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音乐性,激活音乐课堂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om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改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小学音乐课堂更贴近大众的音乐教育而区别了专业音乐教育。形式多样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研讨课”层出不穷,使音乐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但这种充斥着各种知识的课堂却常常使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减弱了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水之源”。“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用音乐点亮了孩子的思维,激发了求知的兴趣,把音乐的美植入了孩子的心灵,把课堂变得丰富而有趣,让孩子们享受音乐,享受快乐”。
  试想,如果音乐课教学使孩子们获取的是某种技能的提高,那音乐课自会彰显其魅力;如果音乐课教学使孩子们获取的是音乐经验,那音乐课也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如果一个五音不全、天资平庸的孩子在音乐的雨露下变得鲜活起来,在爱的呵护下信心十足,你能不说这是教育的成功?如果你的教学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兴趣浓厚了、能力提高了、心灵与音乐贴近了,你能不说音乐课已走近了孩子们的心中?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就要把握好音乐性,激活音乐课堂。
  一、 感受音乐之美,让孩子们更爱听、愿听
  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听”的对象即是声音,声音又是大千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声即不成世界。
  如果学生们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其所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也会黯淡。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同理可证,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的语言。那么怎样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要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在给孩子们听舒曼的《梦幻曲》是,就让孩子们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结果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答案很明显:乐曲悠扬、带着淡淡的忧伤。还有一次我给孩子们听《士兵进行曲》,同样请他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都用直线、折线来表达音乐感受。
  二、 音乐课上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我曾听一节《最炫民族风》的音乐课,课上主要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一上课,教师便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激动人心的舞蹈场面,同时老师还非常有激情的进行讲解。这个精美的课件足足播放了好几分钟,可老师似乎觉得学生的情感激发得还不够,又让学生进行了民族常识知识竞答。近半节课教师才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歌曲中来。这堂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内容,有些地方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也很有兴趣。但认真思索却发现,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整堂课综合了太多的民族知识常识,不太像音乐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课堂上任何的综合都应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节课的定位没有从音乐出发。如果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随着歌声展开联想,引导他们如何用声音去表现歌曲蕴涵的感情,也许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会选择一些小游戏和表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过多地注重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课堂中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游戏与表演是音乐学习的重要辅助形式,设计精彩的小游戏、表演是活跃课堂气氛上好课的前提,但我们要认识到,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的出发点是哪种,它的根茎应当牢牢扎在音乐沃土中。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通过游戏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跳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说出来,那就是成功。也曾听过一节小学三年级唱歌课《白鸽》,老师从一上课开始就让孩子们边听歌曲伴奏边做动作表现音乐,学生们各个兴趣十足,以不同形式反复聆听后,学生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接下来的歌曲二声部轮唱自然层次清晰、饱满,富有表现力。所以,音乐课堂的设计要以音乐为主线,不能偏离音乐,而出现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设计,否则就走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会使我们的音乐课渐渐失去“音乐”。
  三、 把音乐知识、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各个环节中
  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如果将音乐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过分地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我们应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比如在看似很难的区分乐曲曲式结构环节,可以加入动作区分,用不同音色表现区分,根据情绪选择不同色彩区分等方法,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总结了知识点;在学唱二声部歌曲时,通过学生与伴奏、学生与范唱、学生与老师的合作逐渐掌握歌曲旋律,做到声部和谐统一;在掌握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练习时也可以通过聆听乐曲(歌曲)为不同音符设计不同动作中完成,学生既有兴趣,知识掌握也很扎实。
  四、 让音乐性贯穿整个课堂,有心地把音乐用在课堂的细节上
  音乐课堂中,应该更多地注意音乐在细节上的运用。调控课堂,可以用音乐来贯穿,表现音乐课堂和其他课堂的不同之处。课堂中很多地方的管理与过度,都可以用音乐来实现。例如:在介绍各地区民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有对比的音乐,学生能很快感觉到音乐风格明显的转换,这时候音乐基本可以替换教师的语言。又如:在教授歌曲时,教师除了单一的电子琴伴奏外,还可以利用伴奏音乐或清唱指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旋律,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主旋律演唱时,同时演唱一个副旋律,给学生单一的的主旋律演唱增加一个优美的和声。这种添加,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要给学生另一个声部的和声体验,优美的和声效果,能很有效的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体验。总之,教师应该设计一个具有音乐特点的音乐课堂,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这样才能激活整节音乐课。
  音乐是美好的,美好的音乐教学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以音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是我们一切教学之根本。如果我们综合了学科却背离了以音乐为主线的目标,看似出奇制胜的设计却空洞的华在其外,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却读不出音乐的元素,那我们的音乐之美如何呈现?课堂音乐性的体现,就是要将音乐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运用妥帖的教学方法,这样偏离“音乐”的音乐课就会越来越少,音乐课必然能回归音乐本色。“洗尽铅华露真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走出教学模式的误区,跳出教学思维的单一,在课堂上更多的呈现音乐之魅力,让音乐课把握好音乐性,让音乐课被激活,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之花开放得更加灿烂!
其他文献
汉字书写是一门艺术,几千年的汉字演进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目前,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普遍得到重视,教师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字形的间架结构,仔细指导书写,及时讲评与纠正,所以学生的字大多是比较工整,端正。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任务的改变,学习任务的增加,教师便不由自主的只关注字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字形是否端正,间架结构是否合理,字形是否美观大方,忽视了对写字的指导。另外,由于电脑、手机
期刊
摘要:专业化服务是介于综合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之间的服务模式。作为为当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图书馆是否适合开展专业化服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 专业化 服务 困境  专业化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重点只是近几年的事。率先从事专业化服务的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早在1998年就率先开展了图书馆专业化服务,随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而高素质人才在思维上应是多维的、富于创造性并敢于想象和实践的。因此,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教育开始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认识人、培养人及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高尚情操、有丰富知识、有旺盛创造力的优
期刊
华罗庚说过:“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无处不美。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成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期刊
新时期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以关爱人本,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特色,这是对英语教师提出的一次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开放的教学时空,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和学习方式,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发展性评价观应用于实践中,立足
期刊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来自于家长的良好身教,更多的受到学校教育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不但是共同打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平台,也是决定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否抵御一些社会歪风邪气的过滤网。  语文教学篇目,作为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有生命的。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情感,通过读者的阅读吸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情感的走向、情趣的培养以及情操的形成,影响读者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因此,教
期刊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
期刊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由英国 SOLARTRON公司生产的采用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的适用于多种传感器的多通道自动综合测量系统,包括时分系统的组成、测量原理、主要性能和以温度为例
青年属于年龄范畴,也属于代际范畴和社会范畴。具体而言,在年龄范畴上,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青年的年龄段为15~34岁,在这一年龄段中,青年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从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在代际范畴上,青年的内涵通过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建构起来,当代青年的成长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其社会化过程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性;在社会范畴上,青年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青年”,青年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
期刊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