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把青蛙为了实现看海的愿望,努力攀登上高高的山顶这一过程作为重点,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悟、角色体验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通过读、演、说、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而提商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想看海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望无边、蔚蓝的大海)
2、有一只小青蛙也非常想看大海,它为什么要看海?又是怎么去看海的?看到海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一课的动画片,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青蛙是怎么实现自己愿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青蛙看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己好好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凉气失望石阶渴了累了到达一级一级不知不觉。(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交流)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诵读体悟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青蛙怎么才能看到海呢?(学生边说,教师边画简笔画:高山和大海)青蛙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山呢?(学生讨论、交流)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
3、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点击课件出示第二段)
4、谁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呢?你为什么这么读?(评议)
(有惊讶,也有失望的)谁再来试一试。你如果能把动作做出来就更好了。
5、“怎么上得去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苍鹰又说了什么?要登上那座连苍鹰都认为很高的山。青蛙觉得自己做得到吗?怎么读?(指名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男同学读苍鹰的话,女同学读青蛙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引导读懂“失望”。
过渡:小青蛙畏难了,这时谁来了?小松鼠是怎么劝它的呢?
(二)诵读感悟课文4—1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4—10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没有善跑的长腿,那它会干什么呢?
2、松鼠是怎么帮助青蛙的呢?找一找课文中松鼠和青蛙说的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3、好,现在老师就是这只青蛙,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师生对话)你觉得这只小松鼠怎么样?谁再来试试,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4、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学生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采用师生、生生之间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探究、理解感悟,积累内化语言,读出松鼠的真诚和热心,知道青蛙在松鼠的帮助和鼓励下从开始的失望和畏难到充满了信心。]
5、我们来做做这只勇敢的青蛙来跳一跳吧。(放音乐)学生戴上头饰。
6、刚才你跳了几下,感觉怎样?跳几下就累了,小青蛙要登上那么高的山容易吗?谁再来读一读11自然段。(指名读。引导读出“累”的感觉)
7、课文中的小青蛙累了、渴了又是怎么做的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它在登山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指名说)
9、教师现场采访:小青蛙,你的脚都磨出血泡了,你还跳吗?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不要再往上跳了吧。这么苦,这么累,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往上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演说中掌握知识;通过跳跃亲身感受了青蛙登山的辛苦,从而体会青蛙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三)诵读体悟第十二自然段
1、青蛙看到海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2、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问:青蛙高兴吗?谁再来读一读。齐读第十二自然段,读出你们的高兴吧。
三、激发想象,体悟内涵
1、青蛙跟着松鼠千辛万苦地跳完了无数级台阶成功地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它的心情怎样?它会说些什么?(板书:成功)它会想些什么呢?(板书:努力)。
2、出示:①青蛙(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才……
(1)分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青蛙的勇敢、执著、不怕苦,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样,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四、学习生字,课外拓展
1、指导书写“善”、“登”。
2、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青蛙这样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终于成功的故事有很多。小朋友们课后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讲一讲。
[设计意图:这里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阅读的大课堂。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故事,看一看,说一说,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把青蛙为了实现看海的愿望,努力攀登上高高的山顶这一过程作为重点,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悟、角色体验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通过读、演、说、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而提商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想看海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望无边、蔚蓝的大海)
2、有一只小青蛙也非常想看大海,它为什么要看海?又是怎么去看海的?看到海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一课的动画片,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青蛙是怎么实现自己愿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青蛙看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己好好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凉气失望石阶渴了累了到达一级一级不知不觉。(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交流)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诵读体悟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青蛙怎么才能看到海呢?(学生边说,教师边画简笔画:高山和大海)青蛙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山呢?(学生讨论、交流)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
3、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点击课件出示第二段)
4、谁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呢?你为什么这么读?(评议)
(有惊讶,也有失望的)谁再来试一试。你如果能把动作做出来就更好了。
5、“怎么上得去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苍鹰又说了什么?要登上那座连苍鹰都认为很高的山。青蛙觉得自己做得到吗?怎么读?(指名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男同学读苍鹰的话,女同学读青蛙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引导读懂“失望”。
过渡:小青蛙畏难了,这时谁来了?小松鼠是怎么劝它的呢?
(二)诵读感悟课文4—1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4—10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没有善跑的长腿,那它会干什么呢?
2、松鼠是怎么帮助青蛙的呢?找一找课文中松鼠和青蛙说的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3、好,现在老师就是这只青蛙,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师生对话)你觉得这只小松鼠怎么样?谁再来试试,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4、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学生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采用师生、生生之间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探究、理解感悟,积累内化语言,读出松鼠的真诚和热心,知道青蛙在松鼠的帮助和鼓励下从开始的失望和畏难到充满了信心。]
5、我们来做做这只勇敢的青蛙来跳一跳吧。(放音乐)学生戴上头饰。
6、刚才你跳了几下,感觉怎样?跳几下就累了,小青蛙要登上那么高的山容易吗?谁再来读一读11自然段。(指名读。引导读出“累”的感觉)
7、课文中的小青蛙累了、渴了又是怎么做的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它在登山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指名说)
9、教师现场采访:小青蛙,你的脚都磨出血泡了,你还跳吗?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不要再往上跳了吧。这么苦,这么累,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往上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演说中掌握知识;通过跳跃亲身感受了青蛙登山的辛苦,从而体会青蛙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三)诵读体悟第十二自然段
1、青蛙看到海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2、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问:青蛙高兴吗?谁再来读一读。齐读第十二自然段,读出你们的高兴吧。
三、激发想象,体悟内涵
1、青蛙跟着松鼠千辛万苦地跳完了无数级台阶成功地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它的心情怎样?它会说些什么?(板书:成功)它会想些什么呢?(板书:努力)。
2、出示:①青蛙(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才……
(1)分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青蛙的勇敢、执著、不怕苦,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样,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四、学习生字,课外拓展
1、指导书写“善”、“登”。
2、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青蛙这样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终于成功的故事有很多。小朋友们课后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讲一讲。
[设计意图:这里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阅读的大课堂。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故事,看一看,说一说,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