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视节目形式、制作不断变革,各种新媒体争相涌现,娱乐机制也在不断翻新。电视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纪年。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和全面的商业化,也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出现断层。人们不约而同的感到生活得很浮躁,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为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娱乐节目陷入庸俗、粗俗、媚俗,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推进娱乐节目的“人文化”进程。
[关键词]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人文化 商业化 发展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已经由背向世界转而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教育体制的完善使人们的文化程度得到提高,视野更加开阔,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增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改革陆续启动。电视节目形式、制作不断变革,各种新媒体争相涌现,娱乐机制也在不断翻新。电视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纪年。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和全面的商业化,也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出现断层。人们不约而同的感到生活得很浮躁,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各种低劣炒作、XX门、不雅照等过渡商业化现象的出现,却意外的吸引大众的眼球,捧出了一个个“红人”。为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娱乐节目陷入庸俗、粗俗、媚俗,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推进娱乐节目的“人文化”进程。
中国娱乐节目人文化进程
电视娱乐节目是指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和大众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要求之下,娱乐节目越来越注重走向生活,贴近人民。“平民化”深深地扎根于电视的策划和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对观众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人文精神也以广播电视节目为土壤得到继承与发展。纵览中国娱乐节目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人文化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众地位的不断提升
观众是电视的收视人群,也是电视节目产出的主体受众。观众喜欢什么,想看什么,这是娱乐节目制作人最需要考虑的方面。从娱乐节目发展的初期至今,观众的地位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共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①观众欣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电视娱乐节目刚刚起步,节目形式较为单调,娱乐方式也比较匮乏。娱乐节目多为周播的晚会式节目如《综艺大观》,或者展现大千世界的节目如《正大综艺》。在这种模式下,观众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无法对娱乐节目做有效地反馈。但在当时获得信息渠道较为狭窄的情况下,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新奇感还是很高的,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并观赏了很多高品质的歌舞、小品、曲艺等。
②观众参与。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观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观看电视节目,而是想更多的参与到节目中去,和主持人、嘉宾产生互动。因此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应运而生。这个节目设计了很多观众可以置身其中的有趣游戏,观众因此可以和喜爱的主持、明星同台游艺,共享欢乐。将观众由屏幕外拉到了屏幕中,一下拉近了观众与主持的距离。节目一出就大受欢迎。其他电视台也出台了与其形式类似的各式互动娱乐节目。
③观众主角。九十年代末期到新世纪初期,在观众看多了港台明星在台上游戏或访问之后。央视借鉴了英美的一些益智节目,如《GOBINGO》、《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等等,推出了完全由观众参加做主角答题竞赛的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大家由关注主持变为关注参赛观众。他们在答题过程中的或机智或犹豫的表现,展现的种种情绪都对观众产生了影响。荧幕与普通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④观众掌控。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电视台越来越重视观众的需求。此时,由全国观众零门槛参与,投票选举决定谁去谁留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登上舞台,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真人秀节目大打亲民牌,号称大众的节目。一时引发观看热潮,相关话题不断。普通人也有机会被打造包装成明星。此外,由观众婚恋需求引发的新派交友节目也红极一时,普通观众上节目相亲,观众真正把握节目的脉搏。
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是一台节目的主导者。一个优秀的主持需要自身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宽广的阅历视野以及独特的见识和调度能力。现在电视上活跃的主持人既有影视明星出身的,也有专业院校培育的。但无论怎样,主持人总是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观众。
主持人在娱乐节目中首先是作为串场角色,负责连接节目的各个环节,为节目的流程作解说,使整台节目有序地进行下去。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主持人必须理解节目中渗透的文化内涵,并把握节目的节奏,将节目的宗旨和精神推广给大众。像《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他在访问嘉宾时总是以情动人,让嘉宾打开心扉,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但每次总是嘉宾欢笑而来悲戚而去,久而久之这将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笔者认为还是要更好的把握采访节奏,抓住观众的关注点,娱乐观众,感动观众,温暖观众。
现在,主持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以带领一个高水平的制作团队,制作出一档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了娱乐节目体现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台湾《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和徐熙娣已经成为了全民明星、台湾文化形象的一部分。蔡康永的博学多才、机智诙谐,徐熙娣的泼辣尖锐、敏感可爱将《康熙来了》打造成了一档极具可看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时带给观众惊喜的节目。这档节目在大陆也广受推崇,很多年轻人视其为青春偶像。
主持人应该把自己心态放正,现在看很多娱乐节目,主持人还是端着架子,把自己当做节目的主人。这样就使得现场观众和嘉宾无法很好的融入节目氛围,电视前的观众也感受不到亲切感。主持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引导者,把握着节目的高潮起伏,将娱乐节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指挥出一曲恢弘动人的协奏曲。
娱乐节目中的“商业化”倾向
从刚开始的晚会式娱乐节目到现在真人秀、婚恋节目的火爆,中国娱乐节目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二十年。由于最初国家监管较严,电视节目也还没有放开,娱乐节目的气氛还是相对严肃。这几年西方文化狂潮涌入中国加上电视台体制改革,电视节目一下子放的太过,出现了很多令人嗔目结舌的过度商业化现象,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中国青年报》通过新浪网和民意中国网做的调查中显示有七成的观众都认为现在的娱乐节目不适合青少年观看,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炒作手法低劣
现在的中国娱乐节目陷入了为提高收视率、追求经济效益不顾一切的怪圈。选秀类节目为了快速的制造明星,故意编造参赛选手的绯闻,并且极尽卑劣的挖掘选手的隐私以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审美变成了审丑。这其实也是在毁灭着他们一手塑造的明星。而最近比较受到关注的婚恋节目还找演艺公司的不知名模特伪装成各种身份的征婚人士参加节目,并在节目上大放厥词,大谈性和金钱,征婚完全变了味儿。可谓是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观众在节目中不能感受到温情,而仅仅是因为嘉宾的大胆言辞而嬉笑。而网络平台也为很多炒作团体所利用,在知名论坛上申请马甲,疯狂发帖,大力吹捧自己旗下的艺人并黑化诋毁对手。
这些低劣的炒作手法不是“娱人”而是“愚人”,完全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人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看之后就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快乐而是被愚弄,反而会感到愤怒和鄙视。而这些红极一时的娱乐节目如果不及时改变也将走向衰落和终结。就像中国传媒大学的朱羽君教授提出的“减压阀”理论中所阐述的,娱乐节目作为减压阀是有一定限度的,过了这个限度就是在给观众增压。[1]这点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娱乐节目的包装和运行。日韩的娱乐综艺节目都很尊重嘉宾和观众,主持人和嘉宾平等的聊天对话。而他们的娱乐节目所捧红的偶像也一直以健康的形象面对群众。如秋叶原推出的新星女子团体AKB48,虽然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一直完全对歌迷透明化,成员去留也是由歌迷一手决定,不存在幕后操作。观众心系喜爱的偶像,一方面推动了日本娱乐节目的发展,一方面偶像健康积极的形象也对观众起了正面影响。
二、植入过多广告
现在观众们看电视老有一个感觉,怎么才看没一会儿又是广告。而且娱乐节目有的时候就是变相的为某品牌打广告,广告占据了节目的一大部分。虽然说广告收入是电视台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现在广告充斥着电视的每一个时段,打开电视各种产品的推广促销扑面而来。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有权利自主的选择信息。这样强制的植入过多广告,会打击观众的观看热情。有的观众一看到广告就转台,娱乐节目也就失去了一部分收视人群。而过多的广告也会中断观众的观看情绪,观众刚被主持人挑起的好奇或是感动因为广告突然袭来立马降温,之后再看就无法连续上段的热情。所以广告的时间要控制,要尽量缩短在观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实现广告效应和节目价值的统一。而广告安放的位置也要合理,在观众情绪高潮后想要休息的时候植入,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除却广告,这里不得不提到短信投票。很多选秀节目完全通过短信投票决定谁是优胜者。这一招表面是实现选举透明,完全由选民全权支配。但实质上却把短信当作电视台变相营利的手段。主持人不断鼓励大众投票,也使得选手花钱买票的现象出现。这就造成了比赛的不公正性。所幸,现在有些节目已经做了一些变革,将短信投票与大众评审、专业评委评分相结合。这就降低了竞赛类娱乐节目的作弊性。
笔者认为,更好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将一档栏目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将它当成一个企业来运营。这样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电视台也可以更主动,更活跃的融入市场,了解受众需求。同时,节目作为品牌的窗口可以推广企业的文化思想,同时衍生出娱乐节目的周边商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抢占市场先机,让别的节目无法超越。
三、模仿照搬现象严重
有人说中国娱乐节目的进化过程是世界娱乐节目的复制史,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中国的很多娱乐节目确实都照搬了英美成功娱乐节目的模式和制作。像《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照搬了美国的《美国偶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模仿了英国的《TAKE ME OUT》。这确实达到了一种快速走红的效果,观众会被新颖的节目形式所吸引。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快餐文化,而没有长远的效益。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照搬另一个国家现成的模式不一定就能在中国长期扎根。而且仅仅模仿对方成熟的形式也是不行的。就比如英国娱乐节目《TAKE ME OUT》中男嘉宾从来不会说自己的收入,女嘉宾也不会询问男嘉宾的隐私,更不会出现《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说什么“宁可坐在宝马里哭”这种话,所以《TAKE ME OUT》还是能体现英国主流价值观的。反观《非诚勿扰》中马诺、朱真芳等种种言辞,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拜金的物质女人。这对年轻人婚恋观的影响很不利。
单纯的从国外移植娱乐节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非常不利。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而现在的媒体圈却过于急躁的追求眼前利益,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承袭。不过内地也有做得很好的典范,像是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就经常做一些有关民俗的节目,将它们与当下的流行相结合。一方面观众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很关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年轻人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这里,笔者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模仿,借鉴一些国外的成熟的制作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全盘照抄,这将使得节目缺乏本土性,难以长期生存。并且一直照抄将会影响节目的原创性,难以做出拥有自己版权的,有新意的,包装全面,策划长远的优秀节目。
推进娱乐节目人文化的发展
娱乐节目的二十年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二十年,中国的娱乐节目逐渐走向成熟,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在跌跌撞撞的走路,常常跌倒,但又站起来重新上路。人文化是娱乐节目精神内核的中心部分。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强调突出娱乐节目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人们需要娱乐节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给予的精神安慰和指引。笔者认为推进未来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人文化应抓好以下几点:
①在三网合一背景下,加强文化监管。三网合一,意味着在旧有的电视平台之外,网络和手机上也会出台相应的新的类型的娱乐节目。新的思潮就席卷而来,旧有的娱乐节目将受到冲击,但这也未必不是一个新的突破的机会。而为扶持新的娱乐节目,推进人文化,广电总局应该出台详细的条例给予支持、指导,加以规范,失去文化监管,难免出现思想混乱。
②重视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娱乐节目不应该一味着眼于商业利益,还要承担起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像北大的孔庆东教授所说的娱乐节目应该既健康又娱乐[2]。中国娱乐应该以高品质的内容和先进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而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媒应该坚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线,传承宣扬中华的传统美德,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学习、借鉴。
③至真至诚,打造独创性的节目。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娱乐节目都是事先写好台本再录制剪辑的,嘉宾主持难免有一些“演”的成分。但是中国娱乐节目应该重视真实性。观众需要真实的娱乐,他们能感受到整台节目所表达的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被虚假的编排随意愚弄。最后,娱乐节目最迫在眉睫的是树立自己独创的节目品牌,扎根本土文化,不断创新,提高品位,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以此娱人,感人,育人。
真正的娱乐是有深度的娱乐,真正的娱乐是中国自己的娱乐。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精品佳作出现,使中国的人文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不但受到国内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走出国门,在世界发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1] 见中国传媒大学朱君羽教授《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
[2] 见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2010年第一视频网访谈
参考文献
(1)王诗文《电视娱乐节目在内地发展形态探析》,《江淮论坛》 2009年第02期
(2)朱羽君《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
(3)紫辰《电视娱乐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北京电视台论坛
(4)祁鹏、朱江《析电视娱乐节目中主题弱化所导致的媚俗化倾向》
(5)《中国娱乐节目进化过程是世界娱乐节目复制史》,腾讯网
作者简介
裴锦文,1990年7月生,女,江苏南京人。目前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和广播电视中的视听语言。
[关键词]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人文化 商业化 发展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已经由背向世界转而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教育体制的完善使人们的文化程度得到提高,视野更加开阔,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增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改革陆续启动。电视节目形式、制作不断变革,各种新媒体争相涌现,娱乐机制也在不断翻新。电视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纪年。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和全面的商业化,也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出现断层。人们不约而同的感到生活得很浮躁,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各种低劣炒作、XX门、不雅照等过渡商业化现象的出现,却意外的吸引大众的眼球,捧出了一个个“红人”。为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娱乐节目陷入庸俗、粗俗、媚俗,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推进娱乐节目的“人文化”进程。
中国娱乐节目人文化进程
电视娱乐节目是指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和大众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要求之下,娱乐节目越来越注重走向生活,贴近人民。“平民化”深深地扎根于电视的策划和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对观众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人文精神也以广播电视节目为土壤得到继承与发展。纵览中国娱乐节目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人文化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众地位的不断提升
观众是电视的收视人群,也是电视节目产出的主体受众。观众喜欢什么,想看什么,这是娱乐节目制作人最需要考虑的方面。从娱乐节目发展的初期至今,观众的地位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共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①观众欣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电视娱乐节目刚刚起步,节目形式较为单调,娱乐方式也比较匮乏。娱乐节目多为周播的晚会式节目如《综艺大观》,或者展现大千世界的节目如《正大综艺》。在这种模式下,观众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无法对娱乐节目做有效地反馈。但在当时获得信息渠道较为狭窄的情况下,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新奇感还是很高的,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并观赏了很多高品质的歌舞、小品、曲艺等。
②观众参与。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观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观看电视节目,而是想更多的参与到节目中去,和主持人、嘉宾产生互动。因此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应运而生。这个节目设计了很多观众可以置身其中的有趣游戏,观众因此可以和喜爱的主持、明星同台游艺,共享欢乐。将观众由屏幕外拉到了屏幕中,一下拉近了观众与主持的距离。节目一出就大受欢迎。其他电视台也出台了与其形式类似的各式互动娱乐节目。
③观众主角。九十年代末期到新世纪初期,在观众看多了港台明星在台上游戏或访问之后。央视借鉴了英美的一些益智节目,如《GOBINGO》、《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等等,推出了完全由观众参加做主角答题竞赛的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大家由关注主持变为关注参赛观众。他们在答题过程中的或机智或犹豫的表现,展现的种种情绪都对观众产生了影响。荧幕与普通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④观众掌控。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电视台越来越重视观众的需求。此时,由全国观众零门槛参与,投票选举决定谁去谁留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登上舞台,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真人秀节目大打亲民牌,号称大众的节目。一时引发观看热潮,相关话题不断。普通人也有机会被打造包装成明星。此外,由观众婚恋需求引发的新派交友节目也红极一时,普通观众上节目相亲,观众真正把握节目的脉搏。
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是一台节目的主导者。一个优秀的主持需要自身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宽广的阅历视野以及独特的见识和调度能力。现在电视上活跃的主持人既有影视明星出身的,也有专业院校培育的。但无论怎样,主持人总是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观众。
主持人在娱乐节目中首先是作为串场角色,负责连接节目的各个环节,为节目的流程作解说,使整台节目有序地进行下去。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主持人必须理解节目中渗透的文化内涵,并把握节目的节奏,将节目的宗旨和精神推广给大众。像《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他在访问嘉宾时总是以情动人,让嘉宾打开心扉,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但每次总是嘉宾欢笑而来悲戚而去,久而久之这将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笔者认为还是要更好的把握采访节奏,抓住观众的关注点,娱乐观众,感动观众,温暖观众。
现在,主持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以带领一个高水平的制作团队,制作出一档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了娱乐节目体现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台湾《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和徐熙娣已经成为了全民明星、台湾文化形象的一部分。蔡康永的博学多才、机智诙谐,徐熙娣的泼辣尖锐、敏感可爱将《康熙来了》打造成了一档极具可看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时带给观众惊喜的节目。这档节目在大陆也广受推崇,很多年轻人视其为青春偶像。
主持人应该把自己心态放正,现在看很多娱乐节目,主持人还是端着架子,把自己当做节目的主人。这样就使得现场观众和嘉宾无法很好的融入节目氛围,电视前的观众也感受不到亲切感。主持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引导者,把握着节目的高潮起伏,将娱乐节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指挥出一曲恢弘动人的协奏曲。
娱乐节目中的“商业化”倾向
从刚开始的晚会式娱乐节目到现在真人秀、婚恋节目的火爆,中国娱乐节目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二十年。由于最初国家监管较严,电视节目也还没有放开,娱乐节目的气氛还是相对严肃。这几年西方文化狂潮涌入中国加上电视台体制改革,电视节目一下子放的太过,出现了很多令人嗔目结舌的过度商业化现象,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中国青年报》通过新浪网和民意中国网做的调查中显示有七成的观众都认为现在的娱乐节目不适合青少年观看,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炒作手法低劣
现在的中国娱乐节目陷入了为提高收视率、追求经济效益不顾一切的怪圈。选秀类节目为了快速的制造明星,故意编造参赛选手的绯闻,并且极尽卑劣的挖掘选手的隐私以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审美变成了审丑。这其实也是在毁灭着他们一手塑造的明星。而最近比较受到关注的婚恋节目还找演艺公司的不知名模特伪装成各种身份的征婚人士参加节目,并在节目上大放厥词,大谈性和金钱,征婚完全变了味儿。可谓是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观众在节目中不能感受到温情,而仅仅是因为嘉宾的大胆言辞而嬉笑。而网络平台也为很多炒作团体所利用,在知名论坛上申请马甲,疯狂发帖,大力吹捧自己旗下的艺人并黑化诋毁对手。
这些低劣的炒作手法不是“娱人”而是“愚人”,完全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人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看之后就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快乐而是被愚弄,反而会感到愤怒和鄙视。而这些红极一时的娱乐节目如果不及时改变也将走向衰落和终结。就像中国传媒大学的朱羽君教授提出的“减压阀”理论中所阐述的,娱乐节目作为减压阀是有一定限度的,过了这个限度就是在给观众增压。[1]这点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娱乐节目的包装和运行。日韩的娱乐综艺节目都很尊重嘉宾和观众,主持人和嘉宾平等的聊天对话。而他们的娱乐节目所捧红的偶像也一直以健康的形象面对群众。如秋叶原推出的新星女子团体AKB48,虽然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一直完全对歌迷透明化,成员去留也是由歌迷一手决定,不存在幕后操作。观众心系喜爱的偶像,一方面推动了日本娱乐节目的发展,一方面偶像健康积极的形象也对观众起了正面影响。
二、植入过多广告
现在观众们看电视老有一个感觉,怎么才看没一会儿又是广告。而且娱乐节目有的时候就是变相的为某品牌打广告,广告占据了节目的一大部分。虽然说广告收入是电视台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现在广告充斥着电视的每一个时段,打开电视各种产品的推广促销扑面而来。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有权利自主的选择信息。这样强制的植入过多广告,会打击观众的观看热情。有的观众一看到广告就转台,娱乐节目也就失去了一部分收视人群。而过多的广告也会中断观众的观看情绪,观众刚被主持人挑起的好奇或是感动因为广告突然袭来立马降温,之后再看就无法连续上段的热情。所以广告的时间要控制,要尽量缩短在观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实现广告效应和节目价值的统一。而广告安放的位置也要合理,在观众情绪高潮后想要休息的时候植入,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除却广告,这里不得不提到短信投票。很多选秀节目完全通过短信投票决定谁是优胜者。这一招表面是实现选举透明,完全由选民全权支配。但实质上却把短信当作电视台变相营利的手段。主持人不断鼓励大众投票,也使得选手花钱买票的现象出现。这就造成了比赛的不公正性。所幸,现在有些节目已经做了一些变革,将短信投票与大众评审、专业评委评分相结合。这就降低了竞赛类娱乐节目的作弊性。
笔者认为,更好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将一档栏目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将它当成一个企业来运营。这样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电视台也可以更主动,更活跃的融入市场,了解受众需求。同时,节目作为品牌的窗口可以推广企业的文化思想,同时衍生出娱乐节目的周边商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抢占市场先机,让别的节目无法超越。
三、模仿照搬现象严重
有人说中国娱乐节目的进化过程是世界娱乐节目的复制史,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中国的很多娱乐节目确实都照搬了英美成功娱乐节目的模式和制作。像《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照搬了美国的《美国偶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模仿了英国的《TAKE ME OUT》。这确实达到了一种快速走红的效果,观众会被新颖的节目形式所吸引。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快餐文化,而没有长远的效益。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照搬另一个国家现成的模式不一定就能在中国长期扎根。而且仅仅模仿对方成熟的形式也是不行的。就比如英国娱乐节目《TAKE ME OUT》中男嘉宾从来不会说自己的收入,女嘉宾也不会询问男嘉宾的隐私,更不会出现《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说什么“宁可坐在宝马里哭”这种话,所以《TAKE ME OUT》还是能体现英国主流价值观的。反观《非诚勿扰》中马诺、朱真芳等种种言辞,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拜金的物质女人。这对年轻人婚恋观的影响很不利。
单纯的从国外移植娱乐节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非常不利。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而现在的媒体圈却过于急躁的追求眼前利益,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承袭。不过内地也有做得很好的典范,像是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就经常做一些有关民俗的节目,将它们与当下的流行相结合。一方面观众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很关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年轻人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这里,笔者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模仿,借鉴一些国外的成熟的制作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全盘照抄,这将使得节目缺乏本土性,难以长期生存。并且一直照抄将会影响节目的原创性,难以做出拥有自己版权的,有新意的,包装全面,策划长远的优秀节目。
推进娱乐节目人文化的发展
娱乐节目的二十年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二十年,中国的娱乐节目逐渐走向成熟,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在跌跌撞撞的走路,常常跌倒,但又站起来重新上路。人文化是娱乐节目精神内核的中心部分。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强调突出娱乐节目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人们需要娱乐节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给予的精神安慰和指引。笔者认为推进未来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人文化应抓好以下几点:
①在三网合一背景下,加强文化监管。三网合一,意味着在旧有的电视平台之外,网络和手机上也会出台相应的新的类型的娱乐节目。新的思潮就席卷而来,旧有的娱乐节目将受到冲击,但这也未必不是一个新的突破的机会。而为扶持新的娱乐节目,推进人文化,广电总局应该出台详细的条例给予支持、指导,加以规范,失去文化监管,难免出现思想混乱。
②重视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娱乐节目不应该一味着眼于商业利益,还要承担起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像北大的孔庆东教授所说的娱乐节目应该既健康又娱乐[2]。中国娱乐应该以高品质的内容和先进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而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媒应该坚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线,传承宣扬中华的传统美德,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学习、借鉴。
③至真至诚,打造独创性的节目。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娱乐节目都是事先写好台本再录制剪辑的,嘉宾主持难免有一些“演”的成分。但是中国娱乐节目应该重视真实性。观众需要真实的娱乐,他们能感受到整台节目所表达的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被虚假的编排随意愚弄。最后,娱乐节目最迫在眉睫的是树立自己独创的节目品牌,扎根本土文化,不断创新,提高品位,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以此娱人,感人,育人。
真正的娱乐是有深度的娱乐,真正的娱乐是中国自己的娱乐。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精品佳作出现,使中国的人文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不但受到国内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走出国门,在世界发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1] 见中国传媒大学朱君羽教授《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
[2] 见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2010年第一视频网访谈
参考文献
(1)王诗文《电视娱乐节目在内地发展形态探析》,《江淮论坛》 2009年第02期
(2)朱羽君《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
(3)紫辰《电视娱乐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北京电视台论坛
(4)祁鹏、朱江《析电视娱乐节目中主题弱化所导致的媚俗化倾向》
(5)《中国娱乐节目进化过程是世界娱乐节目复制史》,腾讯网
作者简介
裴锦文,1990年7月生,女,江苏南京人。目前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和广播电视中的视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