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考古”——一个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语言转化的样本

来源 :艺术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in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考古”是欧洲现代艺术运动的重要创作实践,它以融合、转化各类原始艺术、远古艺术为路径,实现对欧洲自然主义艺术传统的突破,由此进行视觉艺术的革新.作为一种视觉的实验,现代艺术的视觉“考古”基于“纯视觉”的普遍性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法论.以独立的视觉系统、“差异化”和语言重构作为显著的特征与内在的逻辑.这一艺术史的经典样本不仅重构了个体与艺术传统的关系,也重新定义了视觉艺术创作,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分析服饰语义、服饰色彩、服饰造型、服饰纹样,来探究乌拉特蒙古族服饰文化在绘本视觉语言中的表现方法.以绘本为载体,以乌拉特民间故事为框架,对乌拉特服饰文化进行内外特征方面的研究,提取视觉元素,强化艺术表现,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民族绘本.乌拉特服饰元素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绘本的文化性和原创性,可以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结合当下的审美表现方式,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绘本,以此来保护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文化,并促进国内绘本产业的发展.
为提升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文章探讨以公共艺术作品介入环境中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校园课外朗读环境.研究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通过对校园内课外朗读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学校环境、大学生阅读方式、习惯、内容、场所等方面的调查,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朗读行为偏好,提出大学校园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具有亲自然、明亮、半私密、可走动、非主角性质的校园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课外朗读行为需求的同时更满足了大学生课外朗读的心理需求.
文章从尊重乡村主体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当代中国乡村艺术乡建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艺术介入中国乡建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性建议,探讨乡村在地文化、村民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主体性地位和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旨在推动艺术乡建的有效进程,促进乡村健康发展.
文章对老年现有产品设计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引入情境故事理念展开老年智能配药系统设计研究.通过对情境故事原理的梳理,提出发现故事、体验故事、呈现故事的老年智能配药系统设计流程,并应用于老年智能配药系统设计实践中.以情境故事为导向将设计者转换为使用者,有利于寻找老年智能配药设计的创新点,同时为老年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新思路.
长期的草原生活环境构筑了卓尔不群的蒙古族历史文明.服饰是最为直观的传播媒介,表达着在长期的历史更迭中,蒙古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与民族符号,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并最终形成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现代蒙古族服饰.
通过挪用的创作方式完成当代首饰作品这一艺术化过程为文章的切入点,将挪用的施加对象分为生活物品、传统首饰元素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并分析由此所体现出的艺术观念的转变和再现,进一步完成对中国当代首饰艺术的理解和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美术交流愈发频繁,当代艺术的创作语言、图式、材料、媒介的运用在愈发多元的背景下,艺术创作的跨学科趋势越来越凸显,艺术作品的边界逐渐消融.文章对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介和新材料运用的众多案例进行归类,旨在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新突破,挖掘艺术实践创作背后的理论来源,进而厘清其跨学科媒材运用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与内涵.传统文化与材料在当代艺术中愈演愈烈,现成物与特种材料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创作,而跨界综合的新媒介与跨界趋势则愈发明显.艺术更加科学化,科学愈发艺术化,两者分化并交叉相融是新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0~6岁听障儿童数量约为13.5万人,在听障儿童中即便是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有限,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认知系统发育良好,而植入较晚的儿童认知康复缓慢,因此为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玩教具来辅助认知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查阅针对听障儿童的大量文献资料以及深入实地调查听障儿童在康复中心的科学康复模式,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对线下室内空间教学环境交互体验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线上教学设备内的应用软件进行配套开发,旨在以趣味性的课上课下、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混合式的教学方
陶瓷壁画因其陶瓷材料的耐久性、工艺多样的表现性、形式语言的叙事性,多用于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建筑装饰与艺术表达,也被称之为是“纪念碑的艺术”.文章以湖南新华联铜官窑古镇壁画项目中的三组壁画为例,以陶瓷壁画的空间叙事性作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空间叙事学理论解释三组陶瓷壁画的创作思路与意象表达.
从1356年张吴政权定都苏州,到1368年朱元璋南京建国,江苏地区政治环境动荡不安,统治阶层与吴中文人群体关系错综复杂,文人画艺术活动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向.文章意在立足对1356年至1385年间政治格局与文人群体之互动关系的考察,辩证地探讨这一阶段文人画家群体的艺术活动与明初文人画坛“沉寂”现象的关联,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人画“新生”蓄势的力量,反思洪武画坛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