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奚恺元教授曾指出: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绝对成绩的最大化,而是在获得成绩的历程中收获的幸福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幸福,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责任。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常常被功利性考试所左右,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因此无从体会“幸福”。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幸福,让幸福充溢课堂,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致力于打造幸福的课堂,为学生搭建快乐、舒展、自由生活的幸福舞台。
  
  一、幸福政治课堂的内涵
  
  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注重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的全过程中体验幸福。
  1.幸福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获得幸福都存在一个前提,即有渴求,当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人便会感受到幸福。幸福思想政治课堂的实现同样需要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美好期待,这种期待既是对前一阶段教学的肯定,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讲授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知识,切合社会时代背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期待—满足—幸福—再期待”的良性循环。
  2.幸福过程。幸福是一种感受,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必然具有艰辛劳苦的一面,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喜悦和幸福。在互动交往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展示人文关怀、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过程,学生在被肯定和被重视中经历幸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和背诵转变为欢乐的劳动,让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由多样化的理解达成普遍的共识,进而实现动态的幸福过程。
  3.幸福效能。传统教育观认为,优秀的考试成绩是带给学生快乐幸福的最大因素;现代心理学却揭示,学生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绝对成绩无关的因素,学习成绩只是幸福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幸福的全部。新课标确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三个教学目标指向,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幸福政治课堂所追求的效能。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要实现学生课堂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感受自主的幸福;实现教学中师生间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感受被尊重的幸福;实现学生能力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发展的幸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和终身幸福。
  
  二、幸福政治课堂的特征
  
  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课堂生态:安全和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此可见,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是影响人生完美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课堂应该是安全的课堂,学生可以有秩序地自由发表意见而不怕被嘲弄;幸福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营造课堂的民主与激情;幸福课堂应该是赏识的课堂,学生的合理言行能够得到师生们的理解和尊重;幸福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师能够动员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2.教学内容:开放多元。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气息,师生在开放多元的氛围中共处。所谓开放,包括教学时空开放、教学结构开放、教学作业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评价开放等等;所谓多元,即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分析社会生活,形成个性化结论。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反思教材内容;也可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探寻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思想政治教材和课堂只是一个载体,师生之间丰富的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对能力发展和幸福状态的追求。
  3.教学过程:动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师生彼此的对话、智慧分享和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用生命和激情去生成的。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幸福体验的机会——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合作的机会、进步的机会、成长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全体学生的。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最具感召力的声音。例如,在讲授《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社区自治、市长接待日、火车票价听证会等社会现象。用生活化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在探索中获得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
  
  三、幸福政治课堂的实现
  
  打造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通力配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导演。
  1.教师的心态:平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之一是催生了全社会的功利性,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学的功利性不断加剧。被功利性驱使的教师,将学生带进了无休止的功课和作业的牢笼,于是学生在哀怨、烦闷中跋涉。因此,幸福课堂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葆有平和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
  等待学生成长。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考试的优胜是教育合格的一个显性标志,但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要认识教育自身的价值,在烦躁膨胀的考试氛围中保持一份清醒,耐心细致地培育学生,用深沉宽广的爱去点燃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心灵,激发学生去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博大的生活中寻找社会发展规律,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例如,有学生受到旁门左道的蛊惑,质疑“我国的民族关系”等教材内容。此时生硬的说教难有说服力,甚至会加深学生的反感。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近年来民族交往和民族地区建设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现状,辩证地看待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学生自然会有新的判断。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和谐平静的,其教育的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和等待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全面看待学生。在教育现实中,学生厌学辍学、教师烦闷多是源于考试的压力,新的教育理念所坚决反对的“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就没有教师对学生现状和发展的宽容,也就难以产生师生间富有生命力的情感交流。用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必然导致无尽的课业和考试负担,以及由于课业、考试不如意带来的消极情绪,学生由此受到课业和情感的双重压迫。因此,全面看待学生,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每个人各有秉性和特点;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每个人都有后续发展的巨大能量;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是学习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只有全面看待学生,教师才能保持乐观恬淡的心情,才能善待学生的学业迟滞,真心呵护学生成长。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庞杂,学生识记容易理解难,达成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全面看待学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
  2.教学的艺术:亲切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融洽,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教学氛围。从教学艺术的层面看,教师的“亲”可以体现在亲切的教学行为中。
  教学情境生活化。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
其他文献
新味(注 化名)茶饮料为华南知名品牌,其销售曾在2002年的东莞、深圳两地达到顶峰,销售额直逼华南茶饮料第一品牌的康师傅。然而到了2003年底,却传出公司可能削减新味品牌、重点投资旗下另一品牌的消息。业内人士纷纷慨叹,一个曾在华南搅动茶饮料市场、一度创造辉煌的新锐品牌,可能退出江湖。  其实,从2003年开始,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健康观念空前高涨,尤其是处于疫情中心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