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中“技术”是指发声的技巧,“艺术”是指作品的艺术表现。“技术”是基础,“艺术”是目的。很多歌者特别注重“技术”,在演唱作品时很注重方法,意图把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唱得非常到位。有的歌者则偏重于表现作品的内涵,忽略技术的训练。何种状态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关键词:声乐;学习的“阶段”;表演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J61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43-01
声乐是以人的器官作为乐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技能训练就是学习如何构建理想乐器的过程,而声音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则是用优美的声音完成艺术作品的完美表现。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提出了“歌唱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一概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自然阶段,下面谈谈我个人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
一、原始自然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歌唱者在受训练之前自然的发声状态。人的发声系统本身不是拿来歌唱的,是为了生存和交流的需要进化而来,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其发声状态是原始的,那些天生嗓音很好的人则是因为其先天遗传及后天生活方式使其发声系统各部位保持在一个利于发声的姿态上,恰巧能够发出类似科学的声音。处在这一阶段的发声状态是原始的,比如一些“原生态唱法”的歌手,他们的嗓音是天生的,没有经过修饰,其演唱模式就是依靠天生的嗓音来进行艺术表演,这样的天然嘹亮的嗓音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阶段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予以矫正。
二、不自然阶段
不自然阶段是指在原始自然状态基础上采用用嗓音矫正的手段不断调整发声状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歌者需要对歌唱的呼吸、喉部的状态、共鸣腔等方面进行调节训练,进而将发声系统各部位不利于发声的各种姿态调节到理想状态已发出科学的声音,这样的训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训练,建立新的控制机制,使自身的发声系统控制从原始的自然阶段向科学自然阶段转化。
三、科学自然阶段
之所以称这一阶段为科学自然阶段,是因为歌者通过无数次不自然阶段的不断练习,将自身不自然的动作变成自身自然而科学的发声姿态,最终做到随心而歌。由于长期的训练,对发声系统各部位进行了长期的干预 ,以往觉得不自然的、需要调节才能实现的良好状态变成了习惯性的动作,这一阶段的歌者张口就是嘹亮的嗓音,能够用科学的声音完美的诠释艺术作品。
人们在歌唱时通常有两个境界,分别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境界和以艺术为中心的境界。
(一)以技术为中心的境界。
歌者在歌唱中时刻注意保持正确的发声状态,尽量完美的把歌曲演唱好。这属于歌唱的不自然状态,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最终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种要求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部分歌者所追求的——用完美的声音把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唱到位。这样歌唱虽然能保证声音的完美性,但由于歌者的注意力放在了声音上面,对作品内涵的诠释就有所欠缺。但是,这个阶段是每一个歌唱者的必经之路,只有在严格的要求下不断地练习,才能把训练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自然动作,做到张口就是正确的声音。
(二)以艺术为中心的境界。
是指用科学的声音,以艺术为中心,随心而歌!歌者经过不断地练习,将正确的发声变成自己的习惯,进入了歌唱的科学自然状态,在演唱时,歌者即是作品,作品即是歌者。因为歌者进入了科学的自然阶段,可以轻易做到用情绪来控制声音状态,按照作品需要唱出最适合的歌声,忘我而歌。
从科学角度分析,歌唱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器官并不全由歌者的脑部意识直接操控,而是由大脑里面与歌唱相关的神经中枢用某种特定的联络机制来实现自动化控制,这是一种半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程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某项动作的起初阶段,每个动作必须经过脑部意识的直接操控才能做的准确,经过长期的重复,就会形成脱离开意识的“自动控制”,这就像人小时候学走路一样,起初会因为动作不协调而跌跌撞撞,而成年人不用思考也能够迈出腿脚大步前行,因为长期以来走路这个动作不断重复,早已成为一种“自动化”程式,只需由大脑发出指令“走路了”,腿脚的活动自然就会以“半意识控制”的方式运行。歌唱的学习亦是如此,起初,歌者的发声属于原始自然阶段的状态,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指挥各部分相互协调,通过练习重新组建新的“自动化程序”,进入歌唱的“科学自然阶段”,达到在歌唱的时可以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随意操控发声系统获得各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声音,进而完成艺术创作。
可见,无论是歌唱学习的三个阶段还是歌唱表演的两种境界,都是歌者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必须经历的,而歌唱表演以技术为中心的境界,是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阶段”,是学习所必需的,歌者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最终达到用心灵歌唱的最高境界!要学好歌唱表演,基础练习是关键,但发声技术并非歌唱的全部,它是为作品服务的,发声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优美的声音来诠释作品,达到以艺术为中心的境界,进而打动每一名听众。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北京: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韩德明,Robert 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钟振发.《发声技巧训练在歌唱艺术与嗓音矫治中的作用》[J].《咽音研究文选》,2001(1):10.
[5]理查德.奥尔德森著,李维渤译.《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向松,男,(1981.7-),籍贯四川,声乐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嗓音学的声乐教学。
关键词:声乐;学习的“阶段”;表演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J61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43-01
声乐是以人的器官作为乐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技能训练就是学习如何构建理想乐器的过程,而声音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则是用优美的声音完成艺术作品的完美表现。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提出了“歌唱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一概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自然阶段,下面谈谈我个人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
一、原始自然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歌唱者在受训练之前自然的发声状态。人的发声系统本身不是拿来歌唱的,是为了生存和交流的需要进化而来,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其发声状态是原始的,那些天生嗓音很好的人则是因为其先天遗传及后天生活方式使其发声系统各部位保持在一个利于发声的姿态上,恰巧能够发出类似科学的声音。处在这一阶段的发声状态是原始的,比如一些“原生态唱法”的歌手,他们的嗓音是天生的,没有经过修饰,其演唱模式就是依靠天生的嗓音来进行艺术表演,这样的天然嘹亮的嗓音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阶段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予以矫正。
二、不自然阶段
不自然阶段是指在原始自然状态基础上采用用嗓音矫正的手段不断调整发声状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歌者需要对歌唱的呼吸、喉部的状态、共鸣腔等方面进行调节训练,进而将发声系统各部位不利于发声的各种姿态调节到理想状态已发出科学的声音,这样的训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训练,建立新的控制机制,使自身的发声系统控制从原始的自然阶段向科学自然阶段转化。
三、科学自然阶段
之所以称这一阶段为科学自然阶段,是因为歌者通过无数次不自然阶段的不断练习,将自身不自然的动作变成自身自然而科学的发声姿态,最终做到随心而歌。由于长期的训练,对发声系统各部位进行了长期的干预 ,以往觉得不自然的、需要调节才能实现的良好状态变成了习惯性的动作,这一阶段的歌者张口就是嘹亮的嗓音,能够用科学的声音完美的诠释艺术作品。
人们在歌唱时通常有两个境界,分别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境界和以艺术为中心的境界。
(一)以技术为中心的境界。
歌者在歌唱中时刻注意保持正确的发声状态,尽量完美的把歌曲演唱好。这属于歌唱的不自然状态,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最终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种要求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部分歌者所追求的——用完美的声音把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唱到位。这样歌唱虽然能保证声音的完美性,但由于歌者的注意力放在了声音上面,对作品内涵的诠释就有所欠缺。但是,这个阶段是每一个歌唱者的必经之路,只有在严格的要求下不断地练习,才能把训练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自然动作,做到张口就是正确的声音。
(二)以艺术为中心的境界。
是指用科学的声音,以艺术为中心,随心而歌!歌者经过不断地练习,将正确的发声变成自己的习惯,进入了歌唱的科学自然状态,在演唱时,歌者即是作品,作品即是歌者。因为歌者进入了科学的自然阶段,可以轻易做到用情绪来控制声音状态,按照作品需要唱出最适合的歌声,忘我而歌。
从科学角度分析,歌唱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器官并不全由歌者的脑部意识直接操控,而是由大脑里面与歌唱相关的神经中枢用某种特定的联络机制来实现自动化控制,这是一种半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程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某项动作的起初阶段,每个动作必须经过脑部意识的直接操控才能做的准确,经过长期的重复,就会形成脱离开意识的“自动控制”,这就像人小时候学走路一样,起初会因为动作不协调而跌跌撞撞,而成年人不用思考也能够迈出腿脚大步前行,因为长期以来走路这个动作不断重复,早已成为一种“自动化”程式,只需由大脑发出指令“走路了”,腿脚的活动自然就会以“半意识控制”的方式运行。歌唱的学习亦是如此,起初,歌者的发声属于原始自然阶段的状态,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指挥各部分相互协调,通过练习重新组建新的“自动化程序”,进入歌唱的“科学自然阶段”,达到在歌唱的时可以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随意操控发声系统获得各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声音,进而完成艺术创作。
可见,无论是歌唱学习的三个阶段还是歌唱表演的两种境界,都是歌者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必须经历的,而歌唱表演以技术为中心的境界,是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阶段”,是学习所必需的,歌者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最终达到用心灵歌唱的最高境界!要学好歌唱表演,基础练习是关键,但发声技术并非歌唱的全部,它是为作品服务的,发声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优美的声音来诠释作品,达到以艺术为中心的境界,进而打动每一名听众。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北京: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韩德明,Robert 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钟振发.《发声技巧训练在歌唱艺术与嗓音矫治中的作用》[J].《咽音研究文选》,2001(1):10.
[5]理查德.奥尔德森著,李维渤译.《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向松,男,(1981.7-),籍贯四川,声乐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嗓音学的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