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398143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长期受苏联模式的束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联系自身的实践,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认识和实践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他最终未能从苏联模式的总体框架内摆脱出来,但他的那些有价值的思想,无疑对今天还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近代中外文化冲突交融的最重要的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思实用、知行关系、一分为二、内圣外王、民本主义等思想和精神,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改造和继承
真理是客观的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一提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它歪曲了真理的本质 ,造成真理问题的模糊不清和诸多理论上的矛盾。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其本性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出了一些设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从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内容上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邓小平关于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毛泽东完全一致;从国情出发,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与毛泽东相通;实现宏伟目标的长远规划和战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半个世纪以来的突出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完成了从复制到创新的巨大飞跃,只有始终坚持求是风格和创新精神的辩证统一,才会不断
邓小平的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路线、实践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他的科学创新的三大特点,并考察了他的科学创新的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心理特质和智慧源泉。 Deng
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分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毛泽东注重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邓小平则突出时代特色;毛泽东出于巩固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需要而偏重民主是手段,邓小平
人的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毛泽东对此问题也有自己的阐释和研究。毛泽东在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能动性和人在社会实践、历史活动、
邓小平所讲的政治稳定是一种发展型的政治稳定。党的领导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可靠保证 ;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是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举措 ;坚持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