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真菌学40年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界分类学的发展,作为第三界的真菌已与动物、植物并列为菌物界,医学真菌虽只占其中少数,但真菌引起的疾病在皮肤科门诊病人中高达1/4以上,而其它科如感染、肿瘤、血液等部门并发深部或浅部真菌感染者亦屡见不鲜.

其他文献

新近国外学者报道了肿瘤坏死因子(TNF)与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然结果不尽一致[1,2]为了进一步阐明,TNF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近2年来我们对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诱生的TNF活性进行了检侧,并分析了TNF活性与患者不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我们于1992年3月发现父子在短期内先后发生须癣和脓癣的病例.现将其发病情况,病原菌特点及动物接触传染模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应用抗c-erbB-2痛基因产物抗血清21N对17例乳腺Puget病(MPb)和22例乳腺外Paget病(EMPD)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MPD病例的Psget细胞(13/17)显示c-erbB-2基因阳性,而EMPD则仅少数病例阳性(5/22);乳头下或真皮内导管癌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表皮Paget细胞染色情况对应.以结果显示MPD和EMPD来源可能不太相同.前者大部分来源于乳腺导
对我国性病再度流行后29个省、市、自治区的首例性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29例首发性病中,淋病20例,梅毒9例,其发病时间最早为1977年4月,最晚为1987年5月.患者主要通过婚外性交而感染,已查明传染源者有4例为境外者,16例为暗娼,2例为嫖客.结果表明:我国于70年代末再度出现少数散发性病病例,80年代才逐渐形成性病的流行,早期性病主要由境外传入.分析我国性病再度流行的原因,表明这些首例性病患者

麦收皮炎是人接触成熟小麦而发生的皮肤瘙痒性炎性皮肤病.是农民麦收季节的多发病.但目前对该病的研究资料尚少.为此.我们于鲁南地区对麦收皮炎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患者男,73岁,因颜面及全身褐色斑58年伴双下肢溃疡3年,睑外翻1年于1992年5月6日入院,患者15岁时颜面、上肢发生黄豆大小淡褐色斑,天热时稍有痒感,皮损逐渐增多,扩大成环形.

患儿男,28个月,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躯干、四肢包绕一层羊皮纸样膜,一周左右该膜脱落,肤干燥发红,无水疱,但反复出现大而厚的脱屑.
期刊
观察了5种化合物对白念珠菌芽管、厚壁抱子及核酸代谢的影响.结果MgCl2和CsCl2对芽管形成有促进作用,而Na2SeO3, CdI2和CuCl2则为抑制作用,与酮康哇相似.MgCl2促进厚盆抱子形成,但CsCl2. CuCl2, Na2SeO3和CdI2为抑制作用,应用3H-TdR娜入岛观察月M解耘和CsCl2促进核酸代谢而CuCl2,Na2SeO3和CdI2则表现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商,抑翻作
我院自1988年开始应用四川大学物理系和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研制的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材料用于鞍鼻整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报告了人毛囊乳头细胞培养技术,并对毛囊乳头细胞在体外的生长特点、形态学特点作了动态观察.并采用原位固定的方法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用组织化学技术进行了特殊染色,证明人毛囊乳头细胞是一类有别于普通成纤维细胞的、具有特殊形态和生长规律的成纤维细胞亚型.该项细胞培养技术简单可靠,适合于国内普通皮肤科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