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都作了具体规定,还推荐了十部必读名著。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思想上存在很多的误区,以致现在的阅读教学还没能得到普遍的重视,教者不重视引导,家长不太支持,学生缺乏激情。要想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就必须在阅读环境和阅读主体上做工作,让各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志趣,一起把“阅读”摆渡到 “悦读”的彼岸。
  
  一、把教师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师却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行为上功利性仍然很强。许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仍加班加点,见缝插针,为学生补课,或布置很多的作业来挤兑学生有限的课外时间。他们见到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就不高兴,认为学习效率低,得不偿失。其实,学生阅读量大了,阅读面广了,语感增强了,理解力也就强了,这将有利于各学科的学习。我们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把他们先摆渡到“悦读”的彼岸,这样,他们才能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并能积极营造阅读氛围。
  
  二、把家长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长心目中更是根深蒂固。他们视教科书为金科玉律,视课外读物为洪水猛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使他们见到孩子看课外读物就不能容忍。再加上农村经济也不太宽裕,家长们不太愿意花钱为孩子们买课外读物。鉴于此,我们可以发放《与家长联络书》,向家长阐明语文教学新理念和课外阅读的道理;还可以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阅读情况和阅读习惯,和家长商讨课外阅读的有关事宜,努力为学生在家里阅读创造条件;对阅读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找个别家长交流谈心,了解情况,查找根源,共商对策。这样,可以让家长心悦诚服地支持孩子阅读,为学生阅读提供经济保障和时间保证。
  
  三、把学生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原本对课外阅读是有兴趣的,但当课外阅读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时,他们又会觉得这是一项负担,既而会显得没有多少兴趣。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还需教者去引领。
  首先,要布置好教室里的“读书角”,以方便学生读书。农村中学的图书室里谈不上有几本可供学生阅读的书,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也少得可怜。如何让学生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可读之书呢?可以让学生节省零花钱,从推荐的课外阅读图书中,每人选买自己喜欢的一种读物,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小小的“图书角”,方便阅读。
  其次,要撰写推荐辞,激发阅读兴趣。对事物一无所知,就很难对它产生兴趣。要学生对某些课外书籍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对它作出介绍。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十部名著及其他一些适宜的作品,教师可撰写简短的推荐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概括作品精要,介绍精彩片断,描绘人物形象,点明艺术特色,设置诱人悬念,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殿堂。
  第三,要以成就感来增强内驱动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实践证明,外在动力对学生兴趣的维系不会长久,有时甚至会抑制内在的阅读动力,影响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动因的培养,主要是以成就感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1.要求学生每天坚持20分钟阅读,并书写读书时间的起止点。如把开始阅读的时间写于某天阅读的首页,把阅读的结束时间写于当天阅读的末行。这样,每天读了多少内容,与前一天比较起来,就有个量的收获,从而就可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阅读兴趣也将越来越浓。
  2.坚持摘录、写点评和心得。学生在阅读中将好词、妙语、锦句、华章进行摘录,并作点评,写出心得,长期积累,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仅来自于量的积累,更来自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陶冶,来自于写作实践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可开展故事汇报会、妙语华章展示会和阅读方法交流会等活动。故事汇报会,让学生把精彩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全班同学听。妙语华章展示会,就是让学生把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妙语、锦句诵读出来并交代出处,和全班同学分享。名著读法交流会,让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切磋阅读技艺,取长补短,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这些活动,使学生有了展示风采的机会,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是读得不认真的学生,也会从这些活动中受到激励,为了下次也能上台一展风采,收获羡慕的目光、褒奖的掌声,他们也会茆足阅读的劲头。另外,还可以开展读书汇报会、名著阅读知识比赛、名著阅读体会交流等活动,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展露自己才华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都能去营造浓烈的“悦读”氛围,去创造“悦读”的有利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以阅读为乐,何愁搞不好阅读呢?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在我省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构建高效课堂则需要我们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创建良好教学氛围,构建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导入新课,创造教学契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限短而任务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  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有时甚至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为此,笔者试述:现代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学都是重教法而不重学法,重视灌输而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传统教学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弊端,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历史教学中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情感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处处洋溢着美的历史课堂,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当前不受学生欢迎的窘境,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学习的愉快感受,使他们产生一种联想和回味,引发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历史课是一种蕴含哲理、充满智慧、丰富生动且具有审美情趣的享受,从而爱上历史课。那么,如何构建历史课之美呢?笔者拟从课题、结构、语言及思想等
课程改革后,同行们都在积极探讨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更富有诗意,更充满魅力,更深受学生欢迎。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便成为同行们的热门话题。下面谈谈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就不乏创设情境的鲜活例子。宋朝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甚广,它就是情境教学的精彩案例。洞房花烛夜,秦少游要入洞房,苏小妹出三道题目考他。其中一道是给“闭门推出窗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曾经说过:“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讲故事——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多听教师讲教学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听学生讲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我们能受到很多启发,产生教育的灵感。”确实,我们很多有益的想法,是在不断思考中形成的。也许今天你没想明白什么,“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还在你的面前”,但是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前行。  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的工作
缺乏想象力是初中生作文的通病,也是一直困扰初中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笔者鉴于此,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旨,尝试着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改革。    一、创设情境,触发想象力    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拿到作文却无从下手的问题,还可以间接地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材料,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那么,怎样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呢?
[摘要]每天,我总会提醒自己:“今天,你用爱为学生喝彩了吗?”我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个新的世界,用自己的心去爱他们,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鞭策。在爱的阳光里,快乐在我们心头荡漾。  [关键词]播撒爱心 信任 幸福笑脸 课堂    走出大学校门,迈上了三尺讲台,已有六个春秋了。在这六年的教学生涯里,有过酸,尝过甜,苦中
本来,以一部影片所虚构的事实来讨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优劣并不科学,但考虑到影片《看上去很美》所虚构的事实不仅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因此,这一命题似乎还可以成立。  班级教育是一种根据年龄和认知水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起来,并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的形式。在讲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今天,陈旧的班级教育之弊端日渐显现,教师与学生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这在影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教学除了要完成“三维”目标外,还要让学生读史明鉴,用所学书本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国际问题或国内问题,以激发学生关注我们的生活的兴趣,并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学生基础知识的缺乏,尤其是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对课本内容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即“走进历史,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