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小小说三题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立,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等杂志专栏作家,迄今在《北京文学》《天津文学》等报刊发表以小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1100多篇,近半数被《小说选刊》《人民文摘》等报刊转载,作品入选100多本年选及权威选本,获奖100多次。出版著作《那年夏天的知了》《大嘴王大元》《策划时代》《风雨后的阳光》等。
  夏天是要出点汗的
  张 曦是我的房客,也算我 的小朋友。说房客,是来自异乡、在上海打拼的张曦租了我的房。说小,是他的年纪,比我小上一轮。大学毕业,张曦开始摇摇摆摆地,像一只刚学会走路的企鹅寻找前行的路。
  沙发前,坐着我,也坐着张曦。
  跑了一天人才市场,张曦抹了把汗,说:“哥,这工作真不好找啊。”我俩一见如故,短短几天,已无话不谈。
  我说:“加油吧!”
  初夏的天,早早亮了。张曦早早起床,继续游走于各个人才招聘市场,每次回来,都是满头大汗风尘仆仆的样子。
  张曦说:“哥,这求职的人咋这么多,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我看到一家民企普通文员的岗位,都挤满了求职的人……”
  张曦说:“哥,我今天走得晚,看到一个面试官,在翻桌上的简历,边翻边扔,几乎是翻十张扔九张,一个收垃圾的老太太,收了满满两袋的应聘简历……”
  张曦又说:“哥,你说,我是不是找不到工作了?这工作也实在太难找了吧?”
  我笑笑,又说:“加油吧!”
  所幸,一个月后,张曦找到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张曦应聘的是文案,入职的却是推广。底薪 提成,看业绩说话。
  张曦说:“哥,要不我试试吧?”
  我笑笑,說:“好。”
  已经是酷暑了。张曦的目的,是把他们公司代理的广告牌,挂在饭馆内。与之对应的,是把这家饭馆的介绍,挂在别的饭馆里。同样的,都是免费。
  第一天,张曦回来时,天早已漆黑一片,脸上写了一个字:累!
  我说:“今天顺利吗?”
  张曦说:“不顺利。”摇摇头,洗澡去了。
  第一周,张曦签了一单,是家一百多平米的小饭馆,勉强达到他们公司规定的三星标准。三星,是最低标准。
  第一个月,张曦签了三单。一单两星,两单三星。按公司规定的,员工每月的签约要达到8家。完成率一半不到。
  那一晚,张曦捏着第一个月的工资,辛苦赚来的钱,钱不多,薄薄的几张纸,显得那么的毫无分量。
  我坐在沙发前,张曦也坐在沙发前。张曦看着我。我看着张曦。这一个月,张曦明显瘦了,也黑了。
  张曦说:“哥,我已经尽力了。”
  张曦说:“哥,我是不是能力太差了?”
  张曦说:“哥,我是不是不该来上海?”
  我说:“张曦,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多年前,我和你一样,一脸迷茫一穷二白地来到这个城市。我干的第一份工,在一家绿化公司做技术员,技术员是说得好听。我工作的前三天,是除草,像现在这样的酷暑天,我戴个遮荫帽,搬张板凳,坐在一大块草坪上用小刀除草。整个一天,保持一个姿势去除草,腿脚麻了,腰疼了,还是继续。晚上睡的工地上的房间,是不能出门的,外面放着狗,屋子里有蚊子,第一个星期,我都没睡好。随着工程的推进,我们还通宵种树,一大早困顿不堪地去马路上买大饼油条吃,吃完洗把脏兮兮的脸继续干活。我骑着浇水的机器回宿舍,过一个弯道时,整个人随着车一起翻进了灌满水的稻田里。我自己在外面煮东西吃时,线路出问题,火星直冒差点还没了命……”
  我说:“我把这困难和我爸说,我爸看着我,只说了一句:‘夏天的时候你不出汗,那你什么时候出汗呢?’意思就是,在这个夏天,你是要出点汗的。出点汗,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还有,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那是应该的。尝遍了苦中苦,以后,你也不会觉得苦了。”
  我还说:“你看我现在的房,三套,我住一套,我还租出去两套。这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点一点拼搏换来的。还有,如果让我现在去过苦日子,我还能过……”
  张曦看着我,深深地叹一口气,像是醍醐灌顶地说:“哥,我明白了。”
  张曦又说:“哥,这是不是你夏天不大愿意开空调的原因?”张曦不忘开玩笑一句。
  客厅里的空调,我倒是真不大开。是习惯了吗?
  第三个月,张曦的签约量全公司第一。
  第七个月,张曦被挖去了另一家公司。另一家公司很大,也给予了他更高更大的平台与施展空间,据说他们是看中了张曦出汗的精神。
  哥的爱情
  哥 追一个姑娘。哥说:“她可漂亮了呢。” 哥说这话时,一脸沉醉的样儿。
  哥住郊区。姑娘住市中心。我并不看好,姑娘家条件那么好,人又长得漂亮,怎么可能看上哥呢?
  我说:“哥,我觉得你可能性不大。”
  哥说:“有志者事竟成,这话你没听过吗?”
  周末,哥从郊区跑到市中心,去了姑娘家所在的那个弄堂,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远比我们郊区热闹多了。
  哥在巷子口等姑娘。
  哥和姑娘约好了。
  姑娘说:“你还不能去我家找我。”
  哥说:“好。”
  哥在巷子口没看到姑娘,倒是看到了一个卖花的小女孩。小女孩大约十来岁的模样,梳了两条长长的小辫子,人瘦瘦的,怀里簇拥着一大把红玫瑰花儿,红扑扑的小脸蛋,倒是有那么几分可爱。
  小女孩眼尖,看到了哥。
  小姑娘马上跑了上去,说:“叔叔,买花吧。”
  哥等得有几分急促。
  哥摸了摸口袋。哥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赚得不多。口袋里更不多。
  哥说:“我买一朵吧,你看行吗?”
  小姑娘说:“行啊,叔叔。”
  哥付了钱。   哥的手里就多了一朵花儿。
  姑娘来的时候,哥把花儿给了她。姑娘倒是愣了一下,哥这还是第一次给她买花。姑娘说:“你怎么买花了?”哥说:“刚看到一个卖花的小姑娘,看上去很可怜。”姑娘说:“可怜吗?说不定是骗子呢。”哥说:“怎么……怎么可能,我看着不像呢。”姑娘又指了指那花儿,戏谑的表情,说:“一朵?!”哥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囊中羞涩。”
  哥去姑娘那跑了好多次。
  哥几乎每次去,都买花儿。买得也不多,还是一朵。
  搞得卖花的小女孩,一看到哥,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去,热情地说:“哥,买一朵花儿吧!”
  那天,哥和姑娘在巷子口见面的时候,小女孩刚好过来,看到了哥,又跑了上去。小女孩甜甜的嗓音,说:“叔叔,阿姨可真漂亮!”小女孩又说:“叔叔,给阿姨买点花儿吧!”
  姑娘心情不大好,又碰到了小女孩叫她阿姨。姑娘的面色马上变了,说:“你叫什么叫,谁是你阿姨!”姑娘的声音很大,很严厉的表情。小女孩的眼睛里有泪花翻腾,很快滚落下几颗泪珠,捧着花儿,就跑了!
  事后,哥难得地发了火,对姑娘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若不是家境困难,谁会愿意出来卖花呢?!”
  哥说得气呼呼的,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哥是想到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哥陪父亲去城里卖蔬菜。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带着哥一起出了门。父亲在前面拉,哥在后面推。哥觉得去城里的路,是那么长。在父亲去上厕所的时候,哥坐在蔬菜摊位前,时不时地有人来问菜的价格,或买或不买。还有人饶有意味地看哥,是那种异样的眼神。哥完全体会到了。那一年,哥刚刚7岁。
  哥还是第一次对姑娘发火。
  哥的话儿,说得姑娘一愣一愣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哥也是后来才发觉,自己对姑娘发的火,似乎大了点儿。看来,和姑娘这事儿,要黄了啊!不过,哥没有后悔。哥想,如果再有一次,他还会这样的。
  倒是姑娘给哥打了电话来,姑娘说:“你最近在忙什么呢?怎么不来了?”
  哥就去了。
  哥去的下午,外面很冷,冷得人站在马路上,哪怕是跺着脚,还会瑟瑟发抖。哥看到了卖花的小女孩,一张小脸冻得白白的,嘴一张,就是一口热气喷出来。
  哥是真动了恻隐之心,也为上次姑娘的言语而抱有歉意。
  哥說:“你这里还剩多少花儿,我都买下了。”
  小女孩说:“真的吗?”
  哥说:“真的。”
  小女孩笑了。
  小女孩数着花儿的数儿:“一、二、三……”
  哥买下了小女孩三十六朵玫瑰花儿。
  哥捧着一大捧玫瑰花儿,在巷子口碰到了姑娘。姑娘看了哥一眼,说:“走,去我家吧。”哥脑子嗡了一下,鼓起勇气说:“是吗?”哥还没去过姑娘家。姑娘说:“不敢?”哥说:“这有什么不敢的!”
  哥进了姑娘家的门。
  哥看到了姑娘的爸妈。
  哥恭敬地叫着:“叔叔,阿姨。”
  姑娘的爸妈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外面就跑进来一个小女孩,就是那个卖花的小女孩。小女孩苍白的脸蛋上,已经有了几分红润。
  小女孩说:“大舅,大舅妈,我觉得这个姐夫挺好的!”
  后来,哥娶了姑娘。用现在的话儿说,这挺有几分逆袭的味道。当然,那时是叫高攀。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
  嫂子说,一个善良的男人,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现在,哥和嫂子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梨花盛开的日子
  春 天,梨花说:“我们,去走走?”我说:“好 啊。”
  我们从上海出发,踏着春天的步子,坐着高铁一路胡乱行走,沿途经过一个个城市。我们经过哪里,就在哪里逗留。
  梨花说:“生活太压抑,我快要疯了!”
  梨花说:“这次,我要痛痛快快地出去走走。”
  梨花说:“谢谢你,能陪我。”
  梨花说第三句话的时候,她把头转向了我,一脸的妩媚。我看着梨花美丽的面容,淡淡地笑笑,说:“你开心就好。”我又说,“正好,我也出来散散心。”我咽了咽喉咙口的唾沫,有句话还堵在那里。说吗?还是不说了吧,让我陪梨花快快乐乐地走完这段旅行吧。
  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在镇江。
  镇江是座古城,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那里有金山、焦山、北固山,还有西津渡。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在梨花的身上,也照在我的身上。
  梨花说:“饿吗?”
  我说:“饿了。”
  梨花说:“我们去大吃一顿。”
  我说:“好啊。”
  我们去了一家锅盖面馆,各自要了一碗面。我们点了好多的浇头,浇头把面碗撑得满满的,像是随时要漫出来一般。我们没有太多的钱,面馆是我们目前还有能力挥霍的地方。
  梨花拿出筷子,说:“吃吧。”
  我点点头,筷子就伸进了碗里,一下子风卷残云般地,几大口浇头和面条下了肚。我是真饿了。早上临上火车时,就吃了一小块面包。
  我以为我的吃相会惊住梨花,我看向梨花,发现她的吃相竟然比我还嚣张,她的一只脚竟还肆无忌惮地架在左侧的一张空凳子上,她的嘴角挂了一小块面条,桌子上是有纸巾的,她却径直用手去抹了一下。梨花是知道我在看她吧,转过头朝我笑了笑,她的腿,依然架在那里。
  梨花说:“生活总是离不开挫磨!”
  我有至少三秒的停顿。
  我说:“对,对!”
  梨花的心头郁闷哪。梨花其实已经够努力了,每天早早地上班,又很晚才下班,活儿做了那么多,可主管就是横竖看梨花不顺眼,想着法儿地给梨花使绊儿批评她……
  我们的下一站,是合肥。
  刚走出出站口,梨花就和人吵了起来。
  梨花是为了一个孩子。
  那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小女孩长得挺乖巧可爱的,随着一个年轻男人走出火车站。年轻男人该是她的父亲吧。
  小女孩走出去时,动作似乎是慢了半拍,她的父亲就说她:“你这孩子动作怎么这么慢呢!”说着话,父亲还推她,拧她的耳朵,拍她打她的屁股。
  梨花就是这个时候冲了上去。
  梨花大声吼道:“你干什么呢?!”
  小女孩的父亲愣住了,转头看向身后,看到怒气冲冲的梨花,瞬间就明白过来。那个男人说:“我管教自己的孩子,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梨花说:“你是这么管教孩子的吗?你不能好好说话吗?”
  男人是被惹火了吧,那个长相有点粗的男人挽起袖子要冲向梨花。
  我赶紧拦住男人,我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她就是有点激动了,你别怪她,你别怪她……”
  男人带着小女孩气咻咻地走远了。
  我看向梨花,梨花忽然一脸的泪花,我想起了梨花说过的她的童年,她早逝的母亲,她喝完酒就爱打人的父亲……
  我轻轻拍拍梨花的肩,说:“没事了,没事了。”
  我们是在一个下午来到新津的。新津的梨花花开正盛。这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我们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儿,终究是来到了这里。
  站在一大片梨花树下,梨花说:“我喜欢这里。”梨花又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叫梨花吗?”我说:“为什么?”梨花说:“因为我是在梨花盛开的时节生下来的。”我说:“哦。”我笑了。梨花也笑了。其实这个答案太明显了。
  正走过的,是一对在这里拍婚纱照的年轻男女,穿着白色婚纱的女孩,特别的漂亮,还有那穿着礼服的男孩,也特别的帅气。
  梨花转头看向了我,说:“将来,我也要在这里拍婚纱照。”
  梨花是在和我说吗?
  好像是的。我点点头,说:“是啊是啊。”
  那一晚,在梨花那个久已没人居住的新津家里,梨花睡床,我睡沙发。远远地,我听到梨花睡着后轻轻吐气的声音,这是梨花睡得最好的一晚。
  而我辗转难眠。
  我在想母亲刚刚给我打过的电话:“儿子,别忘了你答应的,回来就和刘月结婚……”
其他文献
1956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院落成,首演剧目选择了曹禺的《日出》。今年9月,北京人艺新建的曹禺剧场投用,首演剧目仍然定为《日出》。这是人艺排演的第五个版本的《日出》,由人艺副院长冯远征执导。  在北京市中心的首都劇院侧后方,灰白色、略显低调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前不久建成,寄托着这个老牌“戏剧工厂”的国际化愿景。戏剧中心包含“曹禺剧场”与“北京人艺小剧场”一中一小两个剧场,各设700座和200座
历史的生物钟,  生活的意识流,  流入大起大落的80年代。  文明交错贫困,  振兴交替腐败,  风起云涌的规律线,  在不规律的曲曲折折中  寻求着  时代的立足点,  改革的立足点。  时间与空间孕育的繁华,  怦怦搏跳的开拓型大动脉。  多侧面的面面俱到,  平衡了中庸的纪元;  多层次的层层牵制,  延缓了发展的节拍。  平衡木上技巧精湛,  不容波动的水平面,  几乎使生活的律动  窒
夜幕降臨,四团集合了。  团长站到队列前面对800多名官兵拉开了嗓门:“同志们,我们的抗洪任务已经结束。上级命令我们,今天晚上撤离滨城,返回军区。解散后,各连迅速收拾随身物品,六点钟准时出发。行进中,车队首尾呼应,保持队形,关闭车箱的帆布,不准鸣笛,不准打扰滨城市民。”  华灯初上,军车排成一列出发了。  昏暗的车厢里,一个战士禁不住好奇,悄悄地拉开帆布一角,贴上去左顾右盼地看着大街两旁闪过的建筑
毕业后就沉入海底的班级微信群,前几天罕见地冒泡了。班长在群里发话,请研究生同学互相提名,以选出在各自领域小有所成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共襄系庆盛举。小周这才知道失联多年的同学,有人已在名企活得风生水起。  小A担任部门总监年薪200万,小B所在公司上市在即,小C入列福布斯精英榜,都分分钟实现财务自由……  新一季《奇葩说》中,关于“你实现了什么自由”的话题,导师和选手议论纷纷。有爱马仕自由、思想自由、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雨不下雨,先打几个响雷,让人听听响声,制造一些动静,得让所有人知道他来了,仿佛已成官场一个不成文的定例。  年关将近,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里,处处都洋溢着欢乐的年味。  鬼哭狼嚎的北风,将刺骨的寒气一次次吹向石成,但他丝毫不觉得寒冷,相反,他觉得自己的每个毛孔,都向外冒热气,他是从里到外的暖啊!  自己贷款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投资建了这个酒厂,开业时已是5月,
秋收季节,吃罢晚饭,社员们就三三两两来到七队的场上。他们都穿着长袖布衫,头上包着或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毛巾。夜里要打稻了。  场很大,足有十来个篮球场那么大,堆满了等待脱粒的稻捆。一堆堆稻捆之间挑起了一个个大灯泡,每个都有几百瓦,好像一群小太阳。稻草和稻谷温热的馨香浮游在空气里。  人们先是坐在稻捆上说话,几个男人在争论在蒙古摔死的林彪,到底是飞机自己掉下来的还是被导弹打下来的;另几个男人凑到女人堆
《吉祥如意》剧照:三舅王吉祥与女儿丽丽《吉祥如意》剧照:屋内满墙的家庭合影  大鹏工作室里,有一面玄关柜,柜子里摆放着玩偶、照片和奖杯。其中有一座金马奖的奖杯,是大鹏导演的短片《吉祥》所获得的荣誉。四年前,大鹏回到故乡集安,闪过拍摄家乡的念头,念头最终演变成一部名为《吉祥》的短片和即将上映的电影《吉祥如意》。  在此之前,大鹏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喜剧演员和导演。那些喜剧片票房不错,但评价褒贬不一。故事
挪威最近立法,禁止网红和广告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骗”。凡經过滤镜或PS软件加工的照片,必须用水印标注出来,让观众知道经过技术编辑。  不少苦“照骗”已久的人大喊,天亮了!但我觉得,现实效果未必如想象的那么乐观。深受“流量美学”影响的网民中流行一句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可以打开美颜欺骗生活。智能手机普及以后,人们凡是发自拍,使用美颜滤镜是一种道德义务,若有人违反这一“社会规范”,就相当于早上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一直打着小明王的旗号行事。至于他自己,则自称吴王。根基稳固之后,小明王被害。于是,故事来了。  朱国桢笔记《涌幢小品》记录,这一年正月,有工匠向上司报告说,他遇到了一个老者。老人告诉他,吴王(朱元璋)即位三年后,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这个人问过老人姓甚名谁,老者回答说,“我是太白神”,然后不见了。  自古以来,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各类祥瑞、传说及预言的出现。这个匠人报告的这件事情,
谁说可可西里没有海,谁说戈壁滩不曾有灯塔,谁说你的心里荒凉而曲折,谁说流浪歌手注定要漂泊……  图图一个人跑到阿富汗去玩,看到街头巡逻的士兵,她就向人家借枪拍照片。那是一把AK47。照片传到网上,朋友圈一片惊讶,以为她加入了塔利班。家里人看到了不免担心,说那儿兵荒马乱,一个女孩儿家去那里不安全,唯有奶奶不愁,说我们家图图啊,她不祸害别人就不错了。  奶奶是圖图的崇拜对象,可是奶奶对她从来没好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