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爬山虎 ——真情实感源于生活体验

来源 :语文课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习作要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够吸引读者.回忆自己几年生涩的习作教学,写出真情实感的案例不多,但也有让我津津乐道之处.rn想要一棵爬山虎rn记得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是写植物.我从备课到讲课,从什么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到什么比喻、拟人……自以为是面面俱到,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可选择的方法,憧憬着孩子们的习作会多么精彩……呵呵,看到出炉的习作,心酸溢满心头.好作文寥寥无几,而且,一看便可以断定是抄袭之作,哪有什么实在的感受.怎么办呢?思索之际,我想到第五课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生动的课文内容激起了孩子们对爬山虎的好奇.我就突发奇想——要在班里养一棵爬山虎.这样,既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了解爬山虎.于是,我对全班孩子们说,希望哪位同学可以在咱们班里栽种一棵爬山虎.第三天一大早,班里一位大眼睛的漂亮女孩——然,颠儿颠儿地跑到我眼前,兴奋地说:“老师,我能在咱们班种爬山虎!”“真的?太好了!”“只是,我奶奶说,爬山虎刚栽在花盆里,需要缓苗,等过几天,天一暖和,我就把它搬来!”“嗯,嗯,真好,到时候咱们班的同学都能认识爬山虎喽!”
其他文献
古代描写底层人民尽管辛劳异常却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也塑造了许多如蚕妇织女等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衣衫褴褛无着落、泥瓦匠等为他人建高楼大厦自己
走在新课改的旅途上,回眸如火如荼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任务.语文教育不仅要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着重于语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古诗教学公开课,课题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白寓情于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原本送别之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
以经学起家,历四世五公,到汉朝末年,袁氏家族已成长为一个可以左右时局的大家族.这个家族有其独特的家族文化,并且随着与王权的结合,实现了集团的政治化与军事化,对整个汉末
作为先秦时期小生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墨子的法学思想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可谓别树一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于当代的社会意义同样巨大.本文将从法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既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用真诚、民主的态度关爱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如今,陪伴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我的心里有
紧张匆忙的课堂之下,课余生活便给了一个人个性的释放.而我,却更乐意于将这理解为心灵的小息.rn于是乎,便总是在宁静的夜晚,携一本淡雅的诗集,亦或是散文,在草地上寻一处清新
期刊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学生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形象塑造,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的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
古诗词怎么读?众说纷纭,但更多地认为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则要读得细一些,真正做到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诚如叶圣陶先生诗中所云:“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但
苏轼的诗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艺术瑰宝,本文以其中还乡情节为基础,对苏轼诗词中的执着与旷达展开分析.从苏轼与“还乡”情节之间的情愫纠葛入手,在讨论其产生“还乡”思想成因