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名师押题:破旧与立新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27所中小学在2016年与自然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墙”正在慢慢被拆除。这也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起初,这些教师对于课堂的迁移有所顾虑,毕竟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颠覆了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但当一些“种子教师”开启了探索之路后,他们发现,博物馆中的课堂正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们形成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规则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这种课堂的变化,也让在传统课堂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打开了思路,促使他们不断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本次作文为时评类材料作文,主要以社会热点现象“上海中小学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这一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为基点而引发出关于“破旧与立新”的思考。材料所提供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关键点在于“打破一种旧的模式,开启/探索另一种新的模式,从而弥补原来的不足”。因此,审题立意时,综合材料内涵,针对“教育改革”问题,辩证地分析“破旧与立新”两个关键点的逻辑关系,并论述其所带来的影响及意义,则判为符合题意的一类卷;而由“教育问题”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则被视为符合题意的二类卷;如果偏离任何一方或者仅就其中某一词语延伸开去论证均为基本符合题意。对照试题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考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
  思考1:从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本身的角度入手,论述“毁墙与找路,关门与开门,抛弃顾虑与大胆创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等。
  思考2: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论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走出校园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
  思考3:从教师的角度入手,论述“抛开顾虑、打开教学新思路,弥补不足、教学相长”等。
  突围角度一:条分缕析,让问题的解决“清晰明了”
  名师支招:“以某异为某事之应,更旁引曲证,以伸其说。”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寻本溯源,持论有据。这一写作真理指导人们在思考问题论证观点时,要有“辩证逻辑”的眼光。
  【佳作赏析】
  让课堂有呼吸
  □广西梧州市一考生
  近来,上海市的中小学尝试拆掉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墙”,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思路,创新了上课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于“课堂”的认识,让课堂有了呼吸,从而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传统的中国课堂,是清一色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本质上则是一种单向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常令教师痛苦、学生难受,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老师的专业发展。而现今,创新地将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知识来思考,品味艺术之美,老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补充更新备课、上课技能,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甚至连同教育创新的三赢模式,这不能不说是课堂复苏,自由呼吸。
  然而,课堂能够持续呼吸新鲜空气,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还需要吹响各方力量的集结号,共同助推。只有这样,新式课堂的发展才会走向“悠悠我心”。
  桃李不言,循循善诱。上海“私塾老师”孙立阳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不仅能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还将课堂搬到他家来品读名著经典、搬到公园来朗读诗词文曲,甚至带领学生游绍兴、游黄浦江来长知识。他让语文课堂融入自然、融入文学、融入趣味,融入寓教于乐的境界。这股课堂改革的清风,势必会让更多老师选择趣味性与灵活性兼备的教学,让课堂有呼吸。
  学校助推,突破传统。课堂无处不在,游山玩水也是上课。华师附外的课堂寓教于乐,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老师会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元素,也会把学生带到室外开阔的地方进行背诵。同时中教、外教、不同学科老师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统整设计,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拓展课堂纬度,甚至于让学生参加“世界课堂”,使得学生有更多时间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走入社会、走出国门……课堂有了呼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异曲同工。法国巴黎的学校从小让学生坐进卢浮宫中上课,在与艺术的心灵沟通中感悟知识、感悟人生。在创新上课方式时,不妨“多多益善”,兼收并蓄,引入其他国家的先进上课模式,让我国课堂贴合国际潮流,“玉汝于成”,生生不息。
  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连通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纽带,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教育领域呼吸到新鲜空气,课堂便有了呼吸。
  名 师点 评
  1.本文比较了传统课堂与新式课堂的优劣,然后印证了“课堂自由呼吸”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再论及创新课堂的条件,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束全文,条理清晰。
  2.本文选用素材新颖而精准,可谓“信手拈来”,而在语言的选用上,更是文质兼美,“让课堂有呼吸”,形象鲜明,活泼生动,无一不显示了作者的深厚的语言功底。
  突圍角度二:“排山倒海”,让文章充满气势
  名师支招:在写作中占有了同质材料之后,我们可以用排山倒海的巨潮,以任何势力都不能抵挡的材料,加强论证的效果,这也是最好用的组材技巧。
  【佳作赏析】
  破旧中创新,焕发出时代的气息
  □广西梧州市一考生
  改革潮起,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戴着升学的脚镣跳舞”的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全国各地各校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在破旧立新中寻找教育的幸福感。教育唯有在破旧中创新,才能重新焕发出时代的气息。
  教育地点的破旧创新使师生教学相长。近日,上海博物馆与学校开启合作,越来越多的教室搬到博物馆内。这一创新举动在被探索与适应后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老师们的思维方式开拓,教学水平见长。由此可见,教育的创新不仅投众所好,使教学相长,更是在无形中焕发出新气息,使师生在教学中学会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用创新方法适应改变,用创新眼光审视世界。在教育中创新,更容易推动社会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教育,社会更易加速前进。   教育方式的破旧创新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当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习惯时,某大学老师尝试用微信发红包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虽然有人认为把红包和神圣的课堂联系在一起,有点“不太严肃”,但这种很潮的方式,比起那些没收或者打砸摔坏学生手机的暴力管理,更显温情,而难得的是背后的坚持与真诚,着实让学生们醒悟,而他的学生在这门课上也确实表现得更加积极与专注,这便是教育方式创新的魅力所在。
  教育方法的破旧创新利于师生的教与学。近来,我们学校的新生都在使用一款新软件,通过它,老师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给我们直播教学,我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子产品在家中学习;而在十面“霾”伏之时,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的学生也能够“停课不停学”。这种创新的教育方法优势明显,学子们不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想听的内容,更可以通过“弹幕”“送花”等视频娱乐方式劳逸结合、获取知识;也促进老师们改变旧模式上课费事的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方法的创新,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从集体授课的大众化向定制式的个性化转变,给当下的学习带来了一场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前行。
  教育需创新,这是师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新兴时代与老旧教育冲突日益明显的今天,唯有创新教育,才能让教学相得益彰,才能让教育引领进步。
  名 师点 评
  1.文章围绕“教育改革”展开议论,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教育地点、方式、方法三个层面入手,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行文,分层说理,做到环环入扣,有排山倒海之势。
  2.素材丰富,文章选用的“素材”时代性强,先结合原材料分析教育创新的好处,中间采用了“微信发红包方式”等时代性强的例子,体现了作者积累素材的“用心”。
  突围角度三:细挖深究,发掘文章“本质之美”
  名师支招:文章自然需要“细挖深究”,才能挖掘出本质之美。文章忌四平八稳,能从现象中挖出事实的本质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符合时评文章的结构思路,文章就会更具有深度。
  【佳作赏析】
  为有源头活水来
  □广西梧州市一考生
  朱熹曾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上海的部分中小学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就是要打破旧传统,为教育寻找源头活水。
  上海这次课堂进博物馆行动,实质是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下的一轮深层次的有益尝试。这次行动力图打破传统教学的尴尬处境,进一步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源头活水,涤清旧教育之流弊。
  为什么一些学校会面临到现在才将教学注入生活理念的尴尬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受到传统课堂体系下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偏安”于狭小教学空间的直接影响,老师往往选择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当学生在方寸之间拼命刷题、考试,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时,教育与生活的纽带已经断裂了,严重的会造成精神垮塌。而将课堂搬进博物馆,拆掉学校与博物馆中间的这堵“墙”,无异于为教学引入更多的源头活水。创新课堂,让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搬到科技馆、博物馆,把课堂搬到地头、田间,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枯燥的知识点巧妙地与各种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为课堂注入源头活水;而将“翻转课堂”“互联网+学习方式变革”等引入传统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为新式课堂注入源头活水,实现学宽。可见,颠覆旧制,创新课堂,可以为课堂注入源头活水,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破旧创新时,生活进课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带来诸多不适应:把学生带到野外,如何确保学生安全?更为重要的是,一些老师固守传统,拖累破旧创新的进程。所以,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教育的破旧创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盡管破旧创新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必定荆棘丛生,但我们不能停止教育探索的脚步,一方面需要教育改革者有如马云开办无人超市的勇气,一方面也要转变师生、家长与社会的观念,教育改革之梦才会得以顺利实现,源头活水才会源源不断喷涌而出。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愿我们在这句良言的指引下,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凛冽清泉。
  名 师点 评
  1.文章“引材料——明观点——摆事实——挖原因——谈方法——应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深挖细究,分析合理而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时评文写作理解的深度。
  2.文章弥补了时评文仅就事论事的缺陷,把例证与评论融合起来,引用“课堂搬进博物馆”的事例论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观点,体现出作者熟练驾驭素材的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作文君:作家蒋晓辉老师给大家写了一本不一样的作文书,从实用技巧角度帮助大家快速提分!摆脱无话可说的窘境3妙招,写够字数巧妙夺分6绝招,考场跑题作文拯救示范指导……实用好学!当然,作为阅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还会指导你怎样领会命题人苦心、让阅卷者给你加分!跟着蒋老师,化繁为简,轻松作文!  作者简介:  蒋晓辉,笔名中山黑威,1963年生于湖南邵阳,1989年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7年被湖
期刊
日前,有媒体就总结了“2017年十大谣言”,“大米是塑料制的”,“肉、蛋、奶是现代老年病的根源”,“空心菜是毒中之王”,“榴莲和牛奶一起吃会咖啡因中毒”,“一滴血就能测癌”,“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等,都成功入围。  所谓“十大谣言”,只是“千万里挑十”。毕竟在当下,网上时有谣言出,各领头条三两天。可能很多人会纳闷:互联网时代,怎么就这么多谣言?  可事实上,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盛产谣言,互
期刊
【适用话题】阅读与青春纸媒与网络写作与生活  我读书最多的时代是我的大学时代,坐在陕师大那座苏联风格的古老图书馆里,窗外斑斑驳驳的阳光洒在书桌上,读着被无数人读过的书,觉得时光轻舞飞扬。  甚至那时的爱情都跟书有关,我曾经和暗恋的男生一起在书店流连忘返,最后买下的那本书,我珍藏了多年——只因跟他一起买下,后来他还送了我一本《纪伯伦诗选》,绿色的封面像极了我们青涩的青春。后来毕业了,多少次我梦回大学
期刊
【适用话题】图书发展 营销模式 市场与读者  人们的传统概念中,出版社只负责生产图书的概念正在一步步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想要站到第一现场,直接跨过渠道面向读者。为什么出版机构要参与开实体书店这件事?他们是想要通过书店直接面对读者吗?  其实,把眼光拉远些,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出版机构参与实体书店运营,并非什么新鲜事儿,相反,出版机构不卖书才是分工专业化的产物。在民国时期,出版与发行并不分家,
期刊
可能生病的朋友们:  见信好。  中国医疗充满了各种问题。各种改革思路河东河西、左试右试三十年,问题似乎并没有减少,看病依旧难、看病依旧贵,大城市里的公立三甲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时。如果假设中国医疗和中国医生不会在中短期内有明显改变,病人各种吐槽没什么用,那么,在这个不完美的就医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看病?  虽然我不做医生很多年了,隔三差五还是有很多朋友问我各种医学问题,寻求诊疗建议,寻找靠谱专家。
期刊
作文君:2017年12月22日,由陈凯歌执导的《妖猫传》在中国大陆上映。《妖猫传》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从1987年到2014年,梦枕貘用了17年时间,以2600多张稿纸绘就了心中的大唐画卷。而陈凯歌把原著4本书的故事,用6年时间,展现在了一部电影里。为了展现自己心中的大唐之梦,他花6年时间建了一座唐城,等着城内2万棵树长大。如果说,《芳华》是冯小刚拍给自己和同龄人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发布了改变世界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有“当代钱学森”之称的潘建伟赫然在列。《自然》以《量子之父》为题专题报道了潘建伟,开篇如此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适用话
期刊
名家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1897年医科毕业后毛姆成为妇产科医生,并以自己的经验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說《兰贝斯的丽莎》。此后毛姆弃医从文,一写就是七十年。《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带有自传色彩。英国1947年设立毛姆文学奖,奖励35岁以下的优秀作家。  阅读应当是享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17年12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了一篇通讯《一家人与一群鹤的生死相守》,讲述了齐齐哈尔扎龙保护区内一家三代保护丹顶鹤的动人故事。1987年,徐秀娟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滑进沼泽地,再没上来,终年23岁。2014年,她的弟弟徐建峰为了看护湿地内的鹤巢,也不幸扎进了沼泽,献出了年仅47岁的生命。如今,徐建峰的女儿徐卓放弃保研回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12月23日,《生活报》新浪微博转发
期刊
这个标题确实很“丧”。读起来满满的负能量,就跟大多数人对“丧”的理解一样,“丧”是颓废、惆怅、抑郁和无法排解的愁绪。这种解读真的没有体会到“丧”文化的精髓,真正的“丧”明明是一种面对残酷生活,仍然笑着应对的积极态度。  有人说,回顾快要结束的2017年:说好的要减肥,可还是天天吃夜宵;说好的要存钱,可还是月月花光光;说好的不熬夜,可还是轻松过凌晨。该做的事情一件没做,不该有的坏习惯一个接一个地养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