巴黎捧回肖邦的心脏,并埋在了这座教堂入口处的石柱下面,肖邦一直心系祖国,永远为波兰而祈祷。肖邦躯体则被安放在了其父亲的故乡巴黎最大的公墓——拉雪斯公墓内。陪同我们的当地导游说,在附近不远的地方还有肖邦博物馆。因为是徒步10分钟的距离,所以我和女儿乘兴走去。进到典雅的、巴洛克式的博物馆,就听到了肖邦甜美的音乐如水流淌。
  在肖邦博物馆,我们饱享了耳福和眼福,为了去老城区,我们需要原路回到圣十字教堂的方向。过了哥白尼铜像后,我们继续沿着王道走了下去。途中,经过了华沙大学和萨斯基公园。漫步间,我在头脑中如过电影般闪现一些人物,如哥白尼、肖邦、保罗二世等。从渴望克服神性限制的愿望中发展出来的科学,使人生变得美丽又富饶的音乐,使人在神的保护下享受平安、安逸的宗教。我觉得能将科学、音乐以及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就是波兰,科学、音乐、宗教是波兰的三大轴心。哦,对了,要去看看位于华沙市的居里夫人博物馆。
  我们徒步从王道走到了老城区广场,看到了手持剑和盾的人鱼雕像,她全身赤裸,蹲踞着的大腿膝盖处都是鳞甲。这是一个战斗意志坚决的女神,与哥本哈根那位坐在海边一块大石头上的小姑娘完全不同,前者是一位战神,后者则是童话里的乖乖女。看到有很多波兰市民向人鱼雕像献花,据当地导游说,是缅怀波兰女诗人、女英雄克里斯蒂娜。我们走出了老城区。居里夫人博物馆位于新城区的入口处,这是用居里夫人的故居改造成的博物馆。如果说克里斯蒂娜是捍卫了波兰尊严的女性,那么,居里夫人则是为波兰赢得荣誉的女性。
  在居里夫人的功绩中有许多的首位。如获得诺贝尔奖的首位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首位女性、连续两代人获得诺贝尔奖的首个家庭等。然而,位于华沙的居里夫人博物馆相对于它的名声,无论是博物馆的规模,还是里面的展品,都十分简陋,甚至可说寒碜。据说是因为居里夫人和法国人结婚后,就一直居住在法国,所以许多相关资料都因被法国的居里夫人博物馆抢先占据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最初想到华沙的时候,我对即将游览的钢琴诗人的肖邦故居充满了期待。如果只考虑城市观光的话,华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具有魅力的城市。所以,我们只在华沙停留了一天,第二天,就奔往位于华沙西部46公里处的热拉佐瓦沃拉村。
  肖邦故居位于小村庄的功能公园内,公园入口处立着肖邦铜像。肖邦的故居处在被白杨树围绕的中心。故居的内外都涂上了白色的油漆,象征着肖邦的高贵、纯粹。故居里面展示了肖邦曾用过的乐谱、乐器、家具、照片等物品。室外有个音乐厅。在5月到9月期間,这里,每周星期一的上午都会举办肖邦的纪念音乐会。让人们在幽静的乡下田园中,沉浸在肖邦的美妙旋律里。
  专注在肖邦的旋律里,甚至会出现一些颓废的想象。虽然肖邦也有轻快的牧歌式音乐或是热情粗犷的旋律,但我觉得这种风格的音乐更加甜美,可能会有人诧异我的这一取向,居然有在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中感想颓废之事!这又何尝不可呢?在深深的夜晚,端起一杯香茶,听着肖邦的音乐,我们将不再羡慕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李太白,自然而然地陷入在月光下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旋律如同用苍白的银光散发出皎洁光芒的月亮一样,使我陷入到如痴如梦的境界中!
  忽然传来一阵钢琴声,听出来了,是《雨滴前奏曲》,是从肖邦故居里传出来的。这首曲子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曲子,乐曲的音乐形象虽比较单一,但仍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着清纯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歌,充满浪漫气息。明明知道是从音响盘里播放出来的,却还觉得好像是肖邦突然出现在故居里,推开了置放钢琴的房间的那扇窗子,为我们特意的演奏。
  关于这首曲子,有一个凄婉的故事。当年26岁的肖邦在李斯特的恋人玛丽·塔古德家里遇到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叫作乔治·桑的小说家。背井离乡的孤独肖邦,与这个年长自己6岁的女人迅速走在了一起,后来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之后,他们相互交换艺术思想,并十分活跃地发表作品。但是,肖邦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了。医生劝告肖邦离开巴黎,到一个空气清新的乡下疗养一段时间。这时,也正赶上乔治·桑的儿子莫里斯的急性风湿病发作。因此,他们决定在冬天的时候,搬到位于地中海的西班牙马略卡岛上。
  原本,他们曾期待南国的太阳和清新的空气,但是这里的一切却都不同预期,而且欧洲的冬季是雨季。没过两周,他们就遇到了雨季,每天都有狂风暴雨击打门窗,肖邦不仅得了感冒和支气管炎,甚至还咯血。岛上居民害怕肺病的传染,叱责他们离开岛屿。圣诞节的清晨,他们被赶出了农场。彷徨中,他们好不容易在巴德莫萨卡尔图修道院里求到了一个小房间容身。
  有一天,乔治·桑去需要走三四十分钟路程的药店为肖邦买药。在回来的路上,她遇到了猛烈的暴风雨。在艰难地冒着大雨回到家的时候,她看到了坐在钢琴前的肖邦。肖邦含泪道:“我一边期盼你安全归来,一边写下了这首乐曲。”说罢忘情演奏。这首乐曲就是肖邦24首前奏曲中的第十五首。后世的人们,为它起名叫《雨滴前奏曲》。
  今年暑假期间,我和女儿在西班牙旅行时,曾经去参观过这个岛,并且去了肖邦和乔治·桑生活过的地方。
  肖邦离世六年后,乔治·桑在其回忆录《我的一生》中,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为了购物,我和儿子莫里斯一起外出了。天上开始下起了雨,而且变得越来越大。突然涨起的水阻断了我们的道路。所以,我们比平时多耗费了数小时才回到家里。屋顶上传来倾盆大雨击打顶棚发出的噪杂声。我看到了他带着悲伤的表情弹奏钢琴的样子。他含着泪说:“我以为这雨把你们都淹没了。”
  我想这首乐曲之所以直到今天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里面含有肖邦对乔治·桑的真挚的爱。
  在肖邦故居里,迎风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想起了我十分喜欢的女诗人——波兰诗人、诺贝尔奖得主辛波丝卡的诗作《一见钟情》里的句子: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一见钟情,瞬间的爱情,也是一辈子的爱情,肖邦和乔治·桑的故事就是如此。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外国黑白插图资料》一书
其他文献
一天,小花发现豆豆好像迷路了,于是上前问道:“你怎么了?”  豆豆说:“我迷路了。”  小花热心地说:“那我送你。”  豆豆反問:“送我去哪?”  小花答:“派出所。”  豆豆说:“我家不在派出所。”
然而那些书还会在书架上,孑然孤立,  曾经出现时,还那样湿润,  如同秋日树下闪光的栗子,  被抚摸、宠爱,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  任远方火光升起,城堡炸毁,  家族流离,斗转星移。  “我们存在”---它们说道,即使书页  被扯下,或是嘶嘶鸣叫的火舌  将文字烧得模糊难辨,它们远比我们  更为持久,我们脆弱的温暖  随记忆的远逝而冷却,消散,陨灭,  我想象我不复存在后世界的模样:  什么也不会
妈妈想吃一碗菠菜清汤面,不能就是清水煮吧。可妈妈不吃熟的葱姜蒜,所以无法以此炝锅,细细地切了梗炒了炒,除了放盐,老妈什么也不让放,可实在是没滋拉味的,很违心地放了一点我深恶痛绝的味精,真难为我这笨笨的煮妇了。  其实很羡慕那些会炒煎煮炸的巧妇们,能否抓住男人的胃倒在其次,单是那种能在锅碗瓢盆中风生水起的做派就让我颇为迷恋,过去女子婉婉约约地洗手做羹汤那种纤巧笃定的精神气,就有着一种家里乾坤的气定神
一  记不得,我是何年何月去看你的。  我去看你那年,你九百岁。  你九百岁的青春,征服了我。我像喝醉了酒一样自说自话,写下了这些文字。  二  周庄,九百岁了。    水韵悠悠的周庄,就是如此这般的让人惊诧,九百年的滚滚风尘,竟然丝毫没有蚀白她的双鬓。她还是那么青春摇曳,那么清纯可爱。或许,因为周庄天然是水里生,水里长,时时刻刻在水里洗濯,在水中梳妆,世间风尘才上不得身吧?  鸟瞰周庄,她真个是
2016年8月,儿子高三毕业顺利考上新西兰的怀卡托大学。  飞机在下午三点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香港,晚上九点从香港再转飞奥克兰,中间大约要停留四个小时。第一次出门的儿子没有任何经验,在候机楼愣是没有找到一碗方便面,就饿着肚子上了飞机。恰好坐在儿子旁边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香港大叔,这次去新西兰经商,他一眼就看出了儿子的窘迫,一问知道还没吃饭,立马拿出随身携带的面包,又帮忙为儿子在飞机上点了餐,让初次出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晴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今天,赵老师以李白的《秋风词》为开场白,给我们上了一堂诗意盎然的“班本课”。所谓“班本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课。  这堂课以诗词大赛的形式展开,共有两个板块,每个板块里的每道题都可以随时抢答。主持人一声令下,紧张的比赛就开始了。第一板块是补充诗句。刚开始,我还没完全进入状态,几次举手,
一  中午,高大棚背了一个旅行包,穿着硕大的旅游鞋,一脚踏进赖宝的办公室,说:主任好!  赖宝正在认真地看镇里下发的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文件,吓了一跳,然后抬眼对来者好一番打量,还是没认出来,问:你是谁?  我是大棚!  哪个大棚?咱们这里到处都是大棚。  高大棚,你我同学,这么好记性呀。  赖宝像打量怪物一样把高大棚仔细打量了好一会儿,哦,我想起来了。不是出国了吗?咋回来了?  我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奶奶在她九十高寿那年一个红叶满山的中午溘然长逝,无疾而终。尊容不再见,遗像可常瞻。一些往事总让我想起,特别是奶奶的喷嚏。  奶奶打喷嚏和我们平时打的喷嚏不一样,她仿佛是先酝酿,一个“阿———”后面要拖老长的音,那个高音的“嚏”在胸腔里酝酿、打转半分钟,待到时机成熟后,才猛烈喷出,弄得满面通红、涕泗横流。奶奶仿佛觉得这样打喷嚏是一件异常而不雅的事,常常是将要打喷嚏时,总要自个儿急急地找一个僻静之处,
我家后山坡下有条小河,上游有两个泉眼常年淌水,有时像大蛇,有时像蚯蚓。河水平日露脚面,雨天山水一下来,就像水牛哞哞叫着在河床里跑。河床藏不住老态,被撞得轰隆轰隆往下塌。太阳钻出来,水牛放慢脚步,款着腰身往前钻。  男孩结伴往河边跑,火急火燎扒下衣裤跳河里,狗刨、憋水、打漂洋,老三招。女孩半里地外河湾处见,挽裤腿下河撩水花,洗了头脸,脏了衣服。我呢,不敢下河,母亲不让。母亲说:“你爹没了,妈够难了,
杜英优哉游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这个湘北的小县城里,谁也不必总是来去匆匆的。谁都可以和朋友、邻居,或牵着小孩,提着小菜;或嗑着瓜子,走着慢四的节奏。她也享受得起这份闲适。夕阳给天空披上橙黄的晚装,地上的影子被拉得好长好长,显出高贵的模样。    一进家门,她就被菜籽油煎鱼的香气团团围住了。老公小哼着不着边际的花鼓调,在她关门的同时,哼唱得声高了几度。是她的回来为他推波助澜,提起更高的兴致的。可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