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情感 诱发学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ch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把青蛙为了实现看海的愿望,努力攀登上高高的山顶这一过程作为重点,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悟、角色体验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通过读、演、说、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而提商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想看海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望无边、蔚蓝的大海)
  2、有一只小青蛙也非常想看大海,它为什么要看海?又是怎么去看海的?看到海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一课的动画片,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青蛙是怎么实现自己愿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青蛙看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己好好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凉气失望石阶渴了累了到达一级一级不知不觉。(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交流)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诵读体悟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青蛙怎么才能看到海呢?(学生边说,教师边画简笔画:高山和大海)青蛙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山呢?(学生讨论、交流)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
  3、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点击课件出示第二段)
  4、谁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呢?你为什么这么读?(评议)
  (有惊讶,也有失望的)谁再来试一试。你如果能把动作做出来就更好了。
  5、“怎么上得去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苍鹰又说了什么?要登上那座连苍鹰都认为很高的山。青蛙觉得自己做得到吗?怎么读?(指名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男同学读苍鹰的话,女同学读青蛙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引导读懂“失望”。
  过渡:小青蛙畏难了,这时谁来了?小松鼠是怎么劝它的呢?
  (二)诵读感悟课文4—1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4—10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没有善跑的长腿,那它会干什么呢?
  2、松鼠是怎么帮助青蛙的呢?找一找课文中松鼠和青蛙说的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3、好,现在老师就是这只青蛙,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师生对话)你觉得这只小松鼠怎么样?谁再来试试,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4、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学生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采用师生、生生之间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探究、理解感悟,积累内化语言,读出松鼠的真诚和热心,知道青蛙在松鼠的帮助和鼓励下从开始的失望和畏难到充满了信心。]
  5、我们来做做这只勇敢的青蛙来跳一跳吧。(放音乐)学生戴上头饰。
  6、刚才你跳了几下,感觉怎样?跳几下就累了,小青蛙要登上那么高的山容易吗?谁再来读一读11自然段。(指名读。引导读出“累”的感觉)
  7、课文中的小青蛙累了、渴了又是怎么做的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它在登山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指名说)
  9、教师现场采访:小青蛙,你的脚都磨出血泡了,你还跳吗?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不要再往上跳了吧。这么苦,这么累,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往上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演说中掌握知识;通过跳跃亲身感受了青蛙登山的辛苦,从而体会青蛙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三)诵读体悟第十二自然段
  1、青蛙看到海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2、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问:青蛙高兴吗?谁再来读一读。齐读第十二自然段,读出你们的高兴吧。
  
  三、激发想象,体悟内涵
  1、青蛙跟着松鼠千辛万苦地跳完了无数级台阶成功地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它的心情怎样?它会说些什么?(板书:成功)它会想些什么呢?(板书:努力)。
  2、出示:①青蛙(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才……
  (1)分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青蛙的勇敢、执著、不怕苦,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样,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四、学习生字,课外拓展
  1、指导书写“善”、“登”。
  2、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青蛙这样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终于成功的故事有很多。小朋友们课后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讲一讲。
  [设计意图:这里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阅读的大课堂。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故事,看一看,说一说,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重视生字新词学习,更注重语言表达。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提炼文本中的语言练习支架,让学生仿写、补白或续写,可以内化、积累和运用语言,为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支架;阅读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10-0083-
[摘 要]语文教学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师应将目标聚焦在语言文字中,以历练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为己任,引领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的正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明晰结构,历练依托关键词的概括能力;感悟人物,揣摩感知教学时的言语智慧;紧扣形式,积累对话提示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用教材教;明晰结构;感悟人物;紧扣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宋人杨万里所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被苏教版教材编选入五年级下册,以形象而简洁的文字展现杭州西湖别致的夏日之景。整篇诗歌,诗人景物选择精当、结构设置精妙,语言斟酌更是别具匠心。教学这首诗,教师应该紧扣诗句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蕴藏在诗歌中的独特之美。提出要辨析想象,感知红绿相间的景色之美;整合对比,感知不同寻常的别样之美;拓展资料,感知情景交融的祝福之美;另辟蹊径,感受挽留友人的含蓄之美,从
基本案情  2015年,渭河小學因重新修建,经与山丹学区协商后,将渭河小学的学生移至车家岸小学,两所学校的学生合并在一起上课,学生由两所学校的老师共同管理。  2015年9月2日15时许,正是下课休息的时间,小龙(化名,渭河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一年级教室门前的操场边上与其他同学玩耍,小周(化名,渭河小学五年级学生)拿着树枝在操场上和其他同学追赶着玩,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周在玩耍中不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  幼儿园之前,孩子黏着妈妈,父母盼着他去了幼儿园自己好轻松一些,然后入园3年后,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入小学,基本从6岁开始,我们的孩子和父母就渐行渐远:他们开始读书,开始自己交朋友,开始和同学煲电话粥,开始和朋友一起外出度假。  所以,珍惜孩子还腻在我们身边的日子吧,那些日子真的数得过来,而且稍纵即逝。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多些亲密的肢体语言,温暖孩子,也温暖
[摘 要]生命化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选文注重生命化元素的内容。这些元素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生命元素,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理解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北师大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27-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 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了诸多的兴奋点。但是, 对于语文作业, 大多数教师还是因袭老套,没有作相应的思考和创新。语文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体验的学习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我认为语文作业的设计要立足于语文本体,同时要构建实现课内外联
【摘 要】教育戏剧常用于语文学科,不同研究都发现其能有效提升学习动机和沟通能力;留白是常用的写作手法,留白处往往是感情激荡、面临抉择或内心挣扎的处境,语文教师会利用补白手法,引导学生推敲体味隐藏的内容。戏剧补白策略就是抓住情意感悟、道德判断和价值思辨的内涵,深度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思辨能力,把语文教学拓展至生命教育和全人发展的高度。  【关键词】教育戏剧 补白 语文教学  香港五邑邹振猷学校
【摘要】教育的创新不仅是体制的创新,更是观念和思想的革新。所以,德育工作应该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更应该转变观念、革新思想,在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将德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才能是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盲生;德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创新不仅是体制的创新,更是观念和思想的革新。德育工作应该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更应该转变观念、革新思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他的文章意蕴深远,意味隽永。短文讲述了季老先生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习俗的赞美之情。这样的名篇,教师应该触摸文本的深度,找准文本拓展阅读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攀登阅读高峰,提升学生阅读  素养。  一、在学生语言发展处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想象繁花似锦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