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来源 :现代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tf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鄂湘边区从西向东由隔槽式褶皱向隔档式褶皱的变化反 映在深部构造样式上,其卷入的构造层次逐渐变深,至湘西带已由侏罗山式薄皮构造转为基 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构造样式也更趋复杂,但由地表向下构造样式却普遍表现为由复杂向 简单的变化。平衡剖面分析揭示了上述规律性。区域构造分析表明,上述构造是燕山期由南 东向北西不断推进的挤压力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 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同期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
1998年首次进行了海上油井密封套管内海水冻胀特性模拟试验,建立了一套各种参数的测量系统。文中介绍了管内海水冻结过程、海水过冷温度、结冰水温、轴向冻胀力以及管体应变测量结
以加拿大一厂址区碳酸盐岩含水层中地下水受到三氯乙烯(TCE)化合物的污染作为实例,对TCE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降解作用进行论述.指出TCE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是存在的,但是
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结果 ,经过综合对比分析 ,编制了中朝地台东北缘及其邻区岩石层厚度图 ,探讨了软流圈顶部埋深分布特征的大地构造意义及地球动力学特征。指出软流圈
本文介绍了一个简单实用的信号转换变送电路,即如何将来自单片机的脉宽调制信号PWM转换变送为工业标准的电流信号(4-20mA).文章描述了如何将一个单片机与模拟工控网相连接,把
南国冰臼群的确定 ,是在发现大量古冰川遗迹的基础上提出的。依据冰期气候地层法的分析、研究和对比 ,冰臼群大约形成于距今约 2~ 3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根据我国 2~ 2 4百万年考古学最新发现的旧石器的石质、岩石类型、保存条件等的对比 ,冰臼群历经 2~ 3百万年的沧桑 ,完全可以保存至今。以南国孓遗植物、更新世动植物群化石 ,和试图在冰臼中及砾石表面发现“钉头鼠尾”状擦痕的存在 ,来佐证“广东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用于化探样品中铁、铜、锌、猛的三种形态分析。四种金属的三种形态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012~4.43之间。
通过频域的方法对UWB的信号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功率谱中都存在着离散谱线。通过仿真分析表明,由于离散谱线导致了UWB功率谱的不平坦,使得UWB对不同中心频点的GSM信号的
本文在关于近代战争的兰彻斯特方程的基础上,将气象条件看作双 方军事对抗中的“第三方”,并把其作为一个可量化的因素加入到该方程中,建立了 考虑气象条件的兰彻斯特方程。在气
对天琴RR型变星绝对星等与运动学参数的测定及其对确定距离、球状星团年龄估计的影响,并对它们和其他距离指示器求得的结果的比较作了评述.由于不同作者采用的方法和资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