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下“四级课程教材群”的构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与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现行教材体系”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应构建一种适应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四级课程教材群”,阐述了对“四级课程教材群”的理性认识及其具有的应用性理论特征、技术视角系统性特征、创造性应用特征等特征,以期为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教材群
  [作者简介]郎耀秀(1961-),男,山西代县人,河池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广西 宜州546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地方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12MS00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22-03
  
  截至2010年3月,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共有261所,占全国同期792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2.9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显然,这些大多处于非中心的地级市的新建本科高校,其定位普遍是地方性、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院校的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均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种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课程,优秀课程需要优秀教材的支撑。本文旨在探讨构建一种适应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四级课程教材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探寻新道路。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和使用现状分析
  
  潘懋元教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一文中提出:按照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把教材分为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一般来讲,理论体系教材适合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工作体系教材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具备一定宽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运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因此教材体系要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即“知行体系教材”。近年来,教育部门推动工作体系教材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家对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教材的要求不明确,再加上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编写意识不强、教材编写力量薄弱、编写实践环节的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非常缺乏。据笔者了解,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普遍对应现行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了课程教材体系,在此简称为“现行教材体系”。笔者对桂西北、桂东南A,B,c三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与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 通识课程教材群。三所院校使用的教材均为公开出版,其中教育部重点院校编写的平均占42.93%(A:45.2%、B:40.6%、C:43%);地方老牌本科院校编写的平均占45.93%(A:46%、B:45%、C:46.8%);1998年后新建院校编写的平均占11.13%(A:8.8%、B:14.4%、C:10.2%)。
  2 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群。三所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公开出版,其中教育部重点院校编写的平均占41.17%(A:42.8%、B:38.7%、C:42%);地方老牌本科院校编写的平均占53.43%(A:53.7%、B:51%、C:55.6%);1998年后新建院校编写的平均占5.4%(A:3.5%、B:10.3%、C:2.4%)。
  3 专业课程教材群。三所院校使用的教材均为公开出版,其中教育部重点院校编写的平均占53.27%(A:53.5%、B:49.6%、C:56.7%);地方老牌本科院校编写的平均占42.77%(A:45.3%、B:41%、C:42%);1998年后新建院校编写的平均占3.96%(A:1.2%、B:9.4%、C:1.3%)。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首先,在“现行教材体系”中,新建本科院校使用部属重点院校编写的教材的比例均较高,其中专业课程教材群的平均使用率最高,达到53.27%;基础课程教材群平均使用率次之,达41.17%;通识课程教材群平均使用率相对来说较低,但也达到了42.93%。其次,在新建本科院校的“现行教材体系”中,以部属重点院校和地方老牌本科院校编写的教材为主,新建本科院校自主编写并使用的教材占的比例都很小,其中新建院校自编专业课程教材群的平均使用率最低,只有3.96%;基础课程教材群平均使用率次之,达5.4%;通识课程教材群平均使用率相对来说较高,但也只达11.13%。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二、新建本科院校“现行教材体系”的局限性
  
  1 研究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差异分析。高校的定位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型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群;以“探索新知识”为目标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系统的学科理论”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的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群;以“知识的应用”为目标编撰教材群;以“系统的应用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本科教育更是要以“行业应用型知识和技能”为主线构建课程教材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及其发展动向,实施以各种课程设计方案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可见,研究型本科与包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模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2 “现行教材体系”对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局限性。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受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内容所制约。与现行高校课程体系对应的教材体系如图l所示,这些教材群是以专业作为划分群与群的依据,把优化后的学科核心课程教材群作为各相应学科所属专业的必修课程教材,同时充分考虑了多门性质相关或相近教材的知识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强化了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涵盖整个学科领域,普遍得到了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或老牌本科高校的重视。这种教材体系的构建,无论是通识课程教材群还是专业课程教材群,都是以学科专业方向来进行分科教育培养。例如,通识教材群分文、理(工)方向作为限定使用必修课程教材;专业基础课教材群中仅包括少量一级和二级学科层面的课程必修教材,而大量重点的必修和选修教材是放在专业课程上。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的就是以专业种属为基础的窄口径专业培养,其毕业生短期内在专业方向上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教材的教学内容按专业划分得过细,会造成学生的知 识面过窄,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不利于学生“行业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到大量就业于地方各行业的毕业生的后期发展。因此,“现行教材体系”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建设适应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三、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四级课程教材群”的理性思考
  
  1 对“四级课程教材群”构建的理性认识。其一,基于大学生整体认知能力,构建符合认识规律的通识课程教材群。当学科课程教材为了研究和表述知识点的方便,把真实的三维世界抽象成为“点”“线”“面”等分支问题以后,实际上已是违背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这是因为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整体的世界,然后才会看到组成它的“点”“线”“面”等部分,但依据学科课程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学习的顺序却是先学习局部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还原为整体,有的教材内容甚至没有还原为整体,而只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解题就足够了。这种课程教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违背了学科课程教材内容分化的初衷,未充分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可考虑在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群中,不再分文、理、工等方向的通识必修课程教材,而是建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交叉、融合的教材群,称为第一级通识课程教材群(见24页图2);另一方面可以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按照人们认识世界的本来顺序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建立一级学科层面的通识课程教材群,称之为第二级通识课程教材群(见24页图2),其目的是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大学科”课程教材,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打好基础,更好地从“大学科”层面上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动态。并对这两级通识教材,采取规定必修课程教材与学生自由选修课程教材相结合的教材选用方式。因此,通识课程学科教材内容需要综合、更新与不断发展,学科教材间的分立局面需要改变,特别是一级学科层面通识课程教材群的建设,具有更宽泛的基础通识性,将更有利于大学生整体认知能力的提升。
  


  其二,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更利于人类科技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群。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按需求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行业专业性通用人才,使之不断地接受行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挑战,但不少领域需要的专业人才既要基础知识宽厚,又要学有所长。所以,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群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一级和二级通识课程教材群的基础上,作为第三级课程教材群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群,应完全单独建立在二级学科层面上(见24页图2),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二级学科层面上的专业基础课是同一专业学生所共同需求的专业基础知识内容,是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二是二级学科层面基础课程内容是专业领域知识的基础,不仅仅有利于人类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三是二级学科层面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群的内容,既易于让学生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文化成果,又易于学生学会从二级学科层面去认识学科知识,并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的发展潜力,实现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专门化的空间,构建开放性的专业课程教材群。作为第四级课程教材群的专业课程教材群,其作用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和解决某一方向或某一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理论教育、学科专业前沿性教育、学科专业科研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等。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构建的专业课程教材群,更应侧重于学科专业应用理论教育、专业(行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教育及其专业实践技能教育等。因此,专业课程教材群应建立在专业种属层面(见图2),通过三级学科的内在联系与整体性优化,直接或间接地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开放性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新建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科研发展特点和学科建设特长,有选择性地设置特色专业课程教材群,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二是编撰或提供形式多样,使学科基础知识和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有机融合的开放性教材群,避免传统教材结构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淘汰旧内容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专门化的学习空间,使新建本科院校扎扎实实地培养出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
  2 “四级课程教材群”的内容特征及其适应性分析。其一,应用性理论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有着既不同于其他层次本科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内涵,编写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四级课程教材群”,是探索与实践这种内涵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四级课程教材群”的编写要注意区别于其他层次高校教材内容的特征。一是教材应用性理论特征。应用型本科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应用性理论,完全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材中的基础性理论,也不同于高职层次教材中的技能性理论,应用性理论着重阐述理论结果的应用方法,而并非理论产生的起源与过程,同时要求应用性理论与应用性实践知识各自占据合理的比例。二是教材理论“宽度与厚度”的关系特征。应用型本科教材追求的是应用性知识的“厚度”,为此,在本科阶段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就要界定适度的教材理论“宽度”,也就是要合理地控制教材“厚度”与“宽度”的比例,尤其是要把应用性知识和课程设计过程反映到教材中来,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
  其二,技术视角系统性特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主要是围绕学科专业来安排,教材建设完全从属于学科的基于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四级课程教材群”,同样应注意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特别是重视把最新的应用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内化到教材知识体系中,强调社会实践意识、工程实践意识等行业实践意识在教材中的渗透。可见,应用型本科教材所强调的系统性是从专业应用技术的整体性出发,具有技术视角系统性特征,与其他层次本科高校教材强调学科视角的系统性是完全不同的。
  其三,创造性应用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也就是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四级课程教材群”内容体系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地应用,主要包括创造性地应用新知识与新技术。教材中具体地体现讨论创造性问题,设计创造性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多视角地建立创造的概念,再通过课程实践环节来获得创造的经验,这样,学生从大学开始就掌握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实现行业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这就是“四级课程教材群”应具有的创造性应用特征。
  
  四、结语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联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及相关行业专家的力量,吸取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初级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教材建设经验,逐步形成教育理念先进、具有我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体系。
  
  (栏目编辑:黄晶晶 盛铭)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包括专业支撑技术及内涵的确定、岗位群分析、教学计划开发、实训中心建设四个方面。文章还简单介绍了该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以及“教学工厂”的实训中心建设理念。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 职业分析 岗位群 教学工厂 岗位能力  [作者简介]赵堂春(1973- ),男,山东威海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高级讲师,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校企融合视域下,对企业价值观尊重与吸纳、并予以延展与校正,是高职文化新的自觉,而以自省的方式重新构建起科学的高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教化性、创新性、人文性等特点,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文章在考察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山阳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林业建设始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我国刑法在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没有完全坚持客观主义原则,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危害性理论中融入了主观要素,把社会危害性的概念和行为的概念相混淆。我们在认定犯罪过程中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而档案工作则是这股潮流中唯一可鉴证历史成因的构件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六大重点生态工程的全面实施,为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各级林业工作站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凸显出来.自1999年8月我省实施退耕还林试点以来,全省各地市的101个县(区)林业站和11
据<世界农业>报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树苗育种方法,比常规育苗方法缩短育种年限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