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近5年间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结果和经验.方法对1998~2002年的668例婴幼儿VSD修补术进行总结.年龄1~36个月(平均15.8个月),体重3.0~15.5 kg(平均8.1 kg).膜周部VSD562例,干下型VSD102例,膜周部并肌部VSD 4例.术前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386例(57.8%).因难治性肺炎或心衰而急诊手术89例(13.3%).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6例,手术病死率为09%(6/668).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和肺动脉高压症.结论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监护处理措施的进步,在婴幼儿期施行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已成为安全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由超声图像测量肱骨远端骨骺前倾角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高频探头(7~10 MHz)对203例5 d~23岁正常受检者的右侧肘关节分别按年龄分为5组(5 d~4岁、5~8岁、9~12岁、13~16岁、≥17岁),按性别分为2组,测量肱骨小头及外半滑车前倾的角度,并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肱骨小头前倾角度 48.89°±8.96°,外半滑车前倾角度 33.70°±7.18°
目的 :探讨选择性扩增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γδT细胞的方法 ,以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亚群。方法 :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 (n =10 )外周血和BALF中的单个核细
目的 :了解医院突发事件监测机构的设置及相关监测内容 ,为寻找合理的监测指标、完善医院日常监测、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某区医院为研究现场
目的 探讨抗HBe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前C区变异株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抗HBe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应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其前C区的变异的发生率,然后用免疫疗法(左旋咪唑搽剂+乙肝疫苗+潘生丁)治疗,观察其对HBV前C区变异株患者的疗效,并以HBeAg阳性患者为对照. 结果 (1)抗HBe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前C区变异发生率为10/12;10例均为A1896终止变异,其中5例与
目的 比较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对骨骼肌细胞膜上成人型乙酰胆碱受体(ε-Nachr)和胚胎型乙酰胆碱受体(γ-nAChR)的作用.方法先在HEK293细胞膜上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表达ε-Nachr和γ-nAChR,再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比较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与这两种受体作用引起峰电流的变化.结果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均能竞争性抑制ε-Nachr和γ-nAChR.抑制ε-Nachr两药的IC50依次为 8.3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筛选噬菌体肽库所获得的日本血吸虫抗原模拟表位的抗原性。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 (Sj- Ig)作为靶分子 ,分别以噬菌体 12肽库 (Sj A
目的 观察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血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 220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包括死亡病例)、20例细菌性肺炎和2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结果 SARS患者血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167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细胞核表面出现鼓槌样结构,156例的患者中性粒细胞质中非特异性颗粒粗大,121例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其他
目的 探讨晚期肾母细胞瘤术前治疗的必要性,并分析术前全身化疗和肾动脉化疗栓塞合并全身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Ⅲ、Ⅳ期肾母细胞瘤分为2组:①未术前治疗组11例;②术前治疗组19例(又分为全身化疗亚组6例和肾动脉化疗栓塞合并全身化疗亚组13例).结果未术前治疗组手术死亡率18.2%(2/11),肿瘤完整切除率9.1%(1/11),2年无瘤生存率9.1%(1/11).术前治疗组手术死亡率0%(0/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动物试验证明,不稳定斑块是局部炎症反应过度活跃的结果,急性炎症反应物质,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内黏附分子(sICAM-1)、血沉(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纤维蛋白原(Fbg)在ACS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