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介绍科学家发明创造典故,搞好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将一个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就会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会使学生产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开关、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種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两盏灯同受一只开关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让他们产生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相关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二、介绍科学家发明创造典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
物理学中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了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也闪耀着科学家们非凡巧妙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例如,自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以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从反方向思考(逆向思维):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他通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又如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提出了怀疑(怀疑思维),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同时,伽利略又从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事实出发,通过联想推测(联想思维),当斜面倾角增大到90°时,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仍然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上述逆向思维、怀疑思维、联想思维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益素材,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从而启迪学生在自身学习中注重开拓思路,也活跃了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勾起对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三、开展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养成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口,为新课程改革推波助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茂林初中;537035)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将一个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就会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会使学生产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开关、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種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两盏灯同受一只开关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让他们产生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相关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二、介绍科学家发明创造典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
物理学中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了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也闪耀着科学家们非凡巧妙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例如,自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以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从反方向思考(逆向思维):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他通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又如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提出了怀疑(怀疑思维),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同时,伽利略又从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事实出发,通过联想推测(联想思维),当斜面倾角增大到90°时,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仍然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上述逆向思维、怀疑思维、联想思维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益素材,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从而启迪学生在自身学习中注重开拓思路,也活跃了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勾起对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三、开展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养成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口,为新课程改革推波助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茂林初中;53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