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技巧调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前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调控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学情 教学技巧 以生为本
  引言
  学生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每一堂课的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的成长。学生是灵动的,教学应该是灵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课前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及時调整教学策略,调控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规教学中,师生间的熟悉度和契合度往往较高。借班授课的公开教学,更考验老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现笔者以一堂公开课为例,谈谈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技巧调整。
  1.开课背景与初步教学设计
  2016.12.15,笔者赴闽粤交界处的诏安县霞葛中学送教。示范课课题为《再塑生命的人》(部编版七上)。原授课方案大致如下:
  一、导入:从海伦·凯勒的奇迹说起,认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用“读读写写”中的成语,复述故事。
  三、细部揣摩:从复述中感受海伦前后的变化,回到文本了解其“再塑”的历程,重点品读其心理描写。
  四、探究原因:引导学生聚焦莎莉文老师,讨论这个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
  五、小结:海伦的奇迹,也是爱的奇迹。
  2.授课前的学情分析
  临开课前一天抵达霞葛中学,与任课老师交流,获知以下学情:
  2.1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朴实真诚,有健康的审美取向。能正确解读本课传达的情绪和感受,没有故意曲解或误读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且对开课充满期待。
  2.2课外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语言品析能力较弱,有“浅阅读”的倾向,而且阅历少,情感体验较单薄。
  2.3因课程进度问题,该班已经上过此课。学生学习了字词、粗略了解了大意、解答了课本中列出的自读问题。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基本完成自学任务。从学习的起点来看,已经不同于新授课。
  3.教学设计推敲与调整
  在这样特殊的学情背景下,我反复推敲、建构,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
  3.1回归起点,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笔者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的本质》一书指出:“对学习者的现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触发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先有概念基础上,学习才得以真正发生。”原设计针对初始课教学,显然已不适用。因此,笔者先对大框架做了调整,删去导入中海伦·凯勒的介绍,果断放弃用“读读写写”中的成语复述故事这一环节,削枝强干,回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起点,着手于深入开发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3.2把握需求,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
  鉴于是二次授课,应选择新颖又贴切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因为是二次授课,得以切入教学的核心,并能从容、集中地寻求突破。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些文字纯粹是一种个体的表白,具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但是,学生乃至老师,都不可能具有作者的人生体验。王荣生老师说:“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的链接。”也就是说,要通过品读这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体味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
  依据文本的特质,我将教学重点调整为: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海伦·凯勒的独特体验,学习侧面表现莎莉文老师的手法。本课探究的主问题为:“一个盲聋哑的孩子,她怎样用文字去塑造自己恩师的形象?”这个主问题贯穿了教学始末,让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晰又不缺乏细腻。一次次创设情境,让学生揣摩海伦如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世界、如何描摹自己百味杂陈的学习经历、如何表达内心的声音……感受这个文本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思维特点、体验方式、语言形式,教出这篇散文所特有的情味。
  3.3适度拓展,链接课外空间。
  本堂课拟适度拓展,引入适当的课外助读材料,以满足学生解读文本的需要。导入环节,笔者从百度“孤星湾”计划谈起,这个计划关注的是特教老师这个群体,我引用其公益广告中的三句广告词:“无声世界里的特殊音符,孤独星球上的明亮灯火,混沌世界中的希望曙光。”在情感上蓄势,引出文章的“再塑者”莎莉文和“被塑者”海伦。
  除此以外,笔者还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截取了三个片段,以备解读环节选用。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尽力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我的思想再也无法通过几种单调的手势传递给别人。
  每当这时,我就好像被许多看不见的魔爪紧紧抓住,我拼命地想挣脱它们,却无能为力。烈火在我胸膛里燃烧,我却无从表达。于是,我疯狂地踢打、哭闹、吼叫,在地上打滚,直到筋疲力尽……
  ②我嫉恨妹妹夺走了母爱。现在,妹妹又霸占了南希(洋娃娃)的摇篮。我再也无法忍受了,疯狂地冲过去,愤然把摇篮推翻。多亏母亲及时赶来,接住了妹妹。不然她很有可能被摔死……
  ③所取得的一切,无不归功于莎莉文老师。
  这三则助读材料都紧紧围绕文本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表达的痛苦、迷茫、绝望、冷漠,还有幸福与感恩。按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这几则材料应该有助于他们理解文本中传达的生命渴求和灵魂的慰藉。
  3.4设计活动,激发参与意识。
  余映潮老师曾说:“正确的教学理念,集中表现在一个‘点’上,那就是要深切地知道、真正地明白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在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大量的学习实践,在教学之中精心设计由学生集体进行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进一步优化学生活动的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到跳读筛选信息,再到思考、讨论,然后交流、举例、赏读,以及最后的仿写训练。笔者设计了一个定向的、有序的学习活动,努力让学成为一种自发状态,让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思维,有效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3.5读写结合,促进素养提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拟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文的第四段很适合设计仿写训练:“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这个选段运用比喻,以雾天海上航行为喻,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坠入黑暗世界找不到方向的心灵感受。反复呼唤“光明”,表达了作者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求。文章的结尾处的“幸福”感受,作者有描述,但仍有发挥的空间。笔者抓住这些言犹未尽的文字空间,变换情境,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迷茫”片段,抒写“幸福的海伦”,填补充实文本。这个环节,既有回顾和揣摩,又有对本文写法的进一步演练。另外,伴随着学生情感的投入,也让课堂充盈着情味、颤动着和鸣。
  【附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孤星湾”计划(关爱特教老师)导入,唤醒孩子们对整体篇章的记忆。提出探究问题:一个盲聋哑的孩子,她怎样用文字塑造“再塑”自己生命的恩师的形象?
  二、跳读,找出正面写莎莉文老师的句子,从正面聚焦“再塑者”的行为。
  思考:如果仅仅是这样写,足以表现再塑之恩吗?
  三、再讀,思考:作者因为自身的局限,老师的音容笑貌写不出,老师的言谈举止写不出,老师的再塑艰辛写不出,那她该怎样写?
  预设答案:可以写海伦的体验和变化——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这个世界、描摹自己百味杂陈的学习经历、聆听内心的声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精读,流连文字,举例、交流、赏析、感悟。重点赏读,感知海伦的迷茫、绝望和幸福。
  五、学以致用,体悟幸福,表达幸福。仿照第四段,从海伦的角度,抒写“幸福”的感觉。
  【注:此设计详案发表于《海峡读写研究》2017年第12期】
  4.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控
  这堂课推进得很顺利,验证了之前的学情分析精准到位,教学设计调整也是合理有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之处、不足之处,或有价值的生长点,把控教学的内容和节奏。
  学生提前到齐。正如之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他们朴实真诚,带着信任和期待,有明显较强的学习欲望。课前笔者播放音乐《相信爱》给他们听,眼神抚过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很多孩子都羞涩地笑了。
  学生对文本确实是熟悉的,建立在学生先期授课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得以展开而不显艰涩。有关“再塑者”行为的语句很快就以接力的方式被一一找出,每一个站起来朗读的学生都不敷衍也不矫情。大家继而迅速聚焦海伦这个“生命体”:谈到海伦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这个世界时,他们提到“暖和的阳光”,提到“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提到流经手心的“清凉的水”……生命中那些细微的感观正在复苏。
  谈到海伦学习过程中的百味杂陈,学生们交流了成功的兴奋、分享的急切、冷酷的发泄、顿悟的欣喜……他们认真地读,用心地品,很温暖很仔细地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脸都涨红”的狂喜,“就往地上摔”的冷漠,等等——字里行间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也被学生敏锐地抓住。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更关注文本的形式,不仅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贴着文本细读,感受丰富生动的生命状态,我们发现了文字里的温情和感恩。
  三个情感特别浓烈的句子,学生也顺利找到。这里我调整了教学节奏,慢下来——朗读,做具体细致的示范和指导;赏析,结合精心选择的助读资料。我希望学生能走进海伦的内心深处,和迷茫的、绝望的、幸福的作者对话,并激活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个过程在微妙的弹性的调控中进行,整堂课如江水一般流淌。比较遗憾的是,到“学以致用”环节,离下课已经仅剩五分钟,由读到写的延伸已来不及。我再次调整教学策略,和学生简单交流可以选择的“幸福”的情境,然后将这个训练调整为课后的作业。
  结语
  纵观整堂课教学,这种教学策略的调整依然在延续。只有准确分析学情,寻求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才能动态地灵活地把控教学走向,选择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节奏。二次授课,并不新鲜的文本,在针对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之后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3]余映潮,张水鱼.课堂生成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抓住音、人、境三个主要因素,剖析厦门六中合唱团取得成功背后的因素,探讨音乐美育时代需要的校园音乐、音乐教师和美育环境这三个要素。  关键词: 音乐 美育 三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部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的春风开始吹遍中国大地。在这个美育得到空前重视的时代,
摘 要: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年间卓有建树的一代名臣,在江苏巡抚任上(1832—1837)从朝廷期望、民生疾苦出发,聚焦农政,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政思路和实践为标准的农政举措下,江苏虽灾害频发,但农政得宜。林则徐的农政实践为稳定东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林则徐 江苏农政 甲午日记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年间卓有建树的一代名臣,其一生政治实践受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从道光三年(1823)受任江苏
摘 要: 课程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探求高校课程设置现状,明晰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立场提出课程改革建议,对高校专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八年来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明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  关键词: 高校课程设置 体育管理 北京体育大学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1研究目的。  高等教育是莘莘学子
摘 要: 从古至今,梦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人们讲述梦、记录梦,追寻梦的意义。在不断追寻探索中发现梦与文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梦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非凡的價值。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同样有精彩的梦境描写。从文学梦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描写,探索安娜一生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梦 梦境  一、引言  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课程考核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要求。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室内设计制图与透视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制图类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并针对课程性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制图与透视 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  “室内设计制图与透视学”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投影基本知识、建
摘 要: 杜十娘与茶花女同为不幸困于风尘的女子,在奢靡欢笑充斥着金钱与欲望的生活背后,精神上却是十分空虚无聊,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对人生的厌倦与心灵的麻木。两人都试图挣脱现实枷锁,都不顾一切地反抗过,她们在情感表达方式与命运结局方面虽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为情生,为爱死”。生命的最后关头,两人都有真相要控诉和说明。只是杜十娘展示的是金钱,而茶花女坦白的是爱情。  关键词: 百宝箱 白茶花 杜十娘 茶
摘 要: 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女主人公松子渴望爱与被爱却坎坷曲折的故事,她历经苦难且短暂的一生中总在经受着恶性循环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以第三人称可靠视角揭示她悲剧命运由性格缺陷导致;同时也有很多评论文章将松子的悲剧命运归咎于被爱情欺骗。本论文试图跳出对人物性格的解读,也不以选错恋爱对象造成的悲剧性后果之维度解读松子的一生,而是从小说的两条叙事双线入手,厘清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并且
摘 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势不可挡,混合式ESP教学逐渐得到推广。当前混合式ESP教学不够普及,构建有效的混合式ESP教学模式研究不够深入。本文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为例,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基于信息化情境深入探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构建、任务型和案例型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小组合作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及形成性课程评价方式的确立,最终构建混合式ESP翻转课堂
摘 要: 田野考古在大众媒体的发展下已经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对田野考古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通过新颖的方式了解田野考古。但是公众对田野考古的认知处于浅显的平面认知上,信息来源主要是他人给予,没有实际的直观了解,对于田野考古究竟有哪些程序,有什么样的步骤,究竟是如何操作的没有深入清晰的认知。为促进公众认知,文创产品设计需尽力结合田野考古的实践过程,力求将实践过程以文创产品的形式生动表现出来,增强其
摘 要: 外语专业有其特殊性,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具有特殊的思想行为特点,这对于在外语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外语教育的鲜明特点入手,阐述外语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当前高校外语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寻加强高校外语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