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的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阅读则是获得这种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本论文结合高中英语《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题材、测试特点及各题型的设计变化情况。同时,对现阶段本校高中英语阅读教与学现状进行细致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语言学理论,提出一些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学习策略及应试技巧。
【关键词】阅读理解 高考 阅读教学现状 学习策略及应试技巧
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 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技能中,阅读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形式,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笔者认为,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阅读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做出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探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测试特点与题型设计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向标。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
一、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
1.阅读材料体裁丰富、题材广泛
阅读理解在高考题中所占比重大,一直保持标高稳定的特点。设20小题40分,占总分的26.7%,所选阅读材料都不超越中学生英语语言水平,要求学生读懂书﹑报﹑杂志﹑网络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短文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生词量一般控制在3%。笔者对近年来高考阅读材料作了如下统计(见表一和表二)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高考阅读理解的素材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适合学生阅读;体裁广泛,特别关注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如教育、环境、人的情感、科技发展等,显示了高考选材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2.题型分布合理,突出智力型题目的考查力度
从题目设置情况看,高考阅读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四种题型: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和词义猜测题,多角度考查考生输入、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能力。其分布情况见表三。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题仍是重中之重,符合高考的命题动向。另外词义猜测题的考查呈上升的趋势,主旨大意题所占比重保持不变,整体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高考的命题趋势,那么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否就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和趋势的指导而进行的呢?它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调查研究:笔者对高三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对不同层次的100名学生进行了了问卷调查,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约8%的学生单词不成句,目不成行,喜欢一个个单词进行阅读。
(2)约5%的学生喜欢用笔指点,文本内到处可见其笔的痕迹,结果造成学生阅读思维混乱。
(3)18%的学生逢字必查,碰到不会的单词总习惯用字典去应付,不懂得变通,利用上下文来阅读。文章词汇量大,生词多,句型结构复杂,影响阅读速度,学生不感兴趣。
(4)15%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准确性差,结果就坚持不下去。
(5)约24%的学生主要内容抓不住,只能根据材料中的支言片语断章取义,无法领会全文主旨。
(6)30%的学生推理、判断能力弱,不能根据上下文内容或作者的语气判断其意图,揣测弦外之音。还有部分学生失分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心理状态不稳定或解题技巧不熟练所导致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问题。笔者对本校近10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发现教师的阅读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语言基础扎实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会水到渠成,所以只重视语法、词汇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精读,要求学生看懂每个单词和句子,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对答案,不指导;上述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恰当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出现。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培养
1.学习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Rebecca Oxford(1990)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管理策略和社交策略。补偿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即学习者使用迂回的方式表达或利用各种信息猜测来掌握语言的方法。现代阅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receptive skill,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一致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阅读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之所向,这就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the top-down model)。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其实就是补偿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补偿策略使学生从语篇的整体结构考虑,靠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使学生能更好地对语篇进行深层理解,正确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向学生解释策略,说明运用策略进行阅读的益处;演示阅读策略;学生模仿阅读策略,提出反馈意见;不断提醒学生使用策略,帮助他们总结策略学习经验。
四、注意学习策略,提升答题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之后,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阅读,熟悉相关科学知识,多了解异国风情,扩大词汇量,增长见识;其次,要重视答题方法,做到快速阅读,准确答题。接下来,我就上述表三中所提到的四种阅读理解设题的形式,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1.主旨大意题
(1)寻找主题句,确定文章大意。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短文的主题句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通常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结尾(含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首尾呼应的主题句),因此,仔细阅读这类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是关键。
(2)抓住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寻找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是建立在寻找各段落中心的基础上的。各段落中心句的整体归纳便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依据只言片语或某一些段落,而应该观察全文的结构安排,理解文章浓墨重笔的“重心”,考虑文章的材料组织及支撑性细节是服务于什么的,分析故事情节围绕什么发展的,最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3)抓住文章主线和关键词语,归纳文章中心。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段落都有主题句,有时主题句暗含在段落中。阅读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继而概括出段落的主题,推导出文章的主旨。分析的方法是,先弄清该段落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逻辑上有什么联系,然后加以归纳形成的主题。
2.细节理解题
(1)快速浏览全文。大致了解全文都涉及了哪些信息。
(2)根据题目要求,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语,然后以此为线索,通过略读和查读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在文章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到后仔细阅读,反复品味,认真比较选项和文中细节,在准确理解该细节的前提下,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答案。确定答案后,必须回读原文,再一次根据原文中的信息对选择的选项进行验证。
3.词义猜测题
(1)根据定义(definition)猜测词义。如果生词由定语从句、同位语(同位语前常有or,similarly,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namely,or other,say等)或同位语从句来定义,或使用破折号、冒号、分号后的内容和引号或括号中的内容加以解释,那么理解这些定义或解释就是在理解词义。下定义常用谓语动词有:be,mean,deal with,be considered,to be,be called,define,represent,refer to,signify等。
(2)根据对比、比较关系猜测词义。在一个句子或段落中如有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对比性描述,我们可以从生词的对立面猜测其词义。表示对比关系的词语主要有:unlike,not,but,however,despite,in spite of,in contrast等。表示对比关系的句子结构主要有:while引导的并列句等。同对比关系相反,这里所说的比较关系表示意义上的相似关系,标志性词语只要有:similarly,like,just as,also,as well as等。
4.推理判断题
(1)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思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而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抓住材料实质性的东西。
(2)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进行推断。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浏览法,迅速在阅读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范围或位置,然后再进行推理判断。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opinion and fact)、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主观点与次观点(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idea)。
(3)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抓住特定信息进行逆向或正向推理,整合全文信息进行推断,利用语境的褒贬性进行信息推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得出结论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才是学生真正的老师”。要从根本上解决英文阅读理解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培养经常阅读英语材料的习惯,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优秀英文作品,充分体验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成功喜悦,从心灵深处激发阅读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Oxford,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Boston, Mass:Newbury House, 1990.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历年高考试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阅读理解 高考 阅读教学现状 学习策略及应试技巧
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 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技能中,阅读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形式,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笔者认为,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阅读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做出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探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测试特点与题型设计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向标。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
一、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
1.阅读材料体裁丰富、题材广泛
阅读理解在高考题中所占比重大,一直保持标高稳定的特点。设20小题40分,占总分的26.7%,所选阅读材料都不超越中学生英语语言水平,要求学生读懂书﹑报﹑杂志﹑网络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短文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生词量一般控制在3%。笔者对近年来高考阅读材料作了如下统计(见表一和表二)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高考阅读理解的素材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适合学生阅读;体裁广泛,特别关注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如教育、环境、人的情感、科技发展等,显示了高考选材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2.题型分布合理,突出智力型题目的考查力度
从题目设置情况看,高考阅读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四种题型: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和词义猜测题,多角度考查考生输入、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能力。其分布情况见表三。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题仍是重中之重,符合高考的命题动向。另外词义猜测题的考查呈上升的趋势,主旨大意题所占比重保持不变,整体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高考的命题趋势,那么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否就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和趋势的指导而进行的呢?它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调查研究:笔者对高三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对不同层次的100名学生进行了了问卷调查,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约8%的学生单词不成句,目不成行,喜欢一个个单词进行阅读。
(2)约5%的学生喜欢用笔指点,文本内到处可见其笔的痕迹,结果造成学生阅读思维混乱。
(3)18%的学生逢字必查,碰到不会的单词总习惯用字典去应付,不懂得变通,利用上下文来阅读。文章词汇量大,生词多,句型结构复杂,影响阅读速度,学生不感兴趣。
(4)15%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准确性差,结果就坚持不下去。
(5)约24%的学生主要内容抓不住,只能根据材料中的支言片语断章取义,无法领会全文主旨。
(6)30%的学生推理、判断能力弱,不能根据上下文内容或作者的语气判断其意图,揣测弦外之音。还有部分学生失分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心理状态不稳定或解题技巧不熟练所导致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问题。笔者对本校近10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发现教师的阅读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语言基础扎实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会水到渠成,所以只重视语法、词汇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精读,要求学生看懂每个单词和句子,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对答案,不指导;上述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恰当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出现。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培养
1.学习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Rebecca Oxford(1990)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管理策略和社交策略。补偿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即学习者使用迂回的方式表达或利用各种信息猜测来掌握语言的方法。现代阅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receptive skill,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一致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阅读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之所向,这就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the top-down model)。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其实就是补偿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补偿策略使学生从语篇的整体结构考虑,靠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使学生能更好地对语篇进行深层理解,正确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向学生解释策略,说明运用策略进行阅读的益处;演示阅读策略;学生模仿阅读策略,提出反馈意见;不断提醒学生使用策略,帮助他们总结策略学习经验。
四、注意学习策略,提升答题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之后,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阅读,熟悉相关科学知识,多了解异国风情,扩大词汇量,增长见识;其次,要重视答题方法,做到快速阅读,准确答题。接下来,我就上述表三中所提到的四种阅读理解设题的形式,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1.主旨大意题
(1)寻找主题句,确定文章大意。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短文的主题句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通常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结尾(含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首尾呼应的主题句),因此,仔细阅读这类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是关键。
(2)抓住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寻找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是建立在寻找各段落中心的基础上的。各段落中心句的整体归纳便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依据只言片语或某一些段落,而应该观察全文的结构安排,理解文章浓墨重笔的“重心”,考虑文章的材料组织及支撑性细节是服务于什么的,分析故事情节围绕什么发展的,最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3)抓住文章主线和关键词语,归纳文章中心。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段落都有主题句,有时主题句暗含在段落中。阅读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继而概括出段落的主题,推导出文章的主旨。分析的方法是,先弄清该段落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逻辑上有什么联系,然后加以归纳形成的主题。
2.细节理解题
(1)快速浏览全文。大致了解全文都涉及了哪些信息。
(2)根据题目要求,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语,然后以此为线索,通过略读和查读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在文章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到后仔细阅读,反复品味,认真比较选项和文中细节,在准确理解该细节的前提下,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答案。确定答案后,必须回读原文,再一次根据原文中的信息对选择的选项进行验证。
3.词义猜测题
(1)根据定义(definition)猜测词义。如果生词由定语从句、同位语(同位语前常有or,similarly,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namely,or other,say等)或同位语从句来定义,或使用破折号、冒号、分号后的内容和引号或括号中的内容加以解释,那么理解这些定义或解释就是在理解词义。下定义常用谓语动词有:be,mean,deal with,be considered,to be,be called,define,represent,refer to,signify等。
(2)根据对比、比较关系猜测词义。在一个句子或段落中如有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对比性描述,我们可以从生词的对立面猜测其词义。表示对比关系的词语主要有:unlike,not,but,however,despite,in spite of,in contrast等。表示对比关系的句子结构主要有:while引导的并列句等。同对比关系相反,这里所说的比较关系表示意义上的相似关系,标志性词语只要有:similarly,like,just as,also,as well as等。
4.推理判断题
(1)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思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而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抓住材料实质性的东西。
(2)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进行推断。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浏览法,迅速在阅读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范围或位置,然后再进行推理判断。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opinion and fact)、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主观点与次观点(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idea)。
(3)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抓住特定信息进行逆向或正向推理,整合全文信息进行推断,利用语境的褒贬性进行信息推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得出结论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才是学生真正的老师”。要从根本上解决英文阅读理解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培养经常阅读英语材料的习惯,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优秀英文作品,充分体验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成功喜悦,从心灵深处激发阅读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Oxford,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Boston, Mass:Newbury House, 1990.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历年高考试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